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決定出發後,才知過去對印尼的「單一想像」是多大的誤會

2017/09/18 ,

評論

札克利 / Zachary Lee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札克利 / Zachary Lee

札克利 / Zachary Lee

短短兩年的新聞工作,曾採訪空難、氣爆、台南強震、太陽花學運和反課綱占領教育部等重大事件,喜歡衝第一線,記錄歷史。 對所有事情充滿好奇心,對任何問題都想追根究柢! 2016年暫時辭掉工作,到東協國家之一印尼,認識文化也學印尼語,希望透過文字抹去台灣人對印尼的偏見,重新認識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 現居印尼雅加達,在英文媒體實習中。提醒自己Tell the truth and shame the devil.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雅加達高樓大廈一棟接著一棟蓋,城市大興土木,捷運、高鐵如火如荼的趕工中,BRT公車井然有序,購物中心有上百間,文青咖啡廳也如雨後春筍般開了好多間......

時間回到我剛退伍的那一年,那是2013年秋天,我到印尼蘇門答臘的一個小島,拜訪大學時認識的印尼華人朋友,記得當時飛機降落後,微風徐徐,居民友善問候,我立刻感受到純樸小鎮的溫暖,和當年以為只有地震、火山或咖啡的蘇門答臘。

當年我拜訪的城市名叫做邦加檳港市,它對台灣很陌生,卻又熟悉,當地人說的是一口流利的福建話(台語)或客家話,吃的是台灣家常菜和客家板條,而電視上則播著台灣八點檔鄉土劇,實在親切,那次的旅行,顛覆了我對印尼的想像。

5263435782_8313eb7104_b
Photo Credit: Cliffano Subagio CC BY SA 2.0
邦加檳港市

回到台灣後開始了電視新聞工作,當時常關注東南亞新聞及相關議題,除了因曾在菲律賓當過志工,對菲律賓熟悉,另個原因便是之前對印尼留下的深刻印象。不過我也發現,擁有許多東南亞移工的台灣,對東南亞不僅認識不深還充滿歧視,這些充滿色彩的國家,一個個被簡化成只是輸出移工或外配的落後國度。

當時主跑教育新聞,也讓我意外發現東南亞來台灣留學趨勢:至今在台留學的印尼學生已超過三千人,台科大就有380名印尼碩博士生,也有馬來西亞記者辭職到世新念書。我越來越覺得我們對東南亞總是憑著單一想像,就連平常會關注東南亞媒體的我也覺得自己是管中窺豹,遂在從事記者工作兩年多後,決定辭職前往東南亞常住。

起初曾考慮到菲律賓,但因辭職會暫時沒收入,決定至少要能學習到新的專業,因此,當五專主修西班牙文的我,發現印尼語發音與西班牙有許多雷同之處,就決定到印尼學印尼語。最早我是打算到大學城日惹讀語言學校,但就在出發前幾周,因緣際會有個菲律賓媒體駐雅加達的實習機會,覺得機會難得,隨即改成在雅加達邊實習,邊在大學的語言中心學印尼語。

剛到印尼雅加達時就感受到爪哇人的親切友善,和他們真誠無私的禮貌,搭公車時總是能感受到當地人的熱心幫助。記得有次大半夜發高燒,身體很不舒服,還是租屋處保全騎機車帶我到巷弄內的診所看醫生,至今仍印象深刻。

雅加達高樓大廈一棟接著一棟蓋,城市大興土木,捷運、高鐵如火如荼趕工中,BRT公車井然有序,購物中心有上百間,文青咖啡廳也如雨後春筍般開了好多間,整個城市充滿活力,宛如好幾個台北信義區。國際化程度也令我驚訝,至少有兩個全英文播出的新聞台,還有一個印尼電視台會播放華文新聞。電影院的外國電影只寫英文名,而雅加達計程車司機也會簡單英語會話,此外,電商發達,網路購物或Uber等手機程式叫車服務也十分方便,個人經驗認為,走在路上遇到外國人的比例比台北高,因為外派人士非常多。

4930486794_05db128f89_b
Photo Credit: Hans Hansson CC BY ND 2.0

轉眼間,在印尼的時間已一年多,因新聞實習工作的關係,有機會第一線接觸到印尼示威遊行,觀察當地雅加達省長投票過程,以及採訪因都市更新而被迫搬遷的漁村居民、LGBT人權組織、人權律師,還有被困在雅加達的中東難民等。

yqog8zw3iqdwuwjw01r6u8l38futhv
由李宗憲拍攝的反鍾萬學遊行現場

在印尼,我看到了在宗教束縛下如何實踐民主,並展現多元文化及包容,也因踏上這塊土地,才讓我知道在這全球第三大民主國家,也是最大穆斯林國家的印尼,大部分的穆斯林都是溫和派。

當然,這個國家還是有很多不足,像是基礎建設不夠、空氣汙染嚴重和政治的不穩定性,雅加達前省長鍾萬學的被判入獄更是令人跌破眼鏡。而就在我來印尼這一年,印尼社會也出現許多變化,像是反省長鍾萬學抗議,就連續舉辦好多大規模遊行,還被視為激進派穆斯林的崛起。

今年4月,我卸下了實習生及學生的身分,再次擁抱熱愛的新聞工作,從年初開始在印尼本地電視台的華語新聞擔任記者編輯工作,在異國工作,有很多挑戰,工作型態雖然與台灣類似,但職場文化,辦公室語言都大相逕庭,因此有許多需要磨合。

印尼這個千島國,沒有台灣先進的交通建設、方便的Ubike或舒服的人行道,人們做事效率低,就連結帳也像烏龜一樣慢慢摸,讓急性子的我好幾次都氣得跳腳,但這國家我卻深深著迷,除了族群信仰等多元文化,還有各行各業的不同面貌-過去,我對這個國家的想像,似乎只停留在移工和新住民,如今,親眼看到印尼人在社會上各個崗位,整個國家向上發展,欣欣向榮的面貌,有趣極了!

也因為當初決定出發,讓現在的我能大大感受,過去對印尼的單一想像,是個多大的誤會。

關於李宗憲的雅加達故事:小記者在雅加達:希望抹去台灣人對印尼的偏見,重新認識這陌生又熟悉的國家

相關評論: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



我們才是「新南向」:六座城市代表的東南亞故事:

可否想過,在雅加達、河內、清邁、金邊、馬尼拉、仰光,有群來自台灣的年輕人,在當地的生活是什麼模樣?關鍵評論網推出專題報導:「六座城市代表的東南亞故事」,透過八位城市代表自述,進而了解東南亞的多元面貌。這裡不會告訴你貿易數據和南向政策KPI,而是聆聽這群年輕人下南洋的日常點滴、食衣住行;他們是學生、台商、記者、自由工作者、投資人,透過其親身觀察,我們將更深入認識東南亞城市的飲食文化、城市變遷和其專屬故事。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