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塑的上游裂解是把汙染最嚴重留在台灣,「然後生產的原料再賣給人家,去做附加價值比較高的東西,我們付出了水電汙染,還讓別人賺,豈不是把台灣當作是凱子嗎?」
從反國光石化、反核到318學運等各種社會運動,都可以看見他的身影。他是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的創辦人兼執行長,長期關注台灣環保議題,更在2016大選中挺身而出,代表綠黨角逐立委,是台灣環保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但鮮少人知道的是,李根政一開始並不是就從事環保相關工作,也不是環保專業背景,年輕的時候,他是一位國小美術教師。
從「教育的園丁」到「大地的保護者」
「我從小就夢想做一個藝術家,但是當我在畫圖創作過程中,常常看到自己所描繪的對象(景色)一個接著一個的消失,我開始覺得很奇怪,當你在歌頌它、描述它,但最後它卻消失了,那你就會覺得自己創作意義是甚麼?」
李根政的內心開始有了很多問號,他的內心不斷掙扎著,到底是要跳出來為自己愛的環境做點甚麼,還是就這樣繼續畫就好了,帶著這樣的矛盾,從三十幾歲開始李根政就一直身兼環保工作與教師二職。
到了四十歲那年,離教師退休只剩下八年,當所有人都覺得他瘋了、傻了,李根政毅然決然的辭去教師工作,放棄了教師的退休俸,專心致力於環保運動,創辦了今天大家熟知的地球公民基金會。
「其實事後回想這個決定,更深刻體會到台灣教育出了很大問題。我們從小缺的就是探索自我這塊,你看我從三十歲開始從事環保運動,整整摸索了快十年,才真的下定決心,有勇氣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我都已經都四十歲了!」
李根政無奈地笑說,對他來說這就好像是一個「新移民」的土地認同過程,因為我們的教育是讓我們遠離自己的鄉土,而不是讓我們真的認識、甚至認同自己的家園和土地。
環保問題,從來不只是環境而已…
開始投入環保運動後,李根政才發現,環境問題不單單只是環境,背後有更多社會、經濟、政治等因素。
「2005年政府做水患治理,我去考察石門水庫攔砂壩工程,剛好碰到包商,我就問包商說你做這有效嗎?他就說沒效啦,有效我怎在這裡同樣的事卻做了2~30年?很多公共工程的預算就是這樣花掉的。」
「還有像是廢棄物問題,為甚麼一直沒辦法處理好?就是因為黑道介入。假設我這個工廠產出來的廢棄物,如果我丟給合法廠商,一噸我要花五萬塊處理,但是我包給不合法的黑道廠商只要800塊,他就拿去亂丟就好了。長期下來怎麼可能會有合法廠商做的下去,在劣幣驅良幣之下,整個廢棄物體制亂掉就是這個原因。」
「工程更是如此,你注意到台灣如果哪裡發生水患,就會編一個幾百萬的條例,當中有一些小標工程,不需要經過招標或是環評,那些都是地方政治人物可以上下其手的,政商勾結的源頭都在這。」
談起這些例子,李根政解釋道,台灣很多問題的癥結點,就是你怎麼從政商黑道手中,把這些公共工程攤開來、解放出來,整個國家就會改善很多。
但長期以來,我們的模式就是哪裡發生問題,然後民意代表就帶幾個人去圍事,結果從工廠拿一些好處,就閉嘴了,然後下一次換另一個人也來抗議,但是這抗議是假的,看起來很兇,但其實大家都知道是演戲的,最後利益是誰拿?工廠跟少數地方頭人,然後人民就越看越無力…
「台灣的問題是,雖然有法治,但是都是不夠的,要讓民眾可以監督。所以我說行政透明度很重要,政府應該釋出一個空間讓人民參與,因為很多東西,是要靠民間和政府一起做的,譬如說國發會能不能把一千八百多億公共建設在網路上公開,人民就可以檢視...」
李根政提到,有一個很基本的台灣一直沒有做,叫做「社區知情權」,就是工廠設在這裏但到底做甚麼、要用甚麼原料、會排放那些汙染,這些要交代清楚,人民也有權知道這家工廠被政府裁罰的狀況,居民也該知道工廠的營運狀況,這樣監督才具體。
「你看現在抗爭只說污染要改善,阿是要改善多少不知道...像我去美國,他們的官員就馬上可以調出資料,台塑在德州的工廠排放量是多少。」
高雄氣爆,只是爆出了半個世紀的未爆彈
李根政認為,現在推動的轉型正義都是比較偏政治、人權上的,但他
「我一直覺得很奇怪,台灣明明那麼小,可是石化業、煉鋼業卻要拚到世界前幾名,這些製造業背後就是需要水、需要電,然後空氣、水等廢棄物都會產生,對一個資源有限的小國來說,是很不可思議的。」
李根政舉例,像台塑生產的石化工業,有六、七成都外銷到中國去,上游裂解這些是汙染最嚴重留在台灣,「然後生產的原料再賣給人家,去做附加價值比較高的東西,我們付出了水電汙染,還讓別人賺,豈不是把台灣當作是凱子嗎?」
「包括像2014年高雄氣爆事件,其實就是爆出半個世紀沒有改變的事實,整個高雄就是一個超大的石化工廠。」
李根政拿出圖表示意給我們看,高雄北邊有後勁、仁武、大社石化工業區,西部高雄港有高雄臨海工業區、南邊的叫做林園工業區,然後東邊則是大發工業區,為了這些工業區的工業原料運送,下面就會有很多石化管線。
換句話說,整個高雄腹地都被石化管線包圍起來,根本逃也逃不掉。

「高雄氣爆過後,有很多國際公司就想要來做生意,想來試試看管理管線,但是他們實際調查後發現,天啊!全世界沒有人會把管線埋在人口這麼稠密的地方,而且管線太複雜,複雜到連探測儀器進去會迷路。」
「這簡直是過去半世紀以來,要錢不要命的發展方式!當時考慮工業發展,沒有想到公安、環保等問題,現在密集的住宅和
現在最根本的解決之道,就是不要用。但不要用之後,大社、仁武還有好幾家工廠,包括台塑公司也在這邊,經濟怎麼辦?
李根政認為,社會跟經濟的轉型不可能只靠政府,這十幾年來從民進黨到國民黨又到新政府,總愛推一個大計畫,但每一個從上到下的都失敗。政府應該扮演的角色,是制定一個規則,讓民間動起來,而不是要民間跟著你走。
「再加上這些年很多都玩假的,比如說《促進產業升級條例》,裡面塞一個條文,在偏遠地方投資也可以得到補助,結果台塑六輕也可以得到,它明明就不是升級產業…」
*
談到這次未來大人物的選拔,李根政說,過去他的那一輩,看到很多社會問題都是結構性問題,有時候會想從比較大的結構去處理,比如說像直接從森林、國土著手。
擔任評審後,他發現當代年輕人有看到一些台灣的問題,會比較偏好實作,要不就是在地、要不就是在一個特定行業深耕,選擇自己下手去解決、進一步改變那些事情。
李根政感性地說道,「我的感覺,是有比上一代再前進一些。」
責任編輯:李作珩
核稿編輯:羊正鈺

專題下則文章:
【未來大人物】Mata Taiwan 方克舟:先意識到不同族群的差異,再討論共同的未來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