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在菲律賓這段日子, 我同時見到最富裕的階級和底層人民的生活

2017/09/22 ,

評論

張馨云

張馨云

張馨云

瞇瞇眼女孩,馬尼拉迷路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身為學生時,我坐在設備新穎良好、網路迅速(這在菲律賓是非常少見的事)的圖書館念書、吹冷氣,吃著一餐可抵外面兩餐的學校餐廳

一開始選擇到菲律賓,是受到移工議題的影響。

從2016年初開始,我在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外勞庇護中心當志工,每周固定去庇護中心菲律賓館帶工作坊,也會陪他們在台灣各地趴趴走。這段期間,我開始了解移工在台灣的處境,特別是來自菲律賓的朋友們。

與移工們相處過程,我發現他們即便都來自菲律賓,卻因身處在東西南北不同省份、不同城市,所使用的語言、文化及宗教等都各自不同,這讓我開始對那比台灣大好幾十倍的地方產生好奇。除此之外,由於菲律賓館負責人的太太是菲律賓人,兩人都對菲國社會議題及人民處境有相當深刻的認識,引領我開始從底層角度去認識這個國家。

升大四前的暑假,我第一次一個人來到菲律賓民答那峨島,後沒隔幾個月,我又再去了一次馬尼拉,參加一場大型原住民倡議活動。

18058170_1719014511448931_88363092993134
在一年一度科蒂雷拉日(Cordillera Day),耆老們開始打起當地常見的樂器,作為三天活動的開頭。

由於這兩次都只待一兩周,僅能走馬看花地認識一些人,直到今年年初,透過輔仁大學交換生計畫,我在大四最後一學期幸運申請到當地一間私立天主教學校,待了四個半月,讓我更有機會慢慢去理解,並透過不同管道更加認識當地文化與社會。

出國前,我給自己設定這幾個月的目標,就是認識不同議題:了解菲律賓人「為什麼窮」「為什麼出國」。

在這四個半月,我彷彿過著兩種完全不同身分的生活。

在我前往交換的學校亞天尼奧大學(Ateneo de Manila),可說是一間貴族學校,若非透過獎學金申請,一般人都須支付一年將近18萬台幣的學費;這所學校在政治界及商業界有很多知名校友,校內更有嚴格的警衛制度,很多同學都是搭私人轎車上下學,有自己的司機,在菲律賓都屬於上層階級。

19047001_1767657396584642_427497169_o
亞天尼奧大學大學上課實況

而下課後,我接觸的都是在搞社會運動的行動者。在我身處的組織,工作人員都不發薪水,除了免費吃住外,一個人一個月只拿2,000披索(1,250台幣)零用錢,而這不單只是一個組織,是上千萬名組織者都願為理想而犧牲個人物質追求。這對我造成最直接的影響。

17458380_1679754585374924_78642226370924
佔領布拉幹行動的都市貧民,來到政府住房部門前面,背後的大型壁畫表達他們對脫離貧困及獲得免費住房的渴望。

身為學生時,我坐在設備新穎良好、網路迅速(這在菲律賓是非常少見的事)的圖書館念書、吹冷氣,吃著一餐可抵外面兩餐的學校餐廳。一旦身為組織志工,生活就沒那麼舒適方便,洗澡沒熱水,必須燒柴煮水,廁所沒沖水馬桶,要自己提水,廚房沒電鍋,得用爐火慢慢熬煮,沒有洗衣機,一切衣物都必須手洗。

在學校,我受到的衝擊是必須跟上同學及老師的進度,雖然是跟台灣相同的學分,但會花上兩倍時間準備。在組織,我最大的改變是生活習慣,尤其當你身處在一個只要8披索(台幣5塊)就可趴趴走的地方,只要10、20披索就可吃飽的國家,便會知道如何用一種「最少錢最大化」的方式過生活。

18446817_1742266069123775_13519303439205
在菲律賓全國最大社運組織五一工聯(KMU)的總部中,與當地人一起分享台灣人的食物。
16730524_10154689743760379_6887437011810
情人節那天,隨Migrante參加一場由各地響應的女性權益倡議活動

在和組織生活時,也看到和過去在台灣生活價值觀非常不同的面向。

對這些紮實作組織的成員,在菲律賓,大概沒有其他人比這些人更貼近運動最前線,更激進地向政府替那些被剝削的人民爭取權益,也沒有人比他們更受到服務的對象的信任,尤其在當今這局勢多變的菲律賓社會,他們扮演的角色不可或缺,同時,卻又常面臨對自身安全的威脅,這讓我感到敬佩。

馬尼拉作為一國首都,時常有許多遊行活動,我隨著不同集會,也認識這個城市許多具歷史意義的地方,並透過彼此的介紹,認識許多以不同形式進行倡議的藝術家、媒體工作者、影像工作者等,又再次打開自己的視野。舉凡都市貧民、農民、工人、教育議題,這些其實都是環環相扣,脫不開移工議題,也是我在這座城市最關注的議題核心。

總結來說,菲律賓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國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一個城市人口就跟台灣一樣多),所以它的窮、亂、建築物的規模跟有錢人富裕的程度,都是在台灣想像不到的模樣,光是在城市遊走,感受就會特別深刻,而當我帶著這些啟蒙回到台灣,更希望大家可用不同視角,去認識並尊重這鄰近我們的國家。

*關於張馨云的馬尼拉故事,請見:兩女生勇闖馬尼拉:白天在貴族大學上課,課後深入菲律賓底層社會

相關評論: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

擁抱混亂的馬尼拉:讓自己成為異鄉人,感受菲律賓底層的日常掙扎



我們才是「新南向」:六座城市代表的東南亞故事:

可否想過,在雅加達、河內、清邁、金邊、馬尼拉、仰光,有群來自台灣的年輕人,在當地的生活是什麼模樣?關鍵評論網推出專題報導:「六座城市代表的東南亞故事」,透過八位城市代表自述,進而了解東南亞的多元面貌。這裡不會告訴你貿易數據和南向政策KPI,而是聆聽這群年輕人下南洋的日常點滴、食衣住行;他們是學生、台商、記者、自由工作者、投資人,透過其親身觀察,我們將更深入認識東南亞城市的飲食文化、城市變遷和其專屬故事。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