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越來越多學者不用失落來形容吳哥時期後的高棉人,他們強調吳哥王朝在14–16世紀的南進(shift southward)趨勢,指出高棉人開始注重商業貿易,並試圖在季風亞洲貿易中分一杯羹,原因並不只有暹羅的進攻如此簡單。
到吳哥旅遊的許多人在離開柬埔寨時,恐怕心中都會有疑問:建造出如此雄偉壯觀的政權,究竟是如何消失的?為何今日柬埔寨的首都是在金邊,而不是充滿著吳哥文化、精神的暹粒?
再認真一點、憑著閱讀周達觀《真臘風土記》來想像吳哥當日風采的讀者,應該會更接近答案:吳哥王朝的衰亡是因為暹人的入侵,是不遠處的阿瑜陀耶大城王朝所發動的攻擊潰敗了吳哥。

要暸解吳哥的沒落,必須先暸解暹羅的崛起
相較越南、高棉人,泰人可說是個較晚成形的民族,一直到素可泰王朝為止,也並沒有形成較大的政權,但這並不代表這個區域並沒有住人。在今日曼谷附近的昭披耶平原上,當時仍散落著大大小小的城邦,這群城邦是透過商業網絡相互往來,但城邦之間缺乏強而有力的政治連結。就出土的石碑來看,他們也有著共同的溝通語言,而歷史學者將這段期間的城邦稱為陀羅勃地王國(Dvaravati)。
在這群大大小小的城邦中,又以素萬那普(Suphanburi)與華富里(Lopburi)最為重要,特別是華富里較具政治實力,還曾一度派遣使節團出使中國。
與昭披耶平原的鬆散政權相比,鄰近的吳哥顯得文明許多,也已經有了大帝國的雛形,勢力也抵達此處。吳哥王朝在9世紀之後向泰國輸出了大量的人力,包括僧侶、稅官、學者、軍隊等,試圖慢慢地同化這個地方,並約在1007年蘇利耶拔摩一世(1010–1050)時期將華富里這個地區收編,當地至今還留有許多高棉式建築,像是今日最具盛名的三峰塔。
剛開始的時候,高棉人其實是將西邊的「新領地」當做是補充兵員的徵集地,將年輕的暹羅男子當作自己的雇傭兵,替自己擴大帝國版圖,而從小吳哥的壁畫上也可看到暹邏的軍隊。

暹羅人提供兵力給高棉人維護整個吳哥王朝,而直到12世紀為止,昭批耶地區不論是哪個城邦,都還沒有政治軍事能力來反抗吳哥,可說是吳哥王朝的鼎盛時期。
但暹羅人終究不是高棉人,雙方具有相當的差異。周達觀也說:「國中語言,自成音聲,雖近而占城、暹人,皆不通話説。」可見到了13世紀末期,雙方已出現巨大鴻溝。

這樣的鴻溝顯而易見,吳哥王朝對雇傭兵的差別待遇早已累積不少民怨,而暹人在替高棉人東征西討中也習得不少知識,經濟發展也突飛猛進,甚至一舉越過之前的主子。《真臘風土記》中曾有很生動的描寫,「近年暹人來居,却以蠶桑為業。桑種蠶種,皆自暹中來。亦無麻苧,惟有絡麻。暹人却以絲自織皂綾衣著,暹婦却能縫補。土人打布損破,皆倩其補之。」可見連周達觀都在惋惜泰柬之間的落差越來越大。
吳哥王朝榮景不在,展開一路向南的遷徙
另外,暹羅素可泰王國的建立宣告了「今時不同往日」,吳哥王朝的軍事力量已經衰弱,對暹人已經鞭長莫及,加上連年的大興土木讓吳哥人力耗盡,無法再投入更多人力控制邊疆地區。這也是周達觀在1296年來到吳哥地區的背景,那時「傳聞與暹人相攻,皆驅百姓使戰,往往亦别無智略謀畫」,一個連老百姓都得上戰場的國家,怎能打勝仗呢?
不過值得興味的是,儘管暹羅這樣連年征戰,但並沒有造成吳哥地區毀滅性的滅亡,這樣的戰爭類型似乎有點類似打一休一的游擊戰,否則今日怎還會有壯觀的吳哥遺址群供人觀賞?


就在這樣此消彼長的情況下,1350年軍事強人拉瑪鐵菩提(Ramathibodi, 1314–1369)開創了屬於暹羅人的阿瑜陀耶大城王朝。拉瑪鐵菩提出身於華富里的政治世家,又迎娶了出身素萬那普的公主,匯聚當時兩大城邦之力,力量自然不可小覷。
早期的阿瑜陀耶仍是充滿十足的高棉味。今日大城歷史公園中還是可以看到許多高棉式建築,柴瓦塔那蘭寺(Wat Chaiwatthanaram)即被稱為是「泰國版小吳哥寺」,而拉瑪鐵菩提也自稱是高棉人之王,吸引不少高棉人來投靠。自此也看得出來早期的暹羅並不排斥自己的文化泰半來自吳哥的事實,甚至願意當吳哥王朝的繼承者,有點類似朝鮮在明朝被滅之後的小中華心態。


另外一方面,吳哥在失去華富里等地之後,軍事實力更加大幅下滑,屋漏偏逢連夜雨,王室也因為連年戰亂無法順利傳承,自14世紀之後,高棉人的君主在位超過十年者屈指可數,不是慘遭殺害就是被篡位。
吳哥王朝像是烈陽下的融冰一樣,迅速消失在歷史紀錄當中。從14世紀開始,有關吳哥王朝的紀錄就缺少許多可信的史料。多數的記載是來自中國使者、占城與泰國,後兩者也有被歷史學家懷疑有政治因素的虛構成分,不能全信。然而根據僅有的資料卻可推測,主要的政治中心已經由吳哥向東南遷徙,洛韋、斯雷桑托等地先後做過臨都,也先後被暹羅人攻破。

這一連串瘋狂的遷徙史在今日的柬埔寨人心中,是一段被外族入侵的國恥史,最後是在博涅亞(Ponhea Yat, 1394–1463)在位的時候,腳落金邊。相傳他在金邊看到類似巴揚寺上方的四面佛,使他決定遷都於此。

這樣的神話其實也與金邊的建都傳說相當類似。金邊相傳是一位「奔夫人」在淘洗東西時,無意在河中發現閃閃發光的金佛,撿回去供奉在現今塔山寺的寺廟內。


不過,遷都金邊除了是軍事撤退的結果之外,還可能受到貿易與華人商旅的影響。以Michael Vickery為代表的柬埔寨史學者認為,高棉人從很早以前就發現從湄公河上游的貿易有利可圖,而在16世紀航海貿易盛行的時代,他們更可以與馬來半島的各色人種進行跨洋交易。

而在吳哥王朝遷都之前,金邊就是重要的商貿港口,華人、馬來人在這裡建立市集,交易漁貨等物資。貿易因素比起軍事因素對吳哥王朝的影響更大,因此當在安贊一世(Ang Chan I, 1516–1566)又一次從金邊遷都洛韋(Lovek)後,金邊也仍持續活躍在歷史舞台。

以錢德勒(David Chandler)為首的學者則認為,柬埔寨在15世紀之後進入了國際因素影響的階段。馬來人、華人、洋人與傳教士發揮了更巨大的影響力。在16世紀時後期,安贊一世引介葡萄牙的傳教士克魯茲(Gaspar de Cruz) ,以允許傳教為籌碼,換取來自馬尼拉季風亞洲的貿易商品,希望抵擋大城王朝黎那軒 (Prince Naresuen)的入侵。西班牙與葡萄牙更是深入高棉與暹羅的恩怨,在黎那軒攻打洛韋的時候,還數度請傳教士向馬尼拉求援。巴隆拉嘉一世(Barom Reachea IV, 1548–1619)也在西葡的幫助下建立烏通古城。吳哥與元、明朝之間的貿易仍持續,而且也希望利用中國的勢力來牽制泰國。這些都是國際勢力涉入高棉政局的案例。
另一方面,在遷都金邊之後,吳哥地區並非完全荒滅,儘管歷經半世紀的征戰,該地還有大量的人口,仍有許多儀式持續進行。比較平和的時代,例如巴隆拉嘉一世(Barom Reachea I, 1566–1576)趁著大城王朝因應緬甸入侵無暇顧及的時候,也有修復吳哥地區宗教建築,遷回部分居民的情況。
越來越多學者不用失落來形容吳哥時期後的高棉人,他們強調吳哥王朝在14–16世紀的南進(shift southward)趨勢,指出高棉人開始注重商業貿易,並試圖在季風亞洲貿易中分一杯羹,原因並不只有暹羅的進攻如此簡單。
但吳哥王朝的南進也並非如入無人之境這樣的順利,除了西方的暹羅之外,高棉人還有個不可忽略的鄰居——越南,而後者則是在16世紀之後深入吳哥政局,與暹羅一樣成為高棉人不可忽視的兩大強鄰。
延伸閱讀:
- 吳哥窟由宮殿寺廟組成的大建築,曾令17世紀歐洲訪客誤以是羅馬皇所建
- 「邊界上的神廟」柏威夏寺:高棉帝國留下的謎樣神殿,二戰結束其歸屬還造成泰柬衝突
- 《人類學活在我的眼睛與血管裡》:吳哥窟見證了柬埔寨的多舛命途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杜晉軒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