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兒童是動物園經營者重視的對象。兒童教育中除了為兒童打造專屬的公共設施外,教育中也為兒童規劃了自然與生命教育。本文除了細數這些過往,也帶讀者思考開放讓小孩觸摸動物,會產生什麼樣的爭議。
文:鄭麗榕(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摘要者:林承葦(關懷生命協會實習生)
作者簡介
在台灣新文化史的研究浪潮當中,引介動物文化史的概念者有之;以單一動物為研究對象並探討其與台灣社會關係者有之;但企圖為台灣的動物作史立傳,並以動物文化史的概念,不視動物為「物」,而以活生生的生命看待,有系統的藉由動物園史的書寫,開展人類(human)與動物(Non-human animals)關係的探索,鄭麗榕可謂台灣屈指可數的歷史學者。
一、兒童與動物的親密關係
兒童是動物園經營者重視的對象。
美國生物學家威爾森(Edward O. Wilson)認為人們喜歡看動物,反應了人「對生靈萬物的熱愛」(或譯為「親生命性」,biophilia),潛意識中喜愛與其他生物親密相連,其中尤其強調動物與兒童的關係。
本世紀初,台灣受兒童中心學說的影響,對兒童教育投以更多關注。始自1920年代末,台灣便建設許多以兒童為對象的公共設施;1935年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博覽會,遊樂園區的兒童國裡,出現大量的動物圖像吸引兒童。對日本動物園界影響深遠的古賀忠道,曾在1939年著文探討為什麼兒童喜歡動物與動物園,他歸結動物常有豐富的變化及行動,能吸引好奇的兒童產生趣味感,致使兒童喜愛到訪動物園。
二、被著意的入園對象
兒童極少單獨入園,大多由家長或學校老師帶領。台灣某散文作家曾說:「其實,常是孩子們帶著大人去逛動物園;因為動物園是屬於兒童的。」東京曾流行「人們一生中至少會進動物園四次」的看法:童年時期由大人帶去,青少年時期與戀人同行,當父母後帶孩子前往,年老攜孫子入園。在近代台灣的私人文書中,也常提及父母帶著子女參訪動物園;吳新榮的日記中,多次強調動物園有益於兒童的「動物教育」。
事實上圓山動物園也特別著意兒童這個年齡層。早在1910年代,媒體與動物園的相關報導,即常提及「少爺」(坊ちやん)與「小姐」(孃ちやん)兩個以兒童為指涉的名詞,強調他們對動物的關心與期盼,並且以「朋友」關係來比擬兒童與動物的親密感。而不論戰前或戰後,動物園總會在兒童節舉行慶祝活動,表達對兒童的重視。
三、兒童教化史裡的動物園
在兒童教育方面,官方規劃動物園扮演何種角色?其中自然教育或生命教育的分量又如何?以下以日治時期台灣公學校的國語教科書為例:
首先第一期(1902年)編入的日本「上野公園」課文,從都市公園的遊憩、教育功能,宣揚殖民母國的文明設施,其中設有鳥獸眾多的動物園,是一處「不僅有趣,也很有用」的公園。第四期(1937年)的〈動物園〉課文,敘述三兄妹連袂到訪動物園,以兒童的口吻著墨觀看動物的過程,並仔細描述動物的行為、聲音,表現出兒童對動物本身的觀察與感覺反應。這一篇課文除顧及兒童對動物的趣味感,也符合當時自然教育重視的「觀察、思考、處理」的目標,有意教導兒童在這裡觀察動物的習性、行為甚至與之互動。
在都市動物園做動物習性的觀察,可說是一種自然教育;不過,這等動物觀察,是在脫離棲地的人造、非自然空間進行的,也未規劃動物愛護與生命教育的主題。
日治時期小、公學校的校外修學旅行,以及戰後國民小學遠足、校外旅行,動物園是常見的行程,教學目標侷限於自然教育。直到1986年台北動物園遷到木柵之後,明訂動物園配合校外教學日等措施,環境教育的目標才得以具體化。
四、缺席的生命教育
1970年代起,動物園加強與國民小學合作,將園內過剩的小動物或標本,以教學的名義贈與學校,協助設立小型動物園,號稱「為自然科學教育紮根」。事實上所謂「過剩動物」的處理,恰恰反映動物園面對動物生命的態度。

民營動物園以營利為考量,往往標售、販賣「過剩動物」來處理園內認定為多餘的動物;負有兒童教育功能的公立動物園則較受約束,然而園方對於過剩動物,仍以贈與學校、與其他動物園交換的方式處理;甚至1970年代的內部文件曾載錄:動物園將繁殖過多的雞、鴿133隻,淘汰「整個移作獅虎錦蛇飼料」。
五、觸摸動物的反教育爭議
1970年代之後,台灣動物園引進「可愛動物區」與「兒童動物園」:園中一角蒐集所謂的「可愛動物」,以兒童為訴求對象,供與近距離觀看、親近、撫摸。這是兒童與動物園結合最明顯的例子。
當時,台北市議員提議設立可愛動物園,去除人與動物之間的柵欄(以濠溝阻隔),動物「自由自在可與遊客打成一片」,市府最終以園地狹小婉拒。然而1979年,民營的六福村野生動物公園開園,設有可愛動物區,抱小獅子等與動物近距離接觸的經驗很吸引兒童遊客;同年圓山動物園就採納兒童動物園的概念,於1981年春節開園。
據園方說明,兒童動物園開設的目的「除了讓兒童認識動物外,也希望藉此培養他們愛護動物的觀念」,小朋友可撫摸園中動物,餵食購自園方的飼料,也容許騎象龜玩樂。結果,動物屢遭遊客虐待,連大人也騎上象龜並打捏牠,園內天竺鼠屢見失竊,另有羊兒在遊客喧鬧圍繞下生產,還有遊客追趕動物,致使孔雀從打開的柵門飛到獅子區而被生食的事故。
1960年代就有動物學家警告,兒童動物園可能助長肆意對待動物的態度,欠缺對動物的尊重,是一種「反教育」。而輕易親近野生動物的幼獸,也有將動物高度寵物化、視為玩物的危險。 這是基於生命教育對兒童動物園的反思。
出於對動物的好奇,容許近距離觀看、接觸動物的展示,在動物園內未曾一刻消失;雖然名為兒童動物園/區,訪客實也包括一般社會大眾,並朝向家庭、農村與動物關係的主題。
欲瀏覽完整文章,請點此。
延伸閱讀:歐美動物保護觀念在近代台灣的萌芽:推行觀念、運動傳介與社團創始的歷史簡介
動保青年如何改變台灣動物處境?
關懷生命協會舉辦之第八屆大動連年會「改變台灣動物處境」,為一前瞻性的動保青年論壇。在展演動物議題,特別邀請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的青年夥伴來與大家分享動物福利、動物保護法與蒐證檢舉之寶貴經驗,以行動讓動物免於傷害。本會亦會分享各項查察經驗,希望大家共同參與,改變展演動物的處境。
更多故事與活動詳情請見:大動連報名網址、動物福祉系列活動、懶人包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把黑人當作珍禽異獸看待的「人類動物園」,第一個廢除它的人是希特勒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