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

台灣美食作家陳靜宜:希望有一天,大馬美食也能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0/12/31 ,

專訪

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

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

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

《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是一個從新聞時事出發,帶您認識東南亞政經和文化的網路廣播節目(Podcast),透過訪談耕耘東南亞各領域的來賓,聆聽他們的採訪故事、異國經驗和在地觀點。《阿峇卡巴-東南亞電台》每週四透過Podcast向全球華語聽眾說聲「Apa Kabar」(你好),如果你有想聽的人物採訪,也歡迎留言或私訊告訴我們。本節目由關鍵評論網製作播出,主持人是來自馬來西亞的杜晉軒、人在美國的台灣編輯吳象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化相近的馬、新人民對美食有瑜亮情結的存在。陳靜宜認為新加坡比較懂得去行銷,因此也相對地,一般台灣消費者對新加坡品牌餐廳的認知會比馬來西亞餐廳高。

如果要找一位最了解馬來西亞料理的台灣人的話,那就非台灣美食作家陳靜宜莫屬了。她的著作包括《臺味:從番薯糜到紅蟳米糕》和《啊,這味道:深入馬來西亞市井巷弄,嚐一口有情有味華人小吃》。

這次《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訪問了陳靜宜,與來自馬來西亞的主持人杜晉軒,一起聊聊馬來西亞華人美食的故事,分享對在台灣的馬來西亞餐廳發展的觀察。

陳靜宜與馬來西亞華人美食的淵源,是認識了馬來西亞美食家林金城後才開始的。林金城老師是致力於書寫馬來西亞華人美食故事的文史工作者,原本林金城和陳靜宜計劃一起合寫台馬飲食故事的書,但林金城在2016年不幸腦溢血陷入昏迷(目前正積極復健中)。不過,陳靜宜還是想繼續連同林金城的份一起做下去,用了兩年時間跑了多趟馬來西亞,收集當地華人美食故事,最終在2018年出版了《啊,這味道》。

隨著民國100年後,台灣與馬來西亞開放相互免簽、留學生人數日增,近幾年在台灣的馬來西亞餐廳也越開越多了。根據陳靜宜的觀察,除了馬來西亞人開的餐廳外,也有台灣人開的餐廳中也出現星馬料理,而且有了在地化的「融合」,例如肉骨茶會加入水餃、海鮮,咖哩會有米血等,儘管這些融合不一定被在台的馬來西亞人接受。

提到馬來西亞美食,也難免會被拿來與新加坡美食比較,因此文化相近的馬、新人民對美食有瑜亮情結的存在。陳靜宜不諱言道,還是新加坡比較懂得去行銷,因此也相對地,一般台灣消費者對新加坡餐廳的品牌認知會比馬來西亞餐廳高。儘管近幾年馬來西亞餐廳在台灣的能見度有增加,但在新加坡的品牌效應下,在台灣有的馬來西亞人所開的餐廳的名字,會有「星馬」二字。

對於如何區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料理,陳靜宜稱兩者多是相近的,有顯著差異的還是肉骨茶,例如馬來西亞肉骨茶是黑派(中藥為湯底),新加坡是白派(胡椒為湯底)。主持人杜晉軒就指出,雖然有的餐廳名為「星馬」,給予了台灣消費者是進入新加坡餐廳的想像,但所賣的肉骨茶還是以馬來西亞式的為主,形成了有趣的現象。

螢幕快照_2018-05-30_上午11_41_14
Photo Credit:聯經出版
圖為馬來西亞有名的巴肉骨茶。

在今年12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宣布新加坡的「小販文化」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馬來西亞美食有很深情感的陳靜宜也希望,有朝一日馬來西亞的飲食文化也能被列遺。陳靜宜表示,其實馬來西亞飲食文化也具有被列遺的潛力,例如印裔穆斯林(Mamak)開的嘛嘛檔相當有代表性,因為提供了清真、價廉物美料理的嘛嘛檔,是三大族群都能在一起飲食、聚會、看足球的地方。

最後,主持人杜晉軒和來賓陳靜宜都希望武漢肺炎疫情能早日結束,以便早日重返馬來西亞,享用朝思暮想的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的各族群美食,因此在這一天到來之前,只好流連於台灣的各家馬來西亞餐廳,發掘這些餐廳背後的故事。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楊士範

專題下則文章:

金馬最佳新導演張吉安:面對限制,我會以溫柔的姿態去反抗



阿峇卡巴東南亞電台:

《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是一個從新聞時事出發,帶您認識東南亞政經和文化的網路廣播節目(Podcast),透過訪談耕耘東南亞各領域的來賓,聆聽他們的採訪故事、異國經驗和在地觀點。 《阿峇卡巴-東南亞電台》每雙週一集,希望透過Podcast向全球華語聽眾說聲「Apa Kabar」,如果你有想聽的人物採訪,也歡迎留言或私訊告訴我們。 本節目由關鍵評論網製作播出,主持人是來自馬來西亞的杜晉軒、人在美國的台灣編輯吳象元。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