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東南亞飲食在美國

越南河粉在美國:從擄獲美國大眾胃口到獲得「食品界奧斯卡」榮譽

2021/06/30 ,

新聞

吳象元

本圖為資料圖庫,非美國河粉店照片。Photo Credit: iStock
吳象元

吳象元

歷史學徒,媒體工作者,喜愛觀察行走於書本、咖啡和城市的小故事,現居美國華盛頓州Spokane。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他們也曾在自由的西貢生活了幾十年,但仍不允許在碗中放入豆芽、泰國羅勒或萊姆,Srirach辣椒醬更是絕對禁止,我母親認為這很不 『越南人』。」Andrea Nguyen在一次訪談中也提到,母親會和其他同鄉討教如何做出美味河粉的秘訣,而經過這麼多年,源於西貢口味的河粉湯底已蛻變成「美式越南河粉」,味道偏甜而非偏鹹。

當我將碗裡一掃而空,香濃的肉湯、可口的牛肉和米線將我給迷住了。當時五歲的我突然對這碗湯著了迷,而那天是我越南童年歲月裡最生動的經歷之一。(摘自〈河粉的歷史〉,Andrea Nguyen)

穿梭在美國城市裡,幾乎都能找到寫著大大「Pho」字樣的越南河粉店,自1975年西貢淪陷後,約有12萬5000名難民赴美,也將越南飲食文化引進了美利堅。

如今踏進河粉店用餐的美國人,都能熟稔地將生牛肉片、豆芽放入湯中,還不忘擠些萊姆汁,喜歡口味重者,也會加點美國越南餐館必備的Sriracha辣椒醬;這些越南餐館有的簡單樸實,有的宛如高檔餐廳,一碗「Pho」的價格也因此有所差異。

1980年代,販賣越南河粉的店面在美國一間間開幕,主要集中在加州、華盛頓特區(華府)、德州和紐約州,這些逃離共產黨而來的越南移民,因著想念家鄉的一切,開始透過食物而得到慰藉。

AP_926616600041
Photo Credit: AP/ 達志影像
美國河粉店桌上必定會有的醬料:由越南難民陳德(David Tran)開發的Srirach辣椒醬

最想念的家鄉味

《走進越南廚房》(Into the Vietnamese Kitchen)的美國越裔作者Andrea Nguyen,在〈河粉的歷史〉一文中,分享到當初和父母1975年移民到美國後,定居在加州的聖克萊門特(San Clemente),初來乍到,因想念河粉的味道,她的母親便開始在家中熬起湯來。

「就如許多越南僑民,我們開始將熬煮河粉湯頭,當作是通往我們文化根源的入口。我的母親經常在週六煮牛肉或雞肉河粉湯,隔天一早八點教堂彌撒過後,我們就飛奔回家,協助母親分裝河粉上桌。」

在Andrea Nguyen回憶的餐桌上,家人們會在河粉中加入新鮮的綠色辣椒和幾片薄荷葉,樸素的配菜反映了父母在北越的成長經歷。「他們也曾在自由的西貢生活了幾十年,但仍不允許在碗中放入豆芽、泰國羅勒或萊姆,Srirach辣椒醬更是絕對禁止,我母親認為這很不 『越南人』。」

Andrea Nguyen在一次訪談中也提到,母親會和其他同鄉討教如何做出美味河粉的秘訣,而經過這麼多年,源於西貢口味的河粉湯底已蛻變成「美式越南河粉」,味道偏甜而非偏鹹。

iStock-910864612
Photo Credit: iStock
通常美國河粉店都會附上豆芽、羅勒、蔥、辣椒、萊姆,每間店各有差異

越南河粉店在美遍地開花

除了家庭內開始紛紛專研河粉,許多越南移民也做起小生意,1980年美國第一間越南河粉店在加州橘郡的小西貢社區開業,曾參與越戰的美國士兵也成為造訪河粉店的常客,他們還向美國友人大力推薦,讓河粉逐漸打入美國的飲食地圖。

河粉在1990年代開始成為美國飲食的主流,加州和德州更是拓展迅速,可說是從西海岸延墨西哥灣至東海岸蔓延開來。據統計,2000年的美國河粉餐廳年收入就已達到5億美元,如今在大學城或購物廣場都是相當常見的飲食選項,還有Pho HoaPho 2000的河粉連鎖餐廳。

而根據「河粉狂潮」(Pho Fever)網站,全美共有2741家越南河粉餐廳,其中加州以763間居冠、德州274家間次之,另外還有這麼一說,在美國要判斷河粉店的好壞,就是菜單選項要越少越好,因為製作河粉湯頭很花功夫,如果餐點選擇太多,通常是為了要彌補河粉的不足。

對美國人而言,河粉雖是看似簡單的湯麵,但湯頭卻很豐富,還會搭配肉和蔬菜,對愛好高脂肪、油炸食物的美國人來說,是更味美又健康的選擇,不過飲食傳到異鄉,當然也不得不做出些改變,例如在由Bach Ngo和Gloria Zimmerman所著的《越南經典美食》(The Classic Cuisine of Vietnam),書中河內牛肉粉(Pho Bo Ha Noi)加入了豆芽和紅蔥,和正宗北越牛肉粉就有所不同,而這主要是因當初越南移民抵美後,缺乏一些特定食材的緣故。

iStock-1324570474
Photo Credit: iStock
位於德州購物廣場內的越南河粉店

獲得「食品界奧斯卡」的榮譽

在擄獲美國大眾胃口後,越南河粉也開始獲得名符其實的肯定。在加州橘郡一間不起眼的河粉店Pho 79,以其燉煮12小時的牛尾湯而聞名,該店是由現任負責人Mai Tran的母親Lieu Tran和叔叔Tho Tran於1982年創立。

Pho 79除了讓越南美食在當地大放異彩,也為南加州小西貢商圈榮景預先鋪路,更在2019年獲得有「食品界奧斯卡」之稱的「詹姆斯比爾德基金會大獎」,Pho 79在獲獎後,一篇採訪店內顧客的評語是這麼說的:

如果說西貢河粉(Saigon Pho)是以其濃稠的肉湯而聞名,河內河粉(Hanoi Pho)以其精緻的茴香和香草風味而聞名,那麼 Pho79就是兩者的結合。最重要的是,吃貨們可以找到離開越南後一直想念的味道。我們吃的是回憶,也是讓這碗Pho如此傑出的原因。)

還在西雅圖唸書時,學校附近的「大學大道」(University Ave)上至少就有三間河粉店,在學生族群中很受歡迎,當時覺得最有意思的,是餐後都會附上一顆泡芙作為甜點,後來學校東邊「大學村」的購物廣場內又開了一間越南餐廳,裝潢非常講究,還用燈籠、窗櫺、壁畫標誌著越南形象,一碗河粉價格也因此水漲船高,店內除了提供越南冰咖啡外,竟還有「珍珠奶茶」。

而在讀了美國越裔小説家阮越清的《同情者》後,受故事中從南越逃難到加州、與夫人開了越南餐館的將軍影響,讓人不禁要對光顧的河粉店店員多看幾眼,總之下回若來美國走走,一定不要錯過在當地吃越南河粉的機會,那一碗不只是越南移民的回憶,也是歷史動盪中留下的痕跡。

Photo Credit: 吳象元
攝於西雅圖U Village內的越南餐館

延伸閱讀:

參考來源:

核稿編輯:杜晉軒


最新發展:


東南亞飲食在美國:

為何美國的越南河粉特別好吃,甚至還曾獲得「食品界奧斯卡」榮譽?為什麼泰裔在美國不到總人口1%,卻有超過5300間泰國餐廳?菲律賓菜為何在美國就是無法普及?因著戰爭、殖民等背景,東南亞移民自20世紀開始成為美國社會重要的移民群體,也讓東南亞飲食傳播進入了美國本土。本專題主要是透過東南亞飲食在美國的發展與變遷,進而了解如何因著歷史、政治、外交、產業等因素,東南亞飲食如何對美國餐飲業注入新的元素,又如何演變出「美國特有」的東南亞餐飲文化。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