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原住民朋友發現我的「白浪」身分,並不在意,他們在乎的是我所做的事情到底有沒有符合他們的需要,以及我怎麼處理那些議題。
文:李佳霖、曾傑
你的路和我的路不一樣,你的救世主不是我的救世主,你的永恆不是我的永恆。但事實是,所有的生命是一個生命。人世間只有一場遊戲在進行中。-瑪洛.摩根(Marlo Morgan)
正如同美國醫生瑪洛.摩根(Marlo Morgan)的小說《曠野的聲音》,摩根醫生參與了澳洲原住民「真人部落」徒步橫越沙漠的旅程,奠基這段經歷的故事,將這個澳洲內陸部落的智慧與故事傳達給西方社會。致力台灣原住民議題的網路媒體Mata Taiwan,也是由一名「白浪」(阿美、排灣等原住民族對漢人的稱呼)青年創辦。
「mata」一詞來自古南島語言「maca」,意思是眼睛,Mata Taiwan不僅希望能讓社會看見原住民族的文化,更努力促成族群間的溝通。
「當原住民朋友發現我的白浪身分,並不在意,他們在乎的是我所做的事情到底有沒有符合他們的需要,以及我怎麼處理那些議題。」Mata Taiwan創辦人方克舟在學生時期就對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文化深感興趣,除了透過書籍、網路吸收相關知識,更深愛全世界不同原住民族的語言。
從政大資管系畢業、工作3年多之後,他走訪世界各國,前往馬雅文化分布的南美洲國家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等,目標是:「了解當地的語言以及當地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語言」。
先前一直都有創業念頭的方克舟,在旅途中拜訪部分非營利組織,學習其運作的方式,他說這些經驗:「讓我知道自己想過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正式創辦Mata Taiwan前,方克舟在以科技新聞為主的新媒體公司任職,這段工作經歷對他日後創業有相當大的影響。
「儘管那是一間小公司,但我並不覺得比傳統媒體弱勢,差距並不在於資本,而是在面對『媒體』這個概念時比傳統媒體少了很多包袱,這也影響我後來做Mata Taiwan會比較想嘗試一些實驗性的方式。」
就是這個時期,方克舟開始經營自媒體,在臉書經營粉絲專頁「什麼,你也愛台灣原住民?!」以個人的觀點分享一些與原住民族相關的文章。2013年粉絲人數累積到大約一萬人時,推出網站Mata Taiwan,同時方克舟也辭去了原本的業務工作,全力投入原住民議題的媒體事業。
族群間的溝通橋樑
相較於2012年臉書粉絲團的階段,方克舟認為主流媒體對於原住民族的報導有增加的趨勢,使得關注的民眾更多了。
「當然族群內部的溝通也很重要,例如:原民台主要的收視群眾是原住民,在很多議題上它們就要花很多心力在部落間、各族間的溝通,但我希望Mata Taiwan可以做的是彌補原、漢之間溝通的一個缺口。」他將目標讀者設定在非原住民,藉由這個平台讓族群之間能夠溝通、釐清誤解,另一方面也讓台灣各個原住民部落之間能夠有聯繫、理解的方式。
此外,方克舟也觀察到,創辦當時既有關注原住民議題的媒體以及學術研究,傾向聚焦在某一個特定的社區或部落,「其實台灣向來不缺原住民族相關的研究,但裡面一些寶貴的觀點和知識都沒有被看見,因為它們目的本來就不是給一般大眾閱讀。」
方克舟從粉絲團時期起就自行編採、撰寫文章,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將議題呈現給大眾,題材囊括歷史、語言、文化、政策等,從不同面向討論原住民議題,在原住民群體間也累積了一定的知名度。
讓弱勢成為發聲主體
《四方報》是台灣第一份關注移工的東南亞語報紙,其創辦人成露茜教授曾為另類媒體的使命下了一個重要的註解,他認為另類媒體不應只停留在「為」弱勢發聲,而應設法使「弱勢者成為發聲的主體,自主地與社會對話」。

這種麥克風、擴音器傳遞給對方手上的過程,也在Mata Taiwan的發展過程中體現,網站至今每月約有25-30萬的瀏覽量,逐漸有讀者反映希望看到不只是「方克舟觀點」的內容。
Mata Taiwan自2014年初開始徵集志工和開放投稿,「一直以來我都很鼓勵部落寫自己的事情,也很幸運透過一些朋友的聯繫,讓有部落觀點的產出都會優先投稿到Mata Taiwan」他說。
Mata Taiwan以原住民族名作為網站文章分類標籤,其中包括一些鮮少被主流媒體提起的族群像是「噶哈巫、巴宰、羅亞」都詳細列出,「目前還沒有正名的14族平埔原住民族,我們都將各族明確地區分開來,大族群通常比較會為自己發聲,因此小族群更需要特別去關注。」
這樣的作法也許有讀者會覺得混亂,但方克舟堅持,因為這不僅幫助非原住民了解其中的不同,在族群內部也需要重理這些脈絡,「舉例來說『卡那卡那富族』(Kanakanavu)和『拉阿魯哇族』(Hla'alua)要正名的時候,就有人說『大家都一樣,你們為什麼要分出來』,我覺得我就是想努力釐清這種狀況。」
除了刊登文章,Mata Taiwan也投入族語教學,2015年推出「噶瑪蘭族語實驗室」,邀請族語老師教授這個全世界僅剩不到30人能流利使用的語言。「較容易找到學習資源的像是阿美語、泰雅語、排灣語,全台灣各部落大學都有在教,所以我們自己主導的內容,就會優先考慮更瀕臨消失的語言,接下來預計規畫的族語課程也是如此。」
自在的商業模式:部落小旅行
「部落小旅行」則是Mata Taiwan近期推出活動,一次帶領十多人到部落拜訪。如同「族語實驗室」選擇教學語言的原則,「部落小旅行」也選擇到較不為人知的部落,目前曾到訪賽夏族以及平埔原住民族中人數第二多的大武壠族部落。
例如今年適逢賽夏族巴斯達隘(Pasta'ay,俗稱矮靈祭)十年大祭,到部落就能感受到族人看待祭典的態度非常慎重,「完全不是外面想像的唱歌、跳舞那回事」;而主要分布在台南、高雄的大武壠族長期被多數人以為是西拉雅族,「到部落去了解他們的狩獵文化、十字繡、信仰等,你就會認同他們是真的還存在的一群人。」因此他們正名的訴求也就不證自明了。

方克舟坦言,小旅行雖然是一個維持網站運作的商業模式,但同時更是媒體的延伸,「它是面對面的,比起在網路上告訴讀者一百次這個部落長什麼樣子、這個族群的個性是什麼樣子,不如直接去部落。」他躍躍欲試地這麼說著。
被問到獲選未來大人物的心情,方克舟謙虛地說:「我一直很想要把我自己藏在後面。」除了感謝這個機會讓Mata Taiwan被更多人看見,他更希望大家多多參與討論,他以一個親身聽聞的軼事做比喻:
曾有一位鄒族的原運長輩向一位排灣族的mamazangiljan(頭目)說:「我們原住民要團結」,然後這位mamazangiljan卻回答:「團結之前要先了解我們不一樣,你知道我們排灣族到鄒族的距離,跟排灣族到美國一樣遠嗎?」
排灣族與鄒族的物理距離當然沒有到美國這麼遠,但是理解的距離則遠如光年?這個比喻也揭示了整個社會的現象,「許多非原住民族的大眾經常將台灣視為一個共同體,應該要團結以追求共同的目標,但同時也會發現原住民族的意識在某些方面跟漢人如此不同。」先意識到差異,才能一起討論共同的未來。
「世界」該是瑪洛.摩根所說的那樣,人世間只有一場遊戲在進行,無分你的、我的;你們、我們。這是方克舟的重要體認,也是Mata Taiwan期望能帶給讀者最大的收穫。
Mata Taiwan大事記
- 2012年9月 「什麼你也愛台灣原住民?!We Love Taiwanese Aborigines」粉絲專頁成立
- 2013年8月 粉絲逾 1 萬人,成立官網《Mata ‧ Taiwan》
- 2015年4月 成立特約採訪編輯團隊
- 2015年5月 推出深度部落人文體驗「Mata Taiwan 島內出境」
- 2015年12月 Mata Taiwan app 上線
- 2016年1月 Mata Taiwan 部落好物購物平台「Mata Finds」上線
核稿編輯:羊正鈺

專題下則文章:
【未來大人物】甘樂文創 林峻丞:台灣的觀光太「速食」了,有哪個老街能讓遊客留下來?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