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吳哥王朝殞落後的高棉,是如何走向今日的柬埔寨?

【吳哥殞落後】高棉王朝大撤退:暹羅興起向東反擊,吳哥消逝首都南遷

2020/09/11 ,

評論

Double A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Double A

Double A

吾少也賤,畢業於公館大學雜食系,原本想當個象牙塔塔民,一輩子當隻蠹蟲,但卻意外墮入人間被煙火轟炸。以前當研究是吃飯工具,現在則是人生樂趣,希望在有生之年能遍步世界,讓數字超越數字,讓文字超越文字。作為數位漫遊者,曾在關鍵評論、故事、Readmoo、獨立評論、背包客棧發表過一些作品,現在於medium經營自己的部落格wander with idiocy。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越來越多學者不用失落來形容吳哥時期後的高棉人,他們強調吳哥王朝在14–16世紀的南進(shift southward)趨勢,指出高棉人開始注重商業貿易,並試圖在季風亞洲貿易中分一杯羹,原因並不只有暹羅的進攻如此簡單。

到吳哥旅遊的許多人在離開柬埔寨時,恐怕心中都會有疑問:建造出如此雄偉壯觀的政權,究竟是如何消失的?為何今日柬埔寨的首都是在金邊,而不是充滿著吳哥文化、精神的暹粒?

再認真一點、憑著閱讀周達觀《真臘風土記》來想像吳哥當日風采的讀者,應該會更接近答案:吳哥王朝的衰亡是因為暹人的入侵,是不遠處的阿瑜陀耶大城王朝所發動的攻擊潰敗了吳哥。

圖1__小吳哥最高層
Photo Credit: Double-A
小吳哥最高層
圖2__暹粒護城河
Photo Credit: Double-A
暹粒護城河

要暸解吳哥的沒落,必須先暸解暹羅的崛起

相較越南、高棉人,泰人可說是個較晚成形的民族,一直到素可泰王朝為止,也並沒有形成較大的政權,但這並不代表這個區域並沒有住人。在今日曼谷附近的昭披耶平原上,當時仍散落著大大小小的城邦,這群城邦是透過商業網絡相互往來,但城邦之間缺乏強而有力的政治連結。就出土的石碑來看,他們也有著共同的溝通語言,而歷史學者將這段期間的城邦稱為陀羅勃地王國(Dvaravati)。

在這群大大小小的城邦中,又以素萬那普(Suphanburi)與華富里(Lopburi)最為重要,特別是華富里較具政治實力,還曾一度派遣使節團出使中國。

圖3__泰國阿瑜陀耶歷史公園遺址
Photo Credit: Double-A
泰國阿瑜陀耶歷史公園遺址

與昭披耶平原的鬆散政權相比,鄰近的吳哥顯得文明許多,也已經有了大帝國的雛形,勢力也抵達此處。吳哥王朝在9世紀之後向泰國輸出了大量的人力,包括僧侶、稅官、學者、軍隊等,試圖慢慢地同化這個地方,並約在1007年蘇利耶拔摩一世(1010–1050)時期將華富里這個地區收編,當地至今還留有許多高棉式建築,像是今日最具盛名的三峰塔

圖4__曼谷大皇宮內的吳哥寺模型
Photo Credit: Double-A
曼谷大皇宮內的吳哥寺模型

剛開始的時候,高棉人其實是將西邊的「新領地」當做是補充兵員的徵集地,將年輕的暹羅男子當作自己的雇傭兵,替自己擴大帝國版圖,而從小吳哥的壁畫上也可看到暹邏的軍隊。

圖5__小吳哥日出
Photo Credit: Double-A
小吳哥日出

暹羅人提供兵力給高棉人維護整個吳哥王朝,而直到12世紀為止,昭批耶地區不論是哪個城邦,都還沒有政治軍事能力來反抗吳哥,可說是吳哥王朝的鼎盛時期。

但暹羅人終究不是高棉人,雙方具有相當的差異。周達觀也說:「國中語言,自成音聲,雖近而占城、暹人,皆不通話説。」可見到了13世紀末期,雙方已出現巨大鴻溝。

圖6__吳哥城城門
Photo Credit: Double-A
吳哥城門

這樣的鴻溝顯而易見,吳哥王朝對雇傭兵的差別待遇早已累積不少民怨,而暹人在替高棉人東征西討中也習得不少知識,經濟發展也突飛猛進,甚至一舉越過之前的主子。《真臘風土記》中曾有很生動的描寫,「近年暹人來居,却以蠶桑為業。桑種蠶種,皆自暹中來。亦無麻苧,惟有絡麻。暹人却以絲自織皂綾衣著,暹婦却能縫補。土人打布損破,皆倩其補之。」可見連周達觀都在惋惜泰柬之間的落差越來越大。

吳哥王朝榮景不在,展開一路向南的遷徙

另外,暹羅素可泰王國的建立宣告了「今時不同往日」,吳哥王朝的軍事力量已經衰弱,對暹人已經鞭長莫及,加上連年的大興土木讓吳哥人力耗盡,無法再投入更多人力控制邊疆地區。這也是周達觀在1296年來到吳哥地區的背景,那時「傳聞與暹人相攻,皆驅百姓使戰,往往亦别無智略謀畫」,一個連老百姓都得上戰場的國家,怎能打勝仗呢?

不過值得興味的是,儘管暹羅這樣連年征戰,但並沒有造成吳哥地區毀滅性的滅亡,這樣的戰爭類型似乎有點類似打一休一的游擊戰,否則今日怎還會有壯觀的吳哥遺址群供人觀賞?

圖7-1、_阿瑜陀耶的Wat_Phra_Si_Sanpeth相傳就是烏通王宮殿的
Photo Credit: Double-A
阿瑜陀耶的Wat Phra Si Sanpeth相傳就是烏通王宮殿的原址
圖7-2、_阿瑜陀耶的Wat_Phra_Si_Sanpeth相傳就是烏通王宮殿的
Photo Credit: Double-A
阿瑜陀耶的Wat_Phra_Si_Sanpeth內部

就在這樣此消彼長的情況下,1350年軍事強人拉瑪鐵菩提(Ramathibodi, 1314–1369)開創了屬於暹羅人的阿瑜陀耶大城王朝。拉瑪鐵菩提出身於華富里的政治世家,又迎娶了出身素萬那普的公主,匯聚當時兩大城邦之力,力量自然不可小覷。

早期的阿瑜陀耶仍是充滿十足的高棉味。今日大城歷史公園中還是可以看到許多高棉式建築,柴瓦塔那蘭寺(Wat Chaiwatthanaram)即被稱為是「泰國版小吳哥寺」,而拉瑪鐵菩提也自稱是高棉人之王,吸引不少高棉人來投靠。自此也看得出來早期的暹羅並不排斥自己的文化泰半來自吳哥的事實,甚至願意當吳哥王朝的繼承者,有點類似朝鮮在明朝被滅之後的小中華心態。

圖8-2、_泰國大城的Wat_Chaiwatthanaram_又被稱為是小吳哥寺
Photo Credit: Double-A
泰國大城的柴瓦塔那蘭寺又被稱為是「泰國版小吳哥寺」
圖8-1、_泰國大城的Wat_Chaiwatthanaram_又被稱為是小吳哥寺
Photo Credit: Double-A
泰國大城放置的吳哥寺模型

另外一方面,吳哥在失去華富里等地之後,軍事實力更加大幅下滑,屋漏偏逢連夜雨,王室也因為連年戰亂無法順利傳承,自14世紀之後,高棉人的君主在位超過十年者屈指可數,不是慘遭殺害就是被篡位。

吳哥王朝像是烈陽下的融冰一樣,迅速消失在歷史紀錄當中。從14世紀開始,有關吳哥王朝的紀錄就缺少許多可信的史料。多數的記載是來自中國使者、占城與泰國,後兩者也有被歷史學家懷疑有政治因素的虛構成分,不能全信。然而根據僅有的資料卻可推測,主要的政治中心已經由吳哥向東南遷徙,洛韋斯雷桑托等地先後做過臨都,也先後被暹羅人攻破。

圖9、哲塔王也是混亂時期的君主,如今仍被柬埔寨人以路名紀念
Photo Credit: Double-A
哲塔王也是混亂時期的君主,如今仍被柬埔寨人以路名紀念

這一連串瘋狂的遷徙史在今日的柬埔寨人心中,是一段被外族入侵的國恥史,最後是在博涅亞(Ponhea Yat, 1394–1463)在位的時候,腳落金邊。相傳他在金邊看到類似巴揚寺上方的四面佛,使他決定遷都於此。

圖10-3_金邊塔山寺(左上圖為奔夫人像,右下圖為金佛)
Photo Credit: Double-A
金邊塔山寺奔夫人像

這樣的神話其實也與金邊的建都傳說相當類似。金邊相傳是一位「奔夫人」在淘洗東西時,無意在河中發現閃閃發光的金佛,撿回去供奉在現今塔山寺的寺廟內。

圖10-2_金邊塔山寺(左上圖為奔夫人像,右下圖為金佛)
Photo Credit: Double-A
金邊塔山寺的金佛
圖10-4_金邊塔山寺(左上圖為奔夫人像,右下圖為金佛)
Photo Credit: Double-A
金邊塔山寺

不過,遷都金邊除了是軍事撤退的結果之外,還可能受到貿易與華人商旅的影響。以Michael Vickery為代表的柬埔寨史學者認為,高棉人從很早以前就發現從湄公河上游的貿易有利可圖,而在16世紀航海貿易盛行的時代,他們更可以與馬來半島的各色人種進行跨洋交易。

圖11-1_金邊洞里薩河與湄公河交匯處
Photo Credit: Double-A
金邊洞里薩河與湄公河交匯處

而在吳哥王朝遷都之前,金邊就是重要的商貿港口,華人、馬來人在這裡建立市集,交易漁貨等物資。貿易因素比起軍事因素對吳哥王朝的影響更大,因此當在安贊一世(Ang Chan I, 1516–1566)又一次從金邊遷都洛韋(Lovek)後,金邊也仍持續活躍在歷史舞台。

圖12_金邊洞里薩河畔
Photo Credit: Double-A
金邊洞里薩河畔

以錢德勒(David Chandler)為首的學者則認為,柬埔寨在15世紀之後進入了國際因素影響的階段。馬來人、華人、洋人與傳教士發揮了更巨大的影響力。在16世紀時後期,安贊一世引介葡萄牙的傳教士克魯茲(Gaspar de Cruz) ,以允許傳教為籌碼,換取來自馬尼拉季風亞洲的貿易商品,希望抵擋大城王朝黎那軒 (Prince Naresuen)的入侵。西班牙與葡萄牙更是深入高棉與暹羅的恩怨,在黎那軒攻打洛韋的時候,還數度請傳教士向馬尼拉求援。巴隆拉嘉一世(Barom Reachea IV, 1548–1619)也在西葡的幫助下建立烏通古城。吳哥與元、明朝之間的貿易仍持續,而且也希望利用中國的勢力來牽制泰國。這些都是國際勢力涉入高棉政局的案例。

圖13_金邊王宮
Photo Credit: Double-A
金邊王宮

另一方面,在遷都金邊之後,吳哥地區並非完全荒滅,儘管歷經半世紀的征戰,該地還有大量的人口,仍有許多儀式持續進行。比較平和的時代,例如巴隆拉嘉一世(Barom Reachea I, 1566–1576)趁著大城王朝因應緬甸入侵無暇顧及的時候,也有修復吳哥地區宗教建築,遷回部分居民的情況。

圖14-1_小吳哥仍進行著宗教儀式
Photo Credit: Double-A
位於柬埔寨暹粒小吳哥(Angkor wat)至今仍進行著宗教儀式
圖14-2_小吳哥仍進行著宗教儀式
Photo Credit: Double-A

越來越多學者不用失落來形容吳哥時期後的高棉人,他們強調吳哥王朝在14–16世紀的南進(shift southward)趨勢,指出高棉人開始注重商業貿易,並試圖在季風亞洲貿易中分一杯羹,原因並不只有暹羅的進攻如此簡單。

但吳哥王朝的南進也並非如入無人之境這樣的順利,除了西方的暹羅之外,高棉人還有個不可忽略的鄰居——越南,而後者則是在16世紀之後深入吳哥政局,與暹羅一樣成為高棉人不可忽視的兩大強鄰。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杜晉軒



吳哥王朝殞落後的高棉,是如何走向今日的柬埔寨?:

王朝殞落留下了吳哥窟遺址,在那之後的高棉土地上究竟經歷了什麼?從闍耶拔摩七世到紅色高棉的崛起,這中間長達六世紀的歷史又是如何演變?透過五篇文章,本專題將陳述「吳哥之後」的五段歷史進程:暹羅與吳哥王朝的對抗、越南與高棉之爭、法國殖民者入侵、西哈努克國王的人生經歷,以及今日柬埔寨被觀光客和中國因素形塑下的面貌,帶領讀者認識除了吳哥窟和大屠殺以外的柬埔寨印象。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