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我在武漢肺炎陰影下的東南亞:該留下,還是離開

印尼在地疫情觀察:國情與民情造成防疫漏洞,政策模稜兩可讓人無所適從

2020/09/11 ,

評論

賴珩佳

Photo Credit: Reuters / TPG Images
賴珩佳

賴珩佳

台大工管系企管組學士、美國紐約雪城大學企管碩士 曾任職外商銀行、外商投資銀行,現任外商資產物業管理公司 執行董事 因緣際會居住印尼雅加達已十九年,從最初封閉自我,到如今樂觀正視,融入當地社會脈絡,期許自己能為未來可能更多的台印交流,貢獻棉薄之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印尼首都雅加達,原本大家期待在10日到期的「緊急狀態過度時期」結束後,社會能有更多鬆綁,但是隨著近月來「沒有最糟,只有更糟」的疫情,醫療資源瀕臨飽和崩潰,目前更又宣佈14日要恢復「緊急狀態」。

台灣人在印尼的光榮感,大概從近20年前在印尼爆紅的台灣F4流星花園為始,直至最近才又再創高峰。在我生活中與工作上遇到的印尼人,對於台灣此次截至目前的防疫成就,尤其從當地媒體聽聞台灣的生活幾乎一切仍循常軌運轉,皆讚嘆不已!往日「Taiwan與Thailand」、「台灣是否為中國的一部分」曾讓某部分當地人偶有混淆不清或辯駁討論,但現今幾已不復聞。台灣因著這個讓世界亂了陣腳、甚至幾乎停止運轉的病毒,轉禍為福,天時似乎給了台灣展開歷史新篇章的機會。

在印尼首都雅加達,原本大家期待在10日到期的「緊急狀態過度時期」結束後,社會能有更多鬆綁,但是隨著近月來「沒有最糟,只有更糟」的疫情,醫療資源瀕臨飽和崩潰,當局只好又宣佈14日要恢復「緊急狀態」。在這個許多國家已從疫情高風險區轉降為中低風險區的時刻,印尼的第一波疫情從3月爆發至今卻仍在往高峰邁進。個人觀察原因如下:

一、政府空有法令卻無執行能力

根據現行政府規定,由外國飛抵印尼,若已備有PCR檢測陰性報告,仍須做14天居家檢疫(未備有PCR檢測報告,則由機場送至集中檢疫所),但事實上卻是各憑良心行事,因為政府並無有如台灣引以為傲的確切戶政資料,也無足夠人力物力能建立嚴密的監控網路。從機場入境後直奔餐廳、辦公室、甚或旅館等公共場所者不在少數,但既無執勤監督者也無詳細罰則,較溫暖隨意的民族性也不習於勇於舉報,在在都是疫情漏洞。

另外,之前政府規定,搭乘國內航班也須具備檢測陰性證明才能登機,但未具備證明卻「帶足現金以備不時之需」的乘客登機也時有所聞。這樣無執行魄力的法令,其實只是形同虛設。

RTX7TQAY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於疫情期間在市場做生意的印尼民眾

二、政府讓人匪夷所思的政策

雖然印尼中央與地方政府也參照多國防疫政策,訂定許多防疫規範,但某些政策卻讓人不解其防疫邏輯。以首都雅加達為例,在疫情之初,政府宣布「緊急狀態時期」(印尼語簡稱PSBB,直譯為「大規模社交限制」),因應車流減少,上路不須遵守「車號單雙號分日分流限制」,日後政府因社會經濟壓力,在疫情未緩情況下,宣佈轉為較寬鬆的「緊急狀態過渡時期」,並立刻要求恢復疫情爆發前雅加達實施的「車號單雙號分日分流限制」,導致絕大部分家中只有一輛車的中產階級,在非該車號可上路的日期,只能棄自駕車而改搭大眾交通運輸,導致社會群聚增加。

再者,地方政府在疫情期間,喜歡抽樣突擊檢測辦公大樓等公共場所,以確保各公司行號是否遵循政府的規範,如大樓內的防疫措施及設備、企業組織內的分流工作安排等。立意雖好,但來查勤的人員甚至要求多方人員一起參與討論以立官威,若視察結果未達預期,還會一來再來開會討論。明令禁止群聚,實則增加群聚,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三、政客無膽觸及的宗教考量

印尼為世界第一大伊斯蘭教國家,超過八成七的國民信奉伊斯蘭教,處處可見的大小清真寺,一直是人民精神的寄託。尤其每週五中午的集體禱告禮拜,更是許多伊斯蘭教徒每週生活重心之所在。清真寺的集體禱告禮拜,一般都是人滿為患,甚至滿溢到清真寺外的道路席地而坐的也不在少數,這樣的群聚對疫情不啻雪上加霜。

之前在「緊急狀態」下,政府只是「勸導」不要在清真寺群聚,可以在家中自行禮拜即可,但其實效果不彰,甚至認為禮拜前大家都洗手洗腳、已符合衛生禮節的民眾仍不在少數。日前剛宣佈要重回「緊急狀態」,明令所有清真寺需要關閉(但命令是從下週一開始,今日週五就想當然爾不算在內啦),而雅加達省長接受電台訪問時卻又說,我們要求所有大型清真寺和有「確診病例」的小區清真寺關閉(那「無確診病例」的小區清真寺呢?),這樣模稜兩可的說法似乎給了許多模糊空間。緊急狀態的命令中還提到若是「遵循法規、政府許可」的宗教活動,則仍是可行。

宗教議題在印尼至高無上,至今所有政治人物都會建議大家戴上口罩,卻無人敢明確提出關閉所有清真寺、暫停所有宗教活動的聚集,也許因為這樣提案的後座力,對他們政治生命的影響將遠勝過疫情帶來的災難。

RTX7SPQ5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民眾騎機車經過一面位於雅加達宣導新冠肺炎防疫的塗鴉牆面。

除了上述因素,印尼人熱情、愛社交的國民性格也讓戴口罩易流為形式。不論是我的印尼同事或者因生活、工作接觸的印尼人,當彼此戴著口罩講話,常講著講著就忘情地將口罩拉下,我想大概是潛意識想表達親切、也想給我看看不甘被藏於口罩下的真誠笑容。但是啊,對方口罩拉下的那一刻,總是令我心驚膽顫的開始。

印尼的疫情控制,因為國情與民情,真的實屬不易啊!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杜晉軒

專題下則文章:

經歷兩個月宿霧封城後我搭上「美國大使館特別班機」,一切目標都只能按下暫停鍵



我在武漢肺炎陰影下的東南亞:該留下,還是離開:

東南亞十國是中國的鄰國,無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的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簡稱武漢肺炎)的影響,而流連在當地的台灣人、中國人,或是當地華人,在武漢肺炎引發的連串不安、歧視陰影下,如何與之共處,該離開還是留下,都值得被探討與記錄。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