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柬埔寨移民花了超過40年的時間,才逐步將家鄉飲食介紹給美國大眾

2021/12/08 ,

評論

吳象元

柬埔寨燉牛肉配法式麵包。Photo Credit: iStock
吳象元

吳象元

歷史學徒,媒體工作者,喜愛觀察行走於書本、咖啡和城市的小故事,現居美國華盛頓州Spokane。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Longtiene de Monteiro在1998年出版了美國第一本柬埔寨食譜書《大象漫步食譜》(The Elephant Walk Cookbook),該書曾入圍茱莉亞柴爾德食譜獎(Julia Child Cookbook Awards)決選,當時她在書中寫道:「西方人根本不了解柬埔寨的歷史和文化,所以他們對其飲食一無所知也就不足為奇了。」

柬埔寨在1970年代經歷了由波布政權統治的「紅色高棉」(Khmer Rouge)時期,當時國內約有200萬人因著飢餓、疾病、苦役和處決而死亡,70年代後期,約有100萬柬埔寨國民尋求西方國家的安置,有超過15萬名難民最終定居美國。

初來乍到的柬埔寨移民

當今美國約有32萬柬埔寨裔美國人,主要據點在加州、馬薩諸塞州、明尼蘇達州、華盛頓州、德州和佛羅里達州;他們為美國城市與郊區帶來了高棉文化的風景,例如有2萬柬裔居住的加州長灘(Long Beach)「小金邊」社區、亞洲超市內的柬埔寨醬料,或在柬式餐館裡點一碗金邊粿條。

United_Cambodian_Center_(Current)
Photo Credit:Daluu18 CC BY SA 30
最初設立在加州小金邊柬埔寨社區組織之一的辦公室。

然而,相較於華人移民在美國開設中國餐館的常態,柬埔寨移民花了超過40年光景,才逐步將柬埔寨飲食介紹給美國社會,其中原因包括柬埔寨移民的家庭收入長期低於亞裔美國人的平均水準,有13%仍生活在貧困之中,而從事餐飲業的柬埔寨移民,卻多選擇開設中國餐館。

紅色高棉對柬埔寨移民的負面影響也是極具深遠,位於芝加哥餐廳Hermosa的柬埔寨主廚伊森(Ethan Lim)就表示:「重溫美食需重新檢視某些創傷,我認為很多人都尚未準備好」,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雷鳥全球管理學院的柬裔副院長Sophal Ear博士也指出,因著紅色高棉的背景,柬埔寨移民的社會和文化資本已受到摧殘。

K_H_Market_(Food)
Photo Credit:Daluu18 CC BY SA 4.0
位於加州長灘小金邊「KH超市」內販售的亞洲餐點、小吃和甜點。

從柬式家庭餐館到柬式高檔餐廳

不過仍有開設柬埔寨餐館的「先行者」,1987年開設於西雅圖中國城的「金邊潮州粿條」(Phnom Penh Noodle House),便是當時唯一一間開設於加州長灘之外的柬式餐館。

根據餐廳官網介紹,「金邊潮州粿條」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40年代柬埔寨馬德望街頭的攤販。創辦人Cheng Ung在14歲時從中國來到柬埔寨,先是成為一名農場工人,後與妻子一同經營麵攤生意,為客人提供麵湯、粥品和甜點,兒子山姆也在耳濡目染下學會父親的一身絕活。

這樣平靜的日子直到1975年紅色高棉政權崛起,面臨獨裁政權的不仁,山姆帶著懷有身孕的妻子,於1980年先逃至泰柬邊境的難民營,之後前往美國西雅圖定居;移民之初,山姆是靠在兩份零工勉強維持家計。

目前這間麵館是由山姆的三位女兒經營,2018年曾因著家人健康因素宣布歇業,後又在社區支持下,在西雅圖中國城另闢據點重新營業,目前也順利挺過Covid-19大流行的低迷氛圍。

而除了有「金邊潮州粿條」這樣開業時間較長、家庭式的柬埔寨餐廳外,柬埔寨菜在美國也有另種面貌:高檔餐廳。

位於波士頓的「大象漫步南端」(Elephant Walk South End),創辦人Longtiene de Monteiro透過分享與外交官丈夫在金邊淪陷後逃亡至法國,後一家人抵達美國的故事引起關注,也成功在異鄉樹立專屬柬埔寨飲食的用餐環境,和女兒Nadsa更是把吃柬埔寨菜打造成充滿異國情調的高檔體驗。

Longtiene de Monteiro在1998年出版了美國第一本柬埔寨食譜書《大象漫步食譜》(The Elephant Walk Cookbook),該書曾入圍茱莉亞柴爾德食譜獎(Julia Child Cookbook Awards)決選,當時她在書中寫道:「西方人根本不了解柬埔寨的歷史和文化,所以他們對其飲食一無所知也就不足為奇了。」

柬裔年輕主廚端出的柬埔寨饗宴

不過這樣的認知落差在近年來已漸改變,「金邊潮州粿條」負責人之一的Diane Le就認為,因著流行文化推廣,如2001年電影《古墓奇兵》吳哥窟的身影、後續國際巨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的大力宣傳,和許多關於紅色高棉紀錄片的推出,在在都讓美國大眾對這個高棉國度充滿興趣,進而提升對柬埔寨飲食的興趣,美食界甚至在近年來,形容柬埔寨飲食在美國正經歷「文藝復興時期」,眾年輕主廚透過創意、帶著自信,推出了醞釀已久的柬埔寨饗宴。

AP_17049255658014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2017 年,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帶著孩子帕克斯、馬克斯、莎哈拉和夏羅,在柬埔寨暹粒宣傳關於紅色高棉主題的電影《他們先殺了我的父親》。

芝加哥「Hermosa」的主廚伊森,透過美式食物融合柬埔寨風味介紹自小熟悉的味道,將濃郁的木瓜沙拉夾入麵包柬埔寨檸檬草醬(kroeung)醃製炸雞,再加上大量新鮮香草如泰國羅勒、香菜、香菜和薄荷製成不折不扣柬埔寨口味的美式炸雞三明治,而1980年代與父母一同來到加州的Nite Yun,利用灣區的烹飪孵化器資源,現擁有加州奧克蘭最令人驚喜的柬埔寨新興餐廳「Nyum Bai」,還有在南達科他州小鎮長大的Allen Prom,父母過去經營中餐館,如今他設立了Yeak, Inc.販售柬埔寨美式辣醬,期望將不同的味覺體驗介紹給美國大眾。

iStock-1252828244
Photo Credit: iStock
柬埔寨燉牛肉湯配法式麵包

不同於泰菜有母國政府手把手的系統性支持,和越南飲食因著越戰背景拉近與美國大眾的距離,柬埔寨飲食較像是一步一腳印,透過最初的家庭式餐館到當今時髦的快閃店形式,逐步將高棉飲食文化推廣出去,而在未來,或許不再只有Pad Thai或越南河粉(Pho)一支獨秀,一碗熱騰騰的Kuyteav(柬式粿條)也絕對有成為美國民眾「Comfort Food」的潛力,就如美食作家Matthew Fishbane在〈柬埔寨飲食會在美國流行嗎?〉一文寫道:

一個世代的難民在美國和法國獲得安頓,並有了下一個世代,慢慢地,高棉文化遺產也正逐漸恢復、保護和再創。一個禁航區覆蓋了吳哥窟的寺廟群,以避免引擎的震動撼動地基,該國(柬埔寨)的皇家芭蕾舞團已培訓一支才華洋溢的團隊,在世界巡迴演出,被稱為sbaek thom或「大皮影戲」的高棉皮影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為什麼就沒有高棉飲食呢?

Katieu
Photo Credit:Pwordissony
Kuyteav(柬式粿條)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杜晉軒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專題下則文章:

黃褐色咖啡罐的秘密:這個紐奧良的咖啡品牌,是如何與越南咖啡搭上關係?



東南亞飲食在美國:

為何美國的越南河粉特別好吃,甚至還曾獲得「食品界奧斯卡」榮譽?為什麼泰裔在美國不到總人口1%,卻有超過5300間泰國餐廳?菲律賓菜為何在美國就是無法普及?因著戰爭、殖民等背景,東南亞移民自20世紀開始成為美國社會重要的移民群體,也讓東南亞飲食傳播進入了美國本土。本專題主要是透過東南亞飲食在美國的發展與變遷,進而了解如何因著歷史、政治、外交、產業等因素,東南亞飲食如何對美國餐飲業注入新的元素,又如何演變出「美國特有」的東南亞餐飲文化。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