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泰國七大帝】建立吞武里王朝,成功抗緬入侵與統一暹羅的鄭信王

2020/07/16 ,

評論

洪銘謙

Photo Credit:Watkongdin team CC BY SA 3.0
洪銘謙

洪銘謙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博士,現職為: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台灣泰國交流協會理事,以在台灣推動成立東南亞學院及泰國語文學系為目標,希望以台籍教師的視角,帶領讀者深度認識泰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泰國歷史強調著人民必須在「仁慈君王」的帶領之下團結一至,才能抵抗「殘暴敵人」的入侵,而鄭信王的故事則是在「仁慈君王」的基礎上,加上包容多元文化的論述。

位於昭披耶河西岸的黎明寺(又稱鄭王廟)是泰國著名的觀光景點,多數前往泰國旅遊的外國人都會前往參觀,這座位於吞武里王朝皇宮旁的寺廟除了展現泰式建築的優美外觀,也有著泰國人對這位華人大帝的敬意,而台灣旅客往往也透過導遊的介紹對這位華人大帝產生初次印象。

泰國第三台電視台在2018年的《天生一對》播完後,緊接著就是這部歷史劇《同一片天空》,不同於《天生一對》的穿越劇,這部戲劇是一部道地古裝劇,主打一位女子愛上土耳其太監的故事。不得不說這部戲的導演很懂得吸引觀眾目光,透過女子愛上太監的話題,讓這部戲劇一推出就很具話題性,許多人更是透過追劇才得知,阿瑜陀耶時代有許多來自土耳其的太監,因此本劇可說是具有豐富資訊的歷史參考教材。

一、阿瑜陀耶的內憂與外患

如同納瑞萱故事的開端,《同一片天空》作為描述鄭信王的故事,同樣是從緬甸雍笈牙大帝(Alaungpaya)進攻阿瑜陀耶作為開端,1760年緬甸雍笈牙大帝為肅清逃亡到阿瑜陀耶的前朝叛黨,帶兵進犯阿瑜陀耶,然而,他也在包圍阿瑜陀耶期間因病死亡,多數的文獻上都是這樣記載,但在「同一片天空」中,卻是改編為雍笈牙大帝在使用火砲砲轟阿瑜陀耶王城時,火砲爆裂炸傷了自己,讓當時陪同雍笈牙大帝出戰的兒子辛標信(Hsinbyushin),看到父親戰死後誓言一定要回來報仇。

辛標信被緬甸人稱為「白象王」,緬甸疆土在他統治時期達到另一次的高峰,這位緬甸國王在清朝歷史也有留下紀錄,就是乾隆皇帝時期與清朝開打四次「清緬戰爭」的緬甸王,而他在與清朝的戰爭期間(1765-1769),還不忘派兵入侵阿瑜陀耶(1764-1767)。

當時阿瑜陀耶國王厄伽陀(Somdet Phra Chao Ekkathat,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เจ้าเอกทัศ)在位期間忙於修建皇宮與貪圖美色,國力逐漸削弱因此引發部分官員反叛之心,他們打算向緬甸國王辛標信示好,希望緬甸國王打敗阿瑜陀耶之後,可以讓這些對緬甸忠心的暹羅人代替緬甸人管理阿瑜陀耶。然而,深知泰緬歷史的辛標信,對過去曾出現納瑞萱這樣的暹羅英雄相當顧忌,此次攻打阿瑜陀耶的目的也不是為獲得臣屬地,而是打算透過戰爭毀滅這座城市,讓暹羅永遠無法與緬甸抗衡。

在戲劇中,選擇與緬甸合作的阿瑜陀耶皇后認為自己的小孩將是「納瑞萱再世」,且貴族們也紛紛活在幻想之中,完全無心於對抗緬甸軍隊的侵犯,甚至還認為守護阿瑜陀耶的大砲太過吵雜會影響拜佛,希望暹羅守軍不要太常開砲等不利防守的誇張行徑。而忠心於阿瑜陀耶的皇室成員與貴族,則每天誦經拜佛,相信阿瑜陀耶是受到天神保佑的城市,肯定會發生奇蹟逆轉戰況,且他們相信只要雨季一到,緬甸軍隊就會因河水暴漲而不得不撤退,這種戰術也是阿瑜陀耶建國以來使用近百年的戰術。

二、阿瑜陀耶的陷落與鄭信王的反擊

阿瑜陀耶沒有想到,緬軍早知道入侵暹羅會碰到雨季的問題,並提前做好準備,因此當雨季到來時,暹羅人絕望了,因為緬甸軍隊不但沒撤退,反而更加猛烈地砲擊阿瑜陀耶皇城,當時緬軍建造許多船隻,用來防範雨水淹沒土地,而透過這些船隻的移動,反而有利於跨越護城河以接近皇城。阿瑜陀耶就這樣被連續包圍轟炸了一年以上,加上城內內奸的協助,最終被緬甸軍隊攻入,將一切摧毀殆盡。

在《同一片天空》戲劇中,緬軍在攻入阿瑜陀耶時相當驚訝,因為阿瑜陀耶城內的火藥與武器完全足夠與其抗衡,但暹羅人當中卻有人為了個人利益出賣國家,因此讓阿瑜陀耶白白送給緬甸,而這完全跟納瑞萱時期阿瑜陀耶第一次落敗情節相同,緬甸人成功拉攏阿瑜陀耶的暹羅人反叛,透過間諜攻入這座易守難攻的城內,而重點都是強調固若金湯的阿瑜陀耶本來不會輸,都是輸在暹羅人自己的不團結與反叛。

1767年4月7日阿瑜陀耶被緬甸軍隊攻佔,國王厄伽陀死亡,而暹羅也分裂成六個各自獨立的小國。緬甸軍隊摧毀阿瑜陀耶後,留下少數守軍後便往北向中國進攻,當時清緬戰爭仍持續進行中。

就在阿瑜陀耶被緬甸打敗前,鄭信王正率領部分士兵突破緬甸軍隊的包圍,當時多數暹羅人都想放棄抵抗,各地區小國也只想趕緊向緬甸投降,保護自己統治範圍,不想關心暹羅存亡問題。因此當鄭信王抵達泰國東部的春武里府,與春武里總督談判時,總督斷然拒絕向鄭信王開城投降,而鄭信王也了解到自己必須先證明能力,才有可能團結暹羅族群共抗緬甸,因此,他運用了中國古代名將楚霸王項羽「破釜沈舟」的戰術提昇軍隊士氣,成功佔領春武里府,此戰之後,聽聞鄭信王事蹟的其他暹羅人紛紛前來投靠,讓鄭信王逐漸在泰國東部站穩腳步,軍力也日益增強。

1767年11月6日,鄭信王帶領五千人的部隊從昭披耶河北上擊退緬甸守軍,隨後更發兵進攻佔據暹羅領土的其他緬甸守軍,將緬甸軍隊徹底從暹羅驅離,在阿瑜陀耶南部的吞武里建立首都,並在1767年即位成為暹羅國王。

鄭信
Photo Credit::PittCC BY SA 3.0
鄭信的登基大典

三、鄭信王的「統一暹羅」之路

驅趕緬甸與統一暹羅完成後,鄭信王也開始收復以往阿瑜陀耶王國臣屬地的征戰,將目標放在蘭納王國、瀾滄王國、柬埔寨王國等地。吞武里王朝時期的暹羅在鄭信王的統治之下,逐漸重返昔日阿瑜陀耶盛事的光榮,並且將暹羅這塊土地上的各族群團結在一起,而這便是《同一片天空》戲劇名稱的由來。

《同一片天空》這部戲劇是在拉瑪九世皇逝世後,拉瑪十世推動泰國歷史文化復興的期間出現,當時也有許多部歷史戲劇上映,讓泰國人民再度認識那些曾在歷史上保護暹羅的大帝們,其意涵莫過於「團結」,而鄭信王的故事也剛好象徵著不同族群在同一片天空之下的暹羅,共同付出與努力保護這塊美麗的家園。

如果研讀泰國歷史會發現,泰國大帝的出現往往與緬甸有關;在緬甸歷史中的三位大帝,除了蒲甘帝國的阿奴律陀(Anawrahta)跟泰國比較無關以外,另外兩位都與泰國密切相關,開創東吁王朝的勃印曩大帝(Bayinnaung)與納瑞萱大帝,以及開創緬甸貢榜王朝的雍笈牙大帝與暹羅鄭信王大帝。納瑞萱是在緬甸首次打敗阿瑜陀耶後,帶領暹羅走向獨立的大帝,而鄭信王則是在緬甸最後一次打敗阿瑜陀耶後,團結各族群共同趕走緬甸的大帝。

這也是泰國學者通猜威尼差恭(Thongchai Winichakul)在《圖繪暹羅》當中提到的「敵人存在觀」,泰國官方在建構歷史時,會強調這些在歷史上出現過的強敵,包含最早稱霸東南亞半島的高棉,以及後來稱霸東南亞的緬甸,敵人越是強大,越能彰顯泰國英雄打敗敵人的事蹟。巧妙的是,勃印曩大帝與納瑞萱大帝,以及雍笈牙大帝與鄭信王大帝其實都沒有直接衝突,泰國英雄打敗的都是緬甸大帝的繼任者,而且在泰國歷史記載中,這些繼任者往往殘暴不堪,不如原本開創疆域的大帝,相比之下納瑞萱與鄭信王是仁慈且愛民如子的君王,其意涵仍是強調暹羅人民必須在「仁慈君王」的帶領之下團結一至,才能抵抗「殘暴敵人」的入侵,而鄭信王的故事則是在「仁慈君王」的基礎上,又加上了包容多元文化的論述。

無論君王血統如何、出生何方,只要是為了團結暹羅的「仁慈君王」,最終也能帶領眾人邁向光明的未來。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吳象元

專題下則文章:

【泰國七大帝】抵禦緬甸入侵,拓展與歐洲列強關係的泰國外交先行者納萊王



從泰國電影電視劇,看泰國歷史上的「七大帝」:

「泰國是一個憑藉自身能力維持獨立性及推動現代化的國家,這都要感謝過去歷代國王對泰國的付出與貢獻。」這是泰國人從歷史教育中所獲得的訊息,而這些訊息透過電視劇與電影的傳播深植人心,因此如果想深入了解泰國人,就不能不從泰國人崇敬的「七大帝」開始。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