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兩女生勇闖馬尼拉:白天在貴族大學上課,課後深入菲律賓底層社會

2017/09/22 ,

評論

吳象元

吳象元

吳象元

從彌爾頓到中國研究,從台北到西雅圖,著迷學術的理性批判,卻更長停留在書寫行走於書本、咖啡和城市的小故事。現任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編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吉普尼」「拖鞋」「Halo-halo」,這三樣東西是菲律賓街頭常常看到的,非常在地卻又與菲國的歷史與風土息息相關。

文字:吳象元|圖表設計:游承穎

與Wendy、Analeigh連線那日,馬尼拉正是午夜,兩個女生告訴我,因菲律賓網路時常不穩,有可能隨時斷線。

兩人是大學同學,分別在2016和今年年初來到馬尼拉,在雅典奧大學(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當交換學生。她們住在菲律賓國立大學住宅區內的一棟房子,房租是2500披索(1750台幣),約是學校宿舍房租的三分之一。

馬尼拉城市代表

談及馬尼拉印象,「塞車」成了關鍵字,據說連校園內也常窒礙難行,「每天通勤都會坐可隨招隨停吉普尼(Jeepney),每趟8披索,若要下車就直接跟司機說或拉線,司機可是一心多用的好手。吉普尼常因走走停停車速很慢,可能也是造成市區塞車的元凶,有時人多,乘客就只好站在車尾。」而搭車、買東西時,都是以使用他加祿語(Tagalog)為主。

馬尼拉城市簡介


「吉普尼」改造自美軍吉普車,是馬尼拉不可或缺的公共交通工具,據她們表示,除「吉普尼」外,另還有三輪車(Tricycle)和公車,三輪車車費最高可達50披索,公車則只在特定區域有班。目前馬尼拉也有地鐵,但只有三條線,且因所屬公司不同,常需出站換車。

4295448215_47ae12862e_b
Photo Credit:Stefan Munder CC BY 2.0
9361874803_f41c22a0d3_k
Photo Credit:shankar s. CC BY 2.0
馬尼拉三輪車(Tricycle)

菲律賓通常是7月開始下雨,8、9月雨勢會大到淹水,天氣和台灣類似,對於穿著,Wendy和Analeigh時常是短褲搭配夾腳拖,不過進到雅典奧校園,就必須穿上不露腳趾的球鞋。

馬尼拉特色_衣

成立於1859年的雅典奧大學,學生多半來自富裕家庭,從小就讀英文學校,或隨家人在國外長大;它早期是公立學校,自美國政府接收菲律賓、校址遷至奎松市後改為私立學府,並於1959年升格為大學。

Wendy和Analeigh在雅典奧修習美術、歷史相關課程,其中最特別的一堂課是「菲律賓戒嚴史」。兩人表示雅典奧上課方式很美式,課堂是小班制約10到20人,很多小組討論,學生也都踴躍發言,在校大多使用英文夾雜他加祿語的「Tagalish」,此外每天上課都要帶識別證,進入特定建築物要刷卡。而菲律賓人最常抱怨的網路狀況,在雅典奧校內只要輸入學號登入,就會有非常穩定的網路。

18948865_1767657443251304_385038692_o
Photo Credit:Wendy
雅典奧大學上課實況。Photo Credit:Wendy Chang

身為學生,兩人在菲律賓飲食非常簡單,早餐是Pandesal麵包配即溶咖啡或美祿,午餐會在學校餐廳解決,通常是飯、肉、青菜或生菜沙拉,加點一道菜是5.6披索,晚餐則是煮各國泡麵、酸湯;在菲律賓,泡麵規格都是小包裝,著名的品牌有Luckyme。

至於菲律賓甜點和夜市小點,「菲律賓人都吃很甜,例如糕類甜品、五顏六色的Halo-halo(芋頭冰淇淋,加上類似珍珠的配料),另外豆花(taho)是扁擔挑來,大多是熱的,而夜市有炸雞腸、烤肉、烤內臟、炒花生、串丸子、鵪鶉蛋( wek kwek )、春捲 (lumpia) 、炸香蕉、炸潤餅......」

馬尼拉特色_食
772px-Halo_halo1
Photo Credit:bingbing CC BY SA 2.0
菲律賓著名冰品Halo-halo
35584867956_652ecc8e4e_k
Photo Credit:Brian Evans CC BY ND 2.0
在菲律賓街頭挑扁擔賣豆花的老闆

Wendy和Analeigh的課後時間,分別在社運團體移工國際(Migrante)和都市貧民(Kadamay)擔任志工,跟隨組織者進到馬尼拉社會最底層社區,也上街頭聲援移工、迫遷議題,空閒時就找個網路順暢的地方,可能是星巴克或一小時25披索的網咖,或到菲律賓大學電影中心花150披索看電影、逛市集。

編按:目前Wendy和Analeigh已結束交換學生課程回到台灣,並成立進擊之聲: 台菲公民社會音樂暨藝術交流計畫 / Project Sound of Strike,藉講座、影展、音樂展演,讓大家看見別於主流的菲律賓樣貌。

*關於Wendy和Analeigh的馬尼拉自述,請見

相關評論:

螢幕快照_2017-06-24_上午7_12_37
Wendy(右2)、Analeigh(右3)和馬尼拉地方組織者的合照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

在菲律賓這段日子, 我同時見到最富裕的階級和底層人民的生活



我們才是「新南向」:六座城市代表的東南亞故事:

可否想過,在雅加達、河內、清邁、金邊、馬尼拉、仰光,有群來自台灣的年輕人,在當地的生活是什麼模樣?關鍵評論網推出專題報導:「六座城市代表的東南亞故事」,透過八位城市代表自述,進而了解東南亞的多元面貌。這裡不會告訴你貿易數據和南向政策KPI,而是聆聽這群年輕人下南洋的日常點滴、食衣住行;他們是學生、台商、記者、自由工作者、投資人,透過其親身觀察,我們將更深入認識東南亞城市的飲食文化、城市變遷和其專屬故事。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