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投資人的仰光自述:他在緬甸改朝換代前抵達,正逢政經環境鉅變時刻

2017/09/22 ,

評論

吳象元

吳象元

吳象元

從彌爾頓到中國研究,從台北到西雅圖,著迷學術的理性批判,卻更長停留在書寫行走於書本、咖啡和城市的小故事。現任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編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單純就是有個機會,而在大城市裡沒有更好機會;許多去的人都留下了,甚至還不想離開,因為給了更好的平台,站在人來人往的舞台上。」

文字:吳象元|圖表設計:游承穎

編按:本文受訪者為匿名

2013年,他在緬甸改朝換代前來到仰光,正逢政經環境鉅變時刻,除見證翁山蘇姬為首的「全國民主聯盟」(NLD)取代軍政府上台、緬甸仰光證交所開幕、美國正式解除對緬甸經濟制裁,也目睹各國投資人紛紛進駐。

_____________1024

「剛抵達仰光時,眼前所見的景象很不真實,許多舊建築看得到曾經的風光,城裡很多建築,若搬到台灣都是總統府等級,讓你覺得這城市很有底氣,但實際上卻又斑駁不堪,許多英式房子都沒有維修,裡頭住著遊民。只有大金塔是唯一例外,畢竟它是精神象徵,而新首都奈多比則是另種極端,建築物都很新,卻沒有人氣。」

「如今,許多舊建築都展開維護,例如市區鐵道部一座建物要被開發成半島酒店,緬甸目前更是用『一年等於十年力氣』在前進,在中國可用一個禮拜蓋一層樓,仰光同樣是以這般速度在改變。」提到對仰光的第一印象與轉變,James如此說到。

而這樣的發展氛圍,也反映在薪資、工作,「緬甸上一輩公務員,薪資就是幾百塊美金,但這一代領的卻可能是幾千塊美金。現在緬甸年輕人擁有更多機會,許多人拿美國、英國、新加坡獎學金出國留學,而因選擇很多,年輕人工作跳槽很容易,至於客觀環境,橋樑、機場、大樓、道路都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

James說到,隨著外資湧進,不僅外商興盛,本地企業也大量聘用外國人士,薪資從一個月5千到一萬美金不等,但另一方面,若家中請幫傭則花不到40塊美金,在城裡高價位餐廳吃一餐就要80美金,薪資、消費標準落差極大。

AP_641779031889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英式殖民時代留下的仰光老建物,照片攝於2013年8月。

過去在緬甸開車需遵守奇特的「右駕右行」規則,因此外國人需考本地駕照才能上路,而在緬甸用自駕車代步的James,儼然已是半個仰光人,目前和同事居於臨著河岸的新式開放社區。

「我曾分享過一張仰光照片,說這城市有5、6百萬人口,朋友都說看起來不像啊,因為仰光城裡不大,但一離開核心還有好多圈向外擴張。」

6471241355_33c9d12343_o
Photo Credit:Waldemar Merger CC BY 2.0

他表示仰光平時交通狀況並不理想,公車系統是由政府統一營運,而為因應高速膨脹車流,政府已在計劃興建地鐵;這裡更有特殊的「私家車載客」一景,司機會將後車廂打開擺上座位,一台車甚至可塞到十多個人,此外也有小發財車載客生意,至於網路則已有4G,網速有漸漸穩定成長。

仰光城市簡介

提到飲食生活,James表示,因考量衛生習慣和台灣不同,早餐他較少光顧本地人最常前往的茶店(Tea Shop),午晚餐多在公司附近賣場用餐,有時會去華為公司食堂,因為有自製刀削麵。

提到緬甸菜,他喜歡魚湯米線、撣邦麵、似印度拉茶的甜茶,甜點推薦無顏六色的西米露糕;James說到,這裡因天氣炎熱,大家通常是晚上出門活動,路上有很多烤魚、烤肉和菜鋪攤位,而提到當地啤酒品牌,他推薦Myanmar Bear,但表示這裡很多啤酒廠牌都已被日本公司掌握。

4903027761_5ca7b44197_b
Photo Credit:Yutaka Fujii CC BY ND 2.0
緬甸撣邦麵
仰光特色_食
仰光衣服

除了夜市,晚間還可見仰光人聚集在茶店,街角隨處都有店鋪,店外會擺上小椅子小桌子,客人隨性聊天喝茶,好不熱鬧,此景和改變中的仰光形成有趣對比。緬甸人也喜歡音樂,常可見有人在路邊抱著彈吉唱歌,或聽到華語歌被改編成當地語言傳唱,例如知名的〈童話〉、〈還珠格格〉都被翻譯成緬甸文版本,一位台大森林系校友Y Wine- Thamin Lal Pyan,畢業後回緬甸還成了知名改編歌曲歌手。

(Y Wine演唱緬甸版〈吻別〉)

談到有報導指出緬甸外國投資額下降,是否代表新政府前景堪憂?James對此有不同看法,「若從外商角度看會失真,但若從本地人角度,例如教育、工作、居住等議題,這些都處理得不錯。」他進而表示,因要準備選舉,緬甸投資從2015年狀況就不好,而新政府上任後「先政府後經濟」也是可想而知,但2016年新政府已頒布一套投資政策,經濟已漸回溫,只是緬甸畢竟倚靠外資,例如近期因中印衝突,週邊投資就會按兵不動。

「政治環境是影響投資的最大因素,東南亞政治環境都相對不穩定,而評論緬甸新政權我會用『變動中的發展』來定義。台灣的政治蜜月期很短,但緬甸政黨輪替已醞釀很久,等軍政府下台實在等了太久,所以對當今一些狀況的忍受度很高。而政府在產業政策上很精準,例如做農產品加工、進口替代、密集產業,雖不是從服務業下手,卻能讓人民能實際拿到收益。」

「週邊不做的,緬甸就把它接收起來,菲律賓賺外匯的方式是把人送出去,但緬甸除吸引外資外,又開發製造業,靠機器、勞工賺錢讓人民賺錢,也知道要做平抑物價、房價,又請日本協力機構JICA做『仰光2040城市規劃』,眼光看得很遠。」

最近緬甸又躍上國際新聞版面,James語重心長說到:「我個人認為西方媒體對緬甸議題,有時有失公允,例如『羅興亞人』是歷史上因人口大規模遷移、土地爭奪延續下來的生存衝突,若能用人權議題解決,豈不早就解決了?而西方在苛責翁山蘇姬或聯合國對此議題的發言,並無深刻思考在地脈絡。」

回顧這4年,比起談最初前往仰光的原因,他覺得探討「為什麼留下來」更有意思,「許多人因受不了環境而離開,例如會得一些像霍亂這種已失傳的疾病,政治動亂也是原因之一。在仰光工作也較不適合整個家庭帶去,雖然現在有國際學校,居住環境改善許多,許多人仍把家人安頓在新加坡。」

說到自己至今仍在緬甸的理由:「單純就是有個機會,而在大城市裡沒有更好機會;許多去的人都留下了,甚至還不想離開,因為給了更好的平台,站在人來人往的舞台上。」

相關評論: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

兩女生勇闖馬尼拉:白天在貴族大學上課,課後深入菲律賓底層社會



我們才是「新南向」:六座城市代表的東南亞故事:

可否想過,在雅加達、河內、清邁、金邊、馬尼拉、仰光,有群來自台灣的年輕人,在當地的生活是什麼模樣?關鍵評論網推出專題報導:「六座城市代表的東南亞故事」,透過八位城市代表自述,進而了解東南亞的多元面貌。這裡不會告訴你貿易數據和南向政策KPI,而是聆聽這群年輕人下南洋的日常點滴、食衣住行;他們是學生、台商、記者、自由工作者、投資人,透過其親身觀察,我們將更深入認識東南亞城市的飲食文化、城市變遷和其專屬故事。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