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是馬來西亞人民,或是官方,對於防範武漢肺炎疫情擴散的心態上都相當佛系,這令旅居在馬、經歷過SARS夢魘的台灣人而言感到惶恐,令許多台灣配偶為家人感到擔心。
當韓國導遊寫下流水帳般的抗疫日記救了她的母親,我則是寫下充滿文化衝擊的馬來西亞(以下簡稱大馬)抗疫日記。一場瘟疫,讓在這裡過得安逸的我看見人世間的荒誕。
大馬新任首相老慕(慕尤丁)在3月16日晚間10點宣告全國實施行動限制令(Restricted Movement Order ,以下簡稱RMO),人民不能任意到戶外走動,非必要的商業活動也無法進行,形同社區隔離政策,這是嫁到大馬多年的我所始料未及的。
RMO執行至3月31日,首相慕尤丁希望藉此政策壓制飆升的武漢肺炎感染人數。然而當RMO實施後,許多大馬民眾似乎將這段管制期「誤解」成了全國放長假,各族人民彷彿又再過華人新年或是穆斯林的Hari Raya新年假期,3月17日吉隆坡開始出現大量的返鄉潮,我所在的檳城的交通情況一夕之間又恢復到華人新年時的擁堵。
其實這情況是情有可原的,因為慕尤丁在宣告RMO的那一晚並沒有透露細節,也沒有如台灣例行記者會的Q&A時間,造成許多民眾處在灰色地帶動彈不得,尤其大馬華人心中出現了千百個疑問。這樣讓我得以觀察到一個值得省思的現象,讓我對大馬華人之間的內部矛盾有了更多的理解。
由於大馬隔岸的新加坡李顯龍總理是以馬來文、華文、英文三語並呈宣導防疫的,慕尤丁僅以國語--馬來文做宣導,因此有的大馬華人網民不滿地在社交媒體批評留言說「怎麼沒有華語?」。對於這部分華人網民的吶喊與疑惑,有的大馬知名媒體人、意見領袖卻視之為「怎麼自己不學好國語(馬來文)?」
對我這有點「裡外不是人」的台灣太太看來,這是大馬政府的溝通協調問題,而不是人民的語言能力問題。雖然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針對了不同族裔做宣導,而且細心的幕僚在不同語言講稿上的關心重點都略有調整,但對我這個異鄉人來說,暫且不管語言在形塑國家歷史中的差異,新加坡官方確實抓準時機,很聰明地體現了多元文化國度的價值。

台灣的防疫宣導也獲星馬網民關注
再回到慕尤丁全國宣告電視直播的意涵,是為了讓社會大眾的不同階層、不同語言習慣的人都聽得透徹明白。
17日晚上八點的新聞時間,老慕又再電視上諄諄教誨地呼籲人民乖乖待在家,他說“TOLONG LAH,JUST STAY AT HOME”(幫幫忙啦,大家留在家)。
我的大馬朋友說,老慕之所以用淺白的馬來詞彙說話,其訴求的對象是沒有網絡,仍仰賴電視、廣播等傳統閱聽方式的「馬來甘榜安哥安迪」(馬來鄉村的uncle、auntie)。其實我真想提醒老慕,是否也該用福建話和廣東話對華人新村安哥安迪做宣導呢?如同這幾日大馬社交媒體上所見,RMO開始實施後,社會上最不配合、且令人擔心的群體,就是長輩們了。
此外,大馬衛生部召開記者會,往往千篇一律照本宣科,媒體相對缺乏機會將疑問快速釐清。儘管衛生部有推出圖卡、懶人包幫助清楚宣導政策,但依個人所見,民間的華文、英文、馬來文的使用圈,也不太能獲得群起響應。相較於台灣傳送政令的創意和清晰,如官方與媒體、網紅形成相互協助防疫訊息傳播的資訊網,皆讓旅外台灣人或新馬華人印象極為深刻。
台灣政府利用大數據追查案情、實施口罩實名制、透過媒體教導如何徹底洗手等衛教知識、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每日固定記者會和Q&A、專業醫療團隊解釋病毒株等防疫事項、口罩國家隊等....以及台、港的醫護專家學者透過媒體推出防疫懶人包,都是全世界疫情嚴峻時刻,旅外台灣人每日正能量的來源,甚至也成了大馬華語使用者得知醫學知識最透明且清晰的管道。
以下馬國官方通訊社馬新社的防疫宣導:
死亡率「才」3%?我的世界因此崩裂
「死亡率才3%」,當我之前看到幾位具醫療背景專業者,以疫情死亡率低為由,在網絡上奉勸大眾毋需恐慌(panic)的言論時,腦海滿是荒誕,在台灣的抗疫指揮官陳時中部長或公衛專業的陳建仁副總統都不曾講過這樣的話啊......
我不是醫科畢業生,但我知道醫學院共同科目都有《醫學倫理》,這種數字是冰冷的統計學,不是該對民眾說的話。一位在大馬診所執業的台灣籍醫師勉勵我說:「我的老師告訴我說,每個生命都是病患家屬的親人,都要極其重視。」
我讀著《交換日記》作者徐玫怡的臉書寫道:「台灣人菩薩心,母性強(會照顧人),每個小孩都要照顧到,所以媽媽很累,過勞。」這讓我回想這段時間因為傳染病肆虐而與許多大馬民眾的意見不合,該不會原始的討論點根本不在同一線面吧?
我對台馬兩地許多一線醫護人員站在患者面前努力始終心懷感謝,沒有他們,沒有平安,尤其台灣醫護在媒體所分享的抗疫醫學常識,以及有些醫師主動在社交媒體上站出來為民眾作宣導,這股台灣力量令人動容。
相比之下,身在大馬的我發現,儘管仍有大馬醫生願意開口說明實情,但通常只限於其個人社交圈子,有朋友對我點出迷津道「那是因為他們是公務員,受限於政府法規,所以不方便公開向大眾說明。」我聽了只是悻悻然,好一個被WHO稱讚抗疫資訊透明的國家啊。
因此當近日開始確診病例暴增後,此前在臉書分享大量台灣醫療人員去抗疫是勞民傷財的新聞的大馬朋友,現在卻又轉載在前線的大馬醫療人員的呼籲人民好好待在家的新聞,對我來說這好Dejavu......
有一個成語叫「前車之鑑」,包括台灣在內,整個世界不是一再提醒了嗎?這悲劇戲碼2003年在台北和平醫院已上演過,我不想再看第二遍。
以下為馬來西亞藝術家Fahmi Reza的防疫宣導作品:
綿綿無絕期的長假
也許不少台灣人仍對2003年SARS的衝擊歷歷在目,因此對於大馬政府和人民的「後知後覺」,我所認識的一些在馬「台灣太太圈」內友人紛紛表示「我早就想過會大爆發了」。
有的台灣太太說「從農曆年開始就自己煮了不太出門覓食,煮到菜單都沒了,只有週末才全家出去開心一下。想到現在RMO才頭幾天,對未來感覺綿綿無絕期......好想哭。孩子小的還有辦法走啊,孩子已在大馬入學的該怎麼辦......」
關於許多在馬的台灣太太們的無奈,其實早有跡可尋,而這短短二個月彷彿隔世。
今年一月初,我回台灣投票時,一如往常般喧嘩的台灣電視台已零星出現有關武漢肺炎的新聞報導,只是當時沒甚麼人關心。
一月下旬,農曆除夕夜,夫家的家族親友們團聚時,我一面看著「肺炎可透過人傳人相互傳染」的新聞,一面想到當晚還得和家人去酒樓吃百人團圓年夜飯,圓桌與圓桌間被開心過節的人們擠得水洩不通,而且席間有許多人甫從中國經商返馬。當我一想到武漢百步亭萬家宴時,彷彿席間只有我把這頓年夜飯吃得這麼緊張。
隨著中國的疫情日漸險峻,雷達夠敏銳、久居香港的大馬朋友返鄉時還好心道相報何處仍有口罩,然而身旁的大馬親友卻既佛系又無奈地說:「該來的總會來,躲也躲不掉」。
後來我才發現,不是只有我有這種感受,眾多台籍配偶紛紛表示,原來要說服從未經歷過SARS夢靨的大馬籍配偶戴口罩,是件異常困難的事。他們總會說「大馬天氣醬熱!有必要買嗎?又不可能戴」。跨國婚姻早已漸趨平靜,竟因瘟疫又現文化衝突。
直到農曆年後,家人執意出國長途旅行時,因為擔心當地疫情,才勉強尋找防疫用品。然而即便刻意避開大型商場往郊區藥房找,也只找到一瓶酒精噴霧,至於口罩則完全售罄,神奇的是街上完全沒人戴口罩。
當台籍外配得知大馬華團或在馬中資大舉募集上萬個口罩捐給中國時,無不表示憤慨。可悲的是,市面充斥未經衛生部核准的冒牌假口罩或黑心口罩,飆升至三層醫用口罩馬幣2元(當時匯率為馬幣1元換到台幣7元)、兒童口罩3元/N95口罩43元。此時,台灣政府限制口罩出口的新聞卻被新馬網民咒罵「自私的國家」。直至3月20日,馬國政府才宣布三層醫用口罩頂價位馬幣2元。
買不到口罩的我,只好挖出家中過期,還生了斑點的外科口罩勉強過日子,台灣家人曾建議暫時回家避難,所幸本地朋友熱情分送,人在異鄉特別珍惜,重複使用捨不得丟棄,也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外出。

來馬十年如魚得水,這次卻超想離開
這段期間,海外台灣人生活在各種不確定之中。

許多在大馬生活的台灣人感嘆:「當年SARS顧好自己就好,現在不同了,還要擔心家人,尤其小孩。」面對家人的佛系,有的台灣友人決定既然無法影響大人,那就先教育自己小孩吧。當小孩建立起防疫危機感,自然而然影響家中其他大人。
此外,還有人創建跨國界的海外台灣人自救會群組,當全球海外台灣人出現疑似症狀卻缺乏就醫機會時,自救會成員包括醫療人員,至少能協助提供應急辦法。而我也在個人臉書隨手創建一本「給不怕被人講kiasi(閩南語怕死)」的防疫資訊相簿,分享給關心疫情新馬民眾。
對於以上種種不確定與無奈,在大馬住了10年,從來沒有想過離開的友人K說「大馬生活多采多姿,我如魚得水,我沒什麼適應不良,但這次不一樣,我竟然衍生出想從10年舒適圈撤離的瘋狂想法,我老公也認真開始想了,從不想到認真想,也是一種進展。」
至於我,究竟是要暫時帶孩子回台灣照顧我的父母,還是留在這照顧夫家,依然猶豫不決......
無論如何,就如我喜歡的座右銘——「我們無法貢獻世界 但至少別變成麻煩」,無論疫情再怎麼險峻,我能照顧好自己和家人的話,已算是對這世界,至少對馬來西亞、台灣有貢獻了。
延伸閱讀:
- 【更新】武漢肺炎疫情下的馬來西亞:318起鎖國,新加坡政府要幫大馬來的勞工找短期住宿
- 誤解總在瘟疫蔓延時:新冠肺炎後,馬來西亞脆弱的族群關係需和解
- 武漢肺炎病毒肆虐是一時,但種族主義為馬來西亞帶來的傷害是永久的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楊士範
專題下則文章:
新型冠狀病毒在泰國:防疫生存之戰,要錢還是要命?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