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動物實驗的現在與未來

【心理健康問卷調查】動物實驗的必要之惡,操作人員該如何調適心態?

2022/10/11 ,

評論

julia

julia

julia

大學就讀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具備國考醫檢師證照,對臨床醫學知識熟悉。碩士班主要從事斑馬魚、葉酸及阿茲海默症相關研究。曾任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生物製藥研究所副研究員,因為追求閱讀及寫作的樂趣來到關鍵評論網。心裡存有「將艱澀的醫學論文咀嚼成鄰里老伯都容易消化的醫學新知」之小小使命感。現為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編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過往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操作人員與動物福祉之間存在關聯性──操作人員的工作壓力程度越高,實驗動物表現出的壓力、疼痛程度也較高。拉福萊特表示,自己相信透過改善實驗動物的福祉與生活,回頭將幫助到操作人員本身。「反之亦然,透過改善操作人員的生活,我們也將改善實驗動物的生活。」

研究所時期應該算是我第一次正式操作動物實驗。為了研究阿茲海默症的致病機轉,並觀察特定補充藥物是否能讓疾病相關症狀獲得改善,在進行許多細胞實驗之後,我也以斑馬魚建立阿茲海默症疾病動物模式進行動物實驗,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則是在生物製藥相關單位進行研究。

在操作動物實驗時,為了盡力降低其不舒服及傷害,實驗前詳細思考規劃,實驗中冷靜且有效率的執行態度皆不可或缺。我知道在醫藥研發領域,動物實驗是無可避免,而我也相當欽佩在相關實驗表現傑出的同事。然而就我自己來說,操作動物實驗對心理產生的壓力及不適感,讓我一直有著想要轉換跑道的念頭。

由於有這樣的經驗,我便好奇不同個性的人們對於操作動物實驗的壓力分數及其他情緒反應;而對於有壓力的族群,可以如何調適心理狀態?操作人員的心理健康又會對實驗動物的福祉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心情分享1

操作實驗動物很多年,但一直沒有影響我喜歡動物這件事。因為在操作時,秉持著牠們的犧牲是為了其他生命的延續,牠們的犧牲是神聖的,所以精進自己的操作技術,用最快最準確的動作讓牠們承受最小程度的痛苦,獲得最大程度的實驗結果。希望所有的實驗動物的犧牲都能有最大的價值,實驗動物的操作與過程,質永遠比量重要。

——女,動物實驗操作經驗12年,主要操作物種:小鼠、大鼠、兔

操作人員心理壓力、憂鬱分數及替代實驗意向調查

為了瞭解動物實驗操作人員的心理,今(2022)年8月19日至8月25日期間,《關鍵評論網》於ShareParty的協助下進行了問卷調查,在清洗IP重複、填寫時間過短及過長等無效資料後,獲得有效樣本數3596份,當中回答曾有參與動物實驗經驗的共有235份樣本數。

以下為針對這235份問卷回答結果製作的分析圖表。需要注意的是,此份問卷調查的是實驗動物與操作者心理影響的關聯性,無法證實任何因果關係,而相關影響因素可能很多且複雜。

問卷中,我們請受試者回答對於操作動物實驗,本身感受到的壓力分數、憂鬱分數,以及對於「操作實驗動物,對我的心理產生長遠的影響」的同意程度,最後調查若有可取代實驗動物的替代實驗,是否有意願執行?

年齡壓力
年齡憂鬱
年齡心理

從分析結果看來,18歲以上族群自我評估對於操作動物實驗感受到的壓力分數,集中在中間偏大;相較起來未滿18歲的族群,壓力分數則較低。而在憂鬱分數自評、是否對心理產生長遠影響兩部分,也能觀察到與壓力分數類似的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個年齡層都可看見極端分數值(完全無壓力/完全沒有憂鬱情緒 vs. 極度憂鬱/感受到極巨大的壓力)族群的分布。可見不同個體對於動物實驗的心理感受,可能差異甚大。

性別

若以性別進行區分,則女性在操作實驗動物時所感受到的壓力、憂鬱分數坐落範圍,整體而言較男性偏高。實驗動物的操作對自己產生長遠影響的認同程度,也能看見類似的趨勢。

資歷

以操作實驗動物的資歷(年)來做區分的話,操作資歷5年以上族群感受到的壓力分數較平均分布,憂鬱分數、對心理產生長遠影響的程度則普遍較低,

操作資歷為1-5年的族群,壓力分數、對心理產生長遠影響的程度坐落於中間偏高,憂鬱分數則相對較平均分布。

操作資歷不到1年的族群,壓力分數上屬於中間偏高,憂鬱程度則中間偏低地中間偏高皆有,對心理產生長遠影響的程度則相對較平均分布。

替代技術

對於「若有可取代實驗動物的替代實驗,你是否有意願執行?」的問題,整體來說回答同意的比例相當的高。不論以性別、年齡或操作經驗區分來看,都有近9成以上的同意。

學者:改善實驗動物的福祉,回頭將幫助到操作人員本身

目前於非營利組織北美3Rs促進會(The North American 3Rs Collaborative)工作的拉福萊特(Megan R. LaFollette),長期以來致力於3Rs、操作人員心理健康與實驗動物福祉的相關研究,而在其一篇2020年的研究當中,她發現安樂死的頻率和操作的實驗動物物種,似乎對研究人員的心理健康沒有顯著影響。「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結果,因為過往的研究結果曾指出更頻繁的安樂死,是專業人員的風險因素。」

「但是有一些可能的解釋。首先,實驗室中的安樂死可能與動物收容所或住院中的安樂死不同。在實驗室中,安樂死決定是標準化的、可預期的,有時甚至是目標導向的以完成研究。而在收容所或醫院中,安樂死的選擇是針對每隻動物做出的,並且可能出於與健康無關的困難原因。」

北美3Rs促進會其中一個專注的議題是「同情疲勞」(compassion fatigue),即長期在壓力下,必須去面對付出同情的情感,因而導致精神耐受能力減弱,對於強烈的情感和情節感覺麻木。

心情分享2

第一次研究殺動物,那一晚心中有股吶喊不出的悶氣,腦中知道這是為了保護更多動物的必要之惡,但心中卻有個過不去的檻。隨著研究時間越長,腦中的理解與說服越來越大聲,而心中的檻則是越來越模糊。

——男,動物實驗操作經驗九年,主要操作物種:兩棲類、爬蟲類

在過往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操作人員與動物福祉之間存在關聯性──操作人員的工作壓力程度越高,實驗動物表現出的壓力、疼痛程度也較高。

拉福萊特表示,自己相信透過改善實驗動物的福祉與生活,回頭將幫助到操作人員本身。「反之亦然,透過改善操作人員的生活,我們也將改善實驗動物的生活。」

對於如何維持操作人員的心理健康,拉福萊特說,在減少動物數量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提高數據質量,並在科學上適當的情況下用替代技術替代動物。

「對於在研究中需要與動物打交道的人,我建議專注於獲得與工作相關的良好社會支持——尋找可以與之交談並在困難時期提供幫助的人。工作場所文化也非常重要,例如確保員工感到受到重視,3Rs完全適用於所有動物,並儘可能讓員工控制自己的工作。」

根據拉福萊特近期進行的一項新研究,她發現組織文化和一般心理健康支持對於改善操作者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例如,確保工作場所人員配備齊全、員工感到受到重視、其他員工提供支持以及優先考慮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此外,工作場所應致力於支持員工的心理健康。」

操作人員的心態調整建議

心情分享3

因為體型小,操作斑馬魚時,對其情緒和掙扎的感受性相對其他脊椎動物模式低,是我當初選擇斑馬魚作為動物實驗模式的原因之一。即便如此,每次實驗犧牲動輒數十上百的胚胎,還是覺得殘忍,若是犧牲的是成魚,心裡的壓力就更大。

我克服這些心理壓力的方法是,提醒自己在實驗前做好規劃,減少人為失誤導致動物浪費,盡可能在最少的使用數目下回答我的科學問題。平時好好維持良好飼育環境,操作時麻醉和安樂死一定要做好,心懷感謝的謹慎進行實驗操作和犧牲。行為和心理上實際把上述準備做好,對我來說能有效減少操作時的壓力。

——女,動物實驗經驗11年,主要操作物種:斑馬魚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實驗動物中心秦咸靜主任分享:「其實重點在於一開始就要妥善規劃,以及我們怎麼去照顧這個動物。在照顧動物的過程中,都要朝向如何減少其痛苦為最大的目標。」

秦主任分析,實驗動物會需要犧牲有兩個可能的時間點:第一個是實驗結束,為了取得數據;我們能做的是,要讓牠們在最小的緊迫狀態之下,安樂死之後取得數據。第二個可能,則是實驗內容造成動物本身不舒服達到一定程度,不能再讓牠繼續下去,若再繼續下去動物會承受相當大的痛苦,便要提早讓牠離開,緩解其痛苦。

「如果這些觀念的建立都正確的話,我覺得安樂死不一定會是造成研究人員最大的心理關卡。當然它還是有可能是,許多人如果會卡關的話,其實就不會選擇來做動物實驗。」秦主任解釋,正確的人道犧牲作法其實是要雙向的,操作者心理健康和動物福祉本身都要顧到。「有一些安樂死的選項雖然可以讓動物快速失去意識,但操作人員會很痛苦,像這樣的方式我們也不會考慮。」

一直以來,中心持續舉辦許多教育訓練,為的便是協助操作人員建立正確的觀念,真的適應不良的話,在國家實驗動物中心的案例裡,都可以進行工作的轉調。

300599502_3239141989657637_4903240180116
圖片來源:民眾提供

你知道許多有執行動物實驗的實驗室、藥廠或研究中心,都會在農曆7月普渡拜拜的時候擺上一些實驗動物的飼料嗎?這除了是一種傳統習俗,很大一部份也是研究人員對於被犧牲的實驗動物們表達發自內心由衷的感謝。上圖右側燒杯內及下圖推車下方(右)皆為實驗鼠飼料。

科研界希望提高實驗動物福祉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動物的緊迫其實是會影響到實驗結果的。秦主任說:「你可以想像若是一個人作息不正常、整個人都不對勁,狀況就會很不好。假設今天進行的是動物對某藥物的反應,一隻健康的動物和一隻很緊迫的動物,數據一定是不一樣的。」

而要避免動物緊迫,便要從平常照顧牠們做起。「當中的細節有很多,包括說你是怎麼照顧牠的,怎麼去維持牠們的社交,因為孤單、身體不舒服其實都會造成動物緊迫。環境適應不良也可能造成緊迫,所以當動物到一個新環境、有新室友時你要給牠時間去適應。」另外就是操作人員的技術要練好,「比如說你去抽血,別人幫你抽一次就抽完了那你可能不太會緊張,但如果對方抽了三次還抽不到血,你一定也會很緊迫。」

對於操作人員的心態該如何調整,秦主任表示,動物實驗如果需要做,就要把它做好。如果隨便亂做,實驗結果不準、對動物也不好而得不償失,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因為這是生命,我們要運用動物來做實驗其實要對牠付很多責任。」

使用前把實驗想清楚、過程中如何照顧牠、減少牠的痛苦,怎麼樣在需要人道犧牲的時候要即早終結動物們的痛苦,怎麼樣給牠最好的飼養環境和空間、怎麼樣把自己的技術鍛鍊好,不要去虐待這些動物。對研究人員來講,這是一個很嚴肅的話題,「你一定要把這些都規劃好,你才有辦法做好動物實驗,才有資格去談你做的實驗是否有達到人道的標準。」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非動物性替代方法】不必犧牲生命也能做實驗,你聽過「器官晶片」嗎?



動物實驗的現在與未來:

為什麼新藥要先在動物身上實驗?操作人員的心理健康和實驗動物福祉又有什麼關係呢?在感謝這些實驗動物之餘,最終目標仍是希望能夠有可信賴的替代實驗,這方面目前又有什麼進展呢?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