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北市的空屋足夠我們好幾年使用,其實根本需要蓋那麼多新的大樓,結果我們的綠地少了,陽光、風也越來越少,台北盆地負擔量也越來越大,這是我們都要共同承擔的。」
現在的陳德君是社區規劃師,也是「萬華社區小學」的負責人,在地方耕耘20年的時光,她想到自己一開始介入社區從來都不簡單,因為人是沒那麼容易信任另一個人。
「那時候我申請文建會經費,改造一間閒置國宅管理站,讓他變成社區公共空間,一開始社區媽媽都跟我很有隔閡,直到那個案子完成之後,其中一位媽媽才說她自己本來覺得我是愛麗絲夢遊仙境裡面的小女孩,傻傻的只會作夢,最後才發覺那是大家的夢,另一個地方的總幹事則說,當初他還跑去龍山寺問觀世音菩薩這個人(我)到底行不行?能不能信任?」
是如何開始「社區規劃師」之路?
陳德君大學是念日文,那時候日文系是第一屆方向未明,系上很鼓勵修外系的課,因為她從小就喜歡畫一些東西,就跑去唸了很多跟空間有關的,那時知道台大有城鄉建築研究所,才大二她就打定主意想要考,就開始修了更多社會系、心理系、哲學等等,到現在做社區工作非常多基本態度她都認為是那時候奠定下來的。
到了城鄉所之後,那個年代的城鄉所很強調實務的,會有實習課,實習課學分很重,但就是一個社區議題,「因為我喜歡跟人群直接接觸,所以我就進入萬華,當時看到萬華糖廍社區(現在是公園),以前是台北糖廠,確定這個議題就開始直接作戰,跟社區的阿公阿媽一起打拼...」
「但我覺得我的挑戰是城鄉所畢業後,那時24歲吧,很快我就覺得我沒辦法在一般公司工作,因為我還是有夢想在萬華,921後有一波日本社區營造風氣傳過來,所以我就想說日本都做得到台灣為什麼不行?剛好1999年社區規畫師這個政策在台北開始推動,而且我的基地就是我學生時代這個地方,就是萬華糖廍。」
一路走來,陳德君覺得最大的挫折應該就是三年前,因為自己是個體戶,又是一路靠政府的案子,十幾年來拿計畫案都沒有問題,可是後來越來越多其他團體(也有年輕人加入)也開始做了。
「但是當時的我很有自信,開始覺得自己理所當然會拿到,結果我就沒拿到,當好那一年開始想要轉型,那個案子可能是我第一桶金,財務上至少比較穩,我整整挫敗了一個月,但也被逼著重新想清楚自己要做甚麼...」
陳德君談到,早期做地方再造都是50歲以上長輩熱心的幫忙,但這幾年年輕人投入,但年輕人的做法就很不一樣,往往都很重視外在表現、扮展覽阿、裝置藝術、網路上的社群經營...等等,「一開始我都覺得是花拳繡腿,但我慢慢都接受了,因為有更多年輕人就是因為看見了才進來、才開始關心和在乎,所以現在我也還蠻欣賞,但當時我覺得社區營造完了,變成只在乎結果不在乎過程。」
地方再造真正缺的是教育,才有各種可能性
這幾年一直在吵的是開發還是保存,古蹟是要維護,還是拆除後能有更多可能性?陳德君談到,她一直期待的地方再造是由下而上的帶動,但是台灣一直很缺少這一塊。
「我們的教育要教的是土地的價值,早年農業時代,我們就住在土地上;後來工業化、資本主義之後,土地不是這樣利用的,變成買地、賣地、屯地,從中套利、用錢滾錢,也造成了貧富差距,絕大部分人都在共犯結構裡。到了年輕這一代,很多人都在吵著買不到房子,但為什麼房子一定要用買的,不能用租的?」
「就像我明明就知道,台北市的空屋足夠我們好幾年使用,其實台北市不需要蓋那麼多新的大樓,只要重新分配,都足夠使用,但是卻沒有人想去談它,建商當然也不會提,政府也支持,長遠來看,你的綠地少了,你的陽光、風也越來越少,台北盆地負擔量也越來越大,這是我們都要共同承擔的。」
註: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的住宅資訊統計彙報。以104年度第四季-臺北市為例,「住宅存量」與「普通家戶數」比,大於一。追蹤近年統計數據,大概都是如此。
陳德君認為,有很多對土地、文化的了解,我們都需要從小就好好面對,從小就累積不同的視野「像這次未來大人物的評選中,我看到很多教育領域的候選人,但我覺得很可惜的就是沒看到對於文化、在地的關注」。
「像是我們萬華當然是很有文化的地方,可是住在這的人卻鮮少用文化來談論它,可能是因為沒有很有系統、具體的,學校現在都有鄉土教材,但課本還不就是那樣上?老師可能自己都沒走到社區裡親身體驗過,所以就連我們大人也很需要教育。」
「我也不是反對開發,但我希望的是有討論空間的,在城市發展上我們真的要一直蓋大樓嗎?一直開發商業區嗎?我們的自然環境呢?我們的地方文化呢?我們的老屋好在哪裡?這個社會應該要先有想像、有選項之後,才知道我們的文化要怎麼傳承下去?」
對於台灣的下一代,有什麼樣的期待?
陳德君不斷提到,萬華最特別的是有很多三代、五代,小孩長大可能繼續住這裡,「其實老人家要的很簡單啊,不外乎就是朋友,所以我們想了一個冰箱大聯盟,大家一起清冰箱,把家裡少用、吃不到的食材帶
「社區再造就是可貴在我們能夠創造一些方法,是本來其他人沒有想過的,但就是因為我們從生活看到各種可能,所以讓這麼多可貴的事情發生。」
她希望年輕人能多來萬華,多到街道上走走,放下手機,不要只是去商場百貨公司,那個感受和樂趣完全不同,「不要有甚麼標籤,然後你就會感受到地區濃濃的人情味。」
責任編輯:羊正鈺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未來大人物】老寮Hostel創辦人 邱星崴:苗栗人不是「沒通過智力測驗」,而是得先在經濟上自由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