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從泰國電影電視劇,看泰國歷史上的「七大帝」

【泰國七大帝】帶領泰族人脫離高棉帝國,奠定素可泰王朝基礎的蘭甘亨大帝

2020/07/15 ,

評論

洪銘謙

蘭甘亨大帝雕像。Photo Credit: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洪銘謙

洪銘謙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博士,現職為: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台灣泰國交流協會理事,以在台灣推動成立東南亞學院及泰國語文學系為目標,希望以台籍教師的視角,帶領讀者深度認識泰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蘭甘亨大帝不僅是成功抵禦高棉王國,創立素可泰王國的君主,同時也是借用高棉文字來創立泰族人的文字的創造者,以藉此讓泰族人透過學習知識來提升能力。

泰國學者通猜威尼差恭(Thongchai Winichakul)在其經典著作《圖繪暹羅:一部國家地緣機體的歷史》中,提到近代泰國在建構泰國歷史論述的過程中,著名的民族文學作者鑾威集瓦塔干(Luang Wichitwathakan)具有啟發性的角色。

鑾威集瓦塔干的戲劇作品主要討論:泰族起源、泰王國的建立、為爭取獨立進行抗爭、反抗外敵的戰鬥以及泰國統一。無論是哪種複雜的劇情,基本情節都是:外敵入侵打亂了和平,英雄設法採取行動,最後獲得勝利,而他的首部歷史劇便是描述「納瑞萱國王宣布獨立」。這類劇情描繪的是個人與國家利益的衝突,最終個人利益的犧牲往往是戲劇的高潮,強調的是愛國的表現,歷史並非重點,而是以歷史為基礎達到傳遞訊息的效果。

這種概念就好像近十年中國拍攝的赤壁或者三國,雖然有些偏離史實,但仍以歷史主軸去改寫的戲劇反而吸引更多人觀看。因此自從我開始以「聽故事學泰文」進行教學時,便將泰國歷史小說便納入課程,而這些故事是環繞著泰國人最熟悉的「七位大帝」。「大帝」這封號在泰國並非所有國王都能獲得,必須是被認定對泰國有貢獻的領袖才能獲得,因此泰國歷史中曾英勇打敗入侵者的國王多半列名其中。

這七位大帝包含:

  1. 創立文字的蘭甘亨(พ่อขุนรามคำแหง)
  2. 泰國民族之父納瑞萱(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นเรศวร)
  3. 開啟法暹交流的那萊王(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นารายณ์)
  4. 擊退緬甸人的華人國王鄭信王(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เจ้าตากสิน)
  5. 統一暹羅並大敗緬甸九軍入侵的拉瑪一世(พระบาท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พุทธยอดฟ้าจุฬาโลก)
  6. 泰國科學之父拉瑪四世(พระบาท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จอมเกล้าเจ้าอยู่หัว)
  7. 推動朱拉維新的拉瑪五世(พระบาท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จุลจอมเกล้าเจ้าอยู่หัว)

另外課程中我通常也會提到泰國教育之父拉瑪六世,以及最令現代泰國人懷念的拉瑪九世。

shutterstock_484350598
Photo Credit:shutterctock/達志影像
紀念泰國七大帝的拉差帕迪公園(Rajabhakti Park)

故事的第一位必然是創立泰文字的蘭甘亨大帝,這位擁有高大上稱號的國王,光聽稱號就很不得了,首先蘭(ราม)是從印度史詩羅摩衍納主角羅摩名稱而來,在史詩中羅摩是一位偉大的國王,因此這名稱也象徵的偉大國王羅摩的轉世,甘亨(คำแหง)則是形容詞,代表勇敢與強大,所以泰文的蘭甘亨就是「強大的羅摩」或「勇敢的羅摩」,換成華人熟悉的感覺,大概就是「項羽再世」或「關公再世」之類的感覺。

英勇的名字當然也要有相對的戰績,這位國王作為開國國王的王子,年輕時代就很強大,當時素可泰還是高棉帝國的臣屬國,而他為爭取泰族人的獨立發起了「獨立戰爭」;從泰國的歷史觀點,這是追求「獨立」,但在高棉帝國的眼中卻有叛亂之意。

在各個對高棉的戰爭中,最令人振奮的莫過於蘭甘亨單挑高棉王子的象戰,自古東南亞地區作戰多半以大象為主,而主將對決更是關鍵,通常只要主將戰敗,戰爭的勝負就已經確定,未必要打到敵軍全滅,而英勇的王子與將軍更是不能對單挑退縮,這種感覺彷彿是在看《三國演義》,只是主將坐騎從馬變成大象。

當然最終結局就是蘭甘亨獲勝,並成功讓泰族人建立起自己的國家素可泰,而這位優秀的國王對外很英勇,對內也很團結,1280年他與泰北地區兩位國王蘭納國王孟萊(พญามังราย ,Mangrai)及帕夭國王(พญางำเมือง, Ngam Mueang)合作對抗蒙古帝國的入侵,共創泰族的和平盛世。

當時東南亞深受印度文明影響,印度文字也成為吸收知識的媒介,因此當高棉帝國強盛時,許多印度知識也便被翻譯成高棉文傳入,而蘭甘亨便是借用高棉文字來創立泰族人的文字,讓泰族人透過學習知識來提升能力,並逐漸從政治與文化上脫離高棉帝國,成為真正的獨立國家。1292年的「蘭甘亨碑銘(จารึกพ่อขุนรามคำแหง)」是最早使用泰文的碑銘,而這塊碑銘也記載著蘭甘亨大帝的事蹟。

3024px-Bangkok_National_Museum_-_2017-04
Photo Credit:Iudexvivorum @wikipediaCC0
蘭甘亨碑銘

從帶兵出征到文化推動,智勇雙全蘭甘亨大帝據說對泰族人是以「大父」自稱,意思是「最大的父親」,不管是因戰亂而失去父親,或者需要一位比父親更高的人來做主,人民都可以將蘭甘亨大帝當作自己的爸爸看待。他在皇宮外面放著一個鐘,只要人民有事情需要解決便敲鐘,請「大父」幫忙處理,透過「擊鐘鳴冤」拉近與人民的距離,而這種把國王當作父親看待的作法,也影響到後來的泰國統治者。近代泰國人將拉瑪九世皇當作父親看待其實並不特殊,而是傳承自古代素可泰王朝時期,而素可泰作為泰族的第一個朝代,其文化與傳統習俗也成為一種典範,持續影響著泰國人的生活。

對於這位開創泰國文化的重要國王,泰國電視台第七台也在2008年推出電視劇《偉大的藍甘亨大帝》(อานุภาพพ่อขุนรามคำแหง),雖然年代久遠,但也是近二十年當中少數以素可泰時代為主的電視劇,非常值得觀看。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吳象元



從泰國電影電視劇,看泰國歷史上的「七大帝」:

「泰國是一個憑藉自身能力維持獨立性及推動現代化的國家,這都要感謝過去歷代國王對泰國的付出與貢獻。」這是泰國人從歷史教育中所獲得的訊息,而這些訊息透過電視劇與電影的傳播深植人心,因此如果想深入了解泰國人,就不能不從泰國人崇敬的「七大帝」開始。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