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小記者在雅加達:希望抹去台灣人對印尼的偏見,重新認識這陌生又熟悉的國家

2017/09/18 ,

評論

吳象元

吳象元

吳象元

從彌爾頓到中國研究,從台北到西雅圖,著迷學術的理性批判,卻更長停留在書寫行走於書本、咖啡和城市的小故事。現任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編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他先從印尼語學起、找媒體實習,也積極認識在地文化,目前已成為在雅加達任職的媒體工作者,負責播報中文新聞。

文字:吳象元|圖表設計:游承穎

李宗憲曾是在台灣衝第一線的記者,跑過空難、高雄氣爆、台南強震、太陽花學運和反課綱等新聞事件現場,卻在2016年3月辭掉工作,前往位於東南亞的全球第一大穆斯林國:印尼。

他先從印尼語學起、找媒體實習,也積極認識在地文化,目前已任職美都新聞(Metro TV),負責中文新聞的編輯和採訪。

城市代表

為什麼會選擇去印尼?2014年他到印尼邦加檳港市找朋友,住了一個月,很喜歡那裡的人,且深感「台灣印尼移工很多,但台灣卻對他們不甚熟悉,如今印尼發展快速,因此更想親眼看看。」正如李宗憲專欄的介紹:「希望透過文字抹去台灣人對印尼的偏見,重新認識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

提到和台灣不同之處,他表示印尼步調很慢,而「塞車」更造成「遲到文化」出現。在雅加達,尖峰時刻一公里可開半小時,因此上班、開會遲到一小時內都很正常,至於大家殷切盼望的地鐵,要等到2018年才會完工。在如此不便的通勤狀況下,摩托計程車成了大眾首選,李宗憲通常都會先用App比價一番再做決定,另外當地人也常搭巴士和火車,較特別的是,印尼火車上禁止飲食,所以車廂非常乾淨。

雅加達_

印尼是熱帶雨林氣候,一年分為雨季跟乾季,溫度介於攝氏26到31度,因此李宗憲穿著以短袖短褲居多,但每週五會穿傳統服飾Batik。他目前在雅加達西部租屋,是有廚房、客廳的兩房公寓,房租是15,000台幣,他補充道,租套房的房租約是1萬初頭。

他在雅加達的生活常是從麵包搭配阿華田、牛奶展開,由於從事媒體工作,上班時間和普通上班族不同,是早上5點到下午2點;印尼工作環境很保護勞工,不會特別加班, 中間會有禱告時間,午餐時間比台灣長,也有辦公室團購文化。

李宗憲目前在美都新聞職稱是中文顧問,成果是每日播放的中文新聞,內容包括國際、國內政治情勢,「規定是工作前6個月不能露臉,10月後會出去採訪。」因著台灣的媒體經驗,他的報導會從不同角度切入,「例如印尼週六要上半天課,我就會拿台灣、新加坡做比較,做台灣毒販新聞就跟台灣警察連線,香港回歸議題就跟香港連線。」

18700126_10210920177294259_6450929660963
李宗憲和同事在端午節立蛋。Photo Credit:李宗憲

「跟台灣媒體環境相比,因人力相對充足,印尼新聞台員工會有較多時間處理新聞。我們也製作華人相關議題,例如華人在各產業、電影、羽毛球界的成功故事,或中國城演變、印尼政經變化。我們的中文新聞還是會上印尼字幕,畢竟華人是少數,而在談穆斯林、性別議題時會特別小心。」

平日公司都會提供午餐,大多是印尼菜,如雞排配印尼辣醬、酸酸鹹鹹的Soto Ayam(印尼雞湯),因味道較重又少蔬菜,有時會讓華人職員不太習慣,而為服務基督徒、華人員工,餐廳於齋戒月時仍會如常開放。

20316879_10211445615549887_57367152_o
美都新聞台員工餐廳。Photo Credit:李宗憲
20271898_10211445615389883_1417640695_n
雞排配印尼辣醬、酸酸鹹鹹的Soto Ayam(印尼雞湯)。Photo Credit:李宗憲
20271897_10211445617229929_1437574718_n
許多餐點都會配上蝦餅。Photo Credit:李宗憲

至於李宗憲喜愛的印尼食物,有炸香蕉、下飯的花生醬拌飯,還有菜會分裝在小盤子裡的巴東菜(Nasi Padang)。說到宵夜,自然不能不提「印尼之光」Indomie(營多泡麵),光是口味選擇就有20到30種,許多食客也會在網路上分享獨家食譜,而說起印尼甜點,他特別推薦煎蛋餅(Martabak),它外形如鬆餅 ,常加上巧克力等醬或香蕉點綴。

____________________2_1024
Nasi_padang
Photo Credit: ProjectManhattan CC BY SA 3.0
印尼巴東菜
雅加達特色_衣

到了下班或週末時光,他喜歡到咖啡廳休息或看場電影;在印尼,電影片名是直接延用英文名字,沒有翻譯成當地版本,電影票價格是75到80元台幣,爆米花則是100塊,也開始有些獨立電影院。除看電影外,找間特別的餐廳或按摩也是選項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這裡不管華人或印尼人都很愛健身。

「5年前對雅加達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城市,人很多,貧富差距非常大,從LV商店右轉就是矮房,有人在旁乞討,現在已較少看到乞丐。政府有實施一些政策,例如遊民撿垃圾給村長可換錢,而身穿橘色衣服清河道的都是更生人。」

正式展開落腳在雅加達工作、生活的日子,李宗憲表示最喜歡雅加達的人文、國際化,和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感覺,「這裡的國際新聞比台灣多,對英文接受度也非常高;雖然在這僅一年半,許多大樓、Mall都蓋好開張,新的機場也落成了」,但仍有一件事沒有改變,「交通還是一樣塞車。」

*關於李宗憲的雅加達自述:決定出發後,才知過去對印尼的「單一想像」是多大的誤會

相關評論: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

決定出發後,才知過去對印尼的「單一想像」是多大的誤會



我們才是「新南向」:六座城市代表的東南亞故事:

可否想過,在雅加達、河內、清邁、金邊、馬尼拉、仰光,有群來自台灣的年輕人,在當地的生活是什麼模樣?關鍵評論網推出專題報導:「六座城市代表的東南亞故事」,透過八位城市代表自述,進而了解東南亞的多元面貌。這裡不會告訴你貿易數據和南向政策KPI,而是聆聽這群年輕人下南洋的日常點滴、食衣住行;他們是學生、台商、記者、自由工作者、投資人,透過其親身觀察,我們將更深入認識東南亞城市的飲食文化、城市變遷和其專屬故事。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