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位於哥本哈根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上,面臨自己的家園即將被迫遷離,一位吐瓦魯的老太太跪在地上喊著「救救島國!救救吐瓦魯!」這一幕在張良伊心中投下了一顆震撼彈。
吐瓦魯由9個環狀珊瑚島組成,美得如同「灑落在南太平洋的珍珠項鍊」,被視為天堂的吐瓦魯,如今受到溫室效應的衝擊,海平面不斷地上升讓它即將成為「世界的盡頭」,每當海水漲潮時就成了水鄉澤國,科學家預估五十年後吐瓦魯將會完全沉入海底。

吐瓦魯的老太太激動地喊著:「救救吐瓦魯!」Photo Credit: 張良伊提供
「若我們再不關心氣候變遷的議題,下一個沉沒的小島,會不會就是台灣?」張良伊開始思考身為一個年輕人,他可以為台灣、為世界做些什麼改變。然而,更震撼的是在回到台灣後,當他和身邊的人聊起氣候變遷的迫切性,回應他的臉孔盡是漠不關心,「在國際會議上大家每天都沒日沒夜的的在討論氣候變遷的議題,回到台灣之後發現台灣人對於氣候和環境的變遷有多麼的不在乎。」如今談起這件事,張良伊依然感到驚訝。
為了親眼見證國際會議上那名吐瓦魯老太太口中大自然的力量,張良伊隨即加入南太平洋8個島國的《環浪計畫》記錄行動,他抵達與吐瓦魯同為南太平洋上的島國「薩摩亞」。小島上整日都能聽見海浪的拍打聲,曾經遭受南亞海嘯的襲擊,薩摩亞顯得殘破不堪,佇立於島上,望著被海水捲走大量泥沙因而樹根暴露的椰林地,眼前的景象讓張良伊震懾不已。
哥本哈根和薩摩亞的經驗,激起張良伊心中對環境議題的使命感,回到台灣後他串起台灣各地的青年創辦NGO「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廣邀台灣青年參與環境議題,分享自己在國際上的所見所聞,並培訓年輕人參與國際會議所需的技能,如辯論談判與會議英語等。
2012年張良伊獲選為聯合國非官方青年南半球聯絡人,協助世界各國的青年環保組織與聯合國秘書處之間的溝通與合作;2013年隨著由知名極地探險家羅伯特史旺所組成的國際組織「2041」,前往南極考察氣候變遷對地球造成的影響。歸國後他將在南極的所見所聞,以七十場講座和工作坊的形式和全台產官學界分享。隨後他應邀加入美國發起的350.org擔任東北亞調解委員,負責東亞地區十三個國家的環境保護組織之間的國際合作與協調。

張良伊與《2041》團隊在南極合影 Photo Credit: 張良伊提供
將環境保護融入生活
在眾多的社會議題中,環境總是最後一個被關心的,為了讓大家更加關注環境保護,有別於「花時間去說服他人」,張良伊透過平時生活中的小舉動,慢慢的影響身邊的人,像是買飲料時,若店員給他塑膠袋,他就會還回去,當身邊的朋友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會回答:「這樣就少了一個塑膠袋的垃圾阿。」而不是在一開始就指責朋友說:「你幹嘛拿塑膠袋?這樣很不環保耶!」張良伊認為這樣反而會被貼上標籤和招來異樣的眼光。
「漸漸的會發現身邊的人也在投入環保的行列。」張良伊將環保融入生活,一個簡單的小動作都能夠為地球盡一份心力。當然也有人會依然故我,但他不會去指責他們,張良伊認為這是每個人的選擇,然而他覺得在華人社會裡,這是一個很尷尬的道德觀念,「就是其實大家都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但是要不要提醒彼此?講出來的人反而會被貼上標籤,像是『你以為你是誰啊?你比較高位嗎?』諸如此類的。」
每一次的嘗試都要更突破自己一點
當年張良伊下定決心要投身於環保時,如同每位追夢人面臨到許多的困境,讓他體認到在台灣的社會,年輕人要做事太痛苦了。當你宣布要做一件事的時候,身邊的人都會跟你說:「你瘋了嗎?」隨之而來的是如雪花般的建議和質疑,而大多數的人會選擇默不吭聲,最終放棄。
張良伊並沒有被這些聲音打退堂鼓,在成立「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前,張良伊在「荒野保護協會」實習了一年,之後他請教社會企業「以立國際服務」和「環浪計畫」,花了整整四年的時間研究成立NGO所有必須知道的事,最終才下定決心要成立「台灣青年氣候聯盟」。
比起當年要成立協會時所做的種種準備,張良伊覺得現在的年輕人要做事容易多了,他稱之為「夢想氾濫的時代」,想做什麼就開個Facebook粉絲頁,但大多都是雷聲大雨點小。許多年輕人在創業前會向張良伊取經,他非常鼓勵年輕人勇於追夢,但每次他都不禁想問對方:你真的有想過你真的那麼想做這件事情嗎?
張良伊絕對鼓勵大家擁有夢想並且勇於實踐,新的嘗試永遠是需要也是好的,但嘗試不能只有一次,要不斷的嘗試。
「我不會說是堅持,我覺得堅持有時候是沒有突破的,每一次的嘗試都要更突破自己一點,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要盲目地嘗試,這邊試一點,那邊試一點,很容易樣樣通樣樣鬆。我也是嘗試了很多的事,但這些事有一個主軸,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19華沙,青年晨間大會 Photo Credit: 張良伊提供
台灣人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張良伊眼裡,台灣人最缺乏的是獨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在社會學上有一個理論叫做同心圓理論,每件事情站在不同的層次,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案。」台灣人在國際上很容易脫口而出:台灣就是一個國家!然而有時候在當下的場合並不能夠用這個論點去說服大家。
「當然我們都知道我們要做這件事情,但在不同的層次用不同的論點去攻擊別人你會得到不同的效益。面對一個問題時,必須將它分成不同的層面,再去思考在不同的層面要用什麼樣的觀點去支持和證明你的論點。你要去看清楚現在的情況是屬於哪幾層,以及你現在扮演的腳色是什麼,然後找出用什麼樣的方法去做,才是最好的,台灣年輕人很少這方面的訓練。」
張良伊認為這樣的問題來自於台灣社會的氛圍是一種循序漸進,大家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很少去思考到底做這個選擇的原因是什麼。他建議,獨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從每天想清楚自己的每個選擇做起,像是:我今天買了這杯咖啡,它裡面含有多少社會成本和自然資源的成本?每天都有無數個選擇,每個成功的大人物都是基於過去的經驗累積,「過去的每一個選擇造就現在的我。」張良伊笑著說。
從這一刻起,大家要練習的是,看清楚每一個選擇,你的每一個小動作都有可能成為加速環境變遷惡化的螺絲釘,如同吐瓦魯地居民的控訴:「地球上60億人都應該向我們說抱歉。」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對環境變遷負責。
在前往南極前張良伊曾經寫下:「台灣,一直不在全球氣候變遷的重點討論範圍,導致我們誤以為自己是氣候災難外的幸運兒,但真相是,台灣會是氣候變遷的第一批難民。根據聯合國資訊,當馬爾地夫等小島國成第一批沉沒之島時,台灣的許多地方,包括:嘉義的東石港、屏東的林邊、東港、雲林麥寮……將首當其衝,遭海水入侵。如果海平面再上升,蘭陽平原、台北盆地、高雄市等亦將面臨重大衝擊。」
地球最大的威脅,就是你相信别人會去拯救它。
The greatest threat to our planet is the belief that someone else will save it.-羅伯特斯旺(Robert Swan)
最後張良伊期許每一個人:「找到自己的喜愛,看見世界需要,創造社會價值世代。」

Photo Credit: 張良伊提供
等不及和未來大人物一起挑戰夢想的極限嗎?
全台30位30歲以下,橫跨教育、公益、科技、創業等領域最值得期待的年輕人,要和你一起發光發熱!
不能錯過的舞台就在這裡→3/29 未來大人物
核稿編輯:楊士範
專題下則文章:
未來大人物內心話:我想成為照顧大家的英雄,現在我離夢想又更近了一步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