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

美食作家陳靜宜:跨過疆域的藩籬,台灣小吃和大馬華人美食有許多千絲萬縷的關係

2021/08/05 ,

專訪

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

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

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

《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是一個從新聞時事出發,帶您認識東南亞政經和文化的網路廣播節目(Podcast),透過訪談耕耘東南亞各領域的來賓,聆聽他們的採訪故事、異國經驗和在地觀點。《阿峇卡巴-東南亞電台》每週四透過Podcast向全球華語聽眾說聲「Apa Kabar」(你好),如果你有想聽的人物採訪,也歡迎留言或私訊告訴我們。本節目由關鍵評論網製作播出,主持人是來自馬來西亞的杜晉軒、人在美國的台灣編輯吳象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美食的來由,與時空脈絡交織,更與過往華人的遷徙密不可分,陳靜宜走訪台灣、廈門、福州、漳州、泉州、檳城,觀察源自中國大陸原鄉的料理,如何在移民的遷徙下,順應當地民情,展現了不同變化與吃法。

文字整理:杜晉軒

繼去年12月,《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訪問了台灣美食作家陳靜宜後,今年再次邀請她上節目,談談她的新書《喔!臺味原來如此:潤餅裡包什麼,透露你的身世!20種常民小吃的跨境尋跡與風味探索

陳靜宜可以說是最了解星馬料理的台灣人,其過去著作還包括《臺味:從番薯糜到紅蟳米糕》和《啊,這味道:深入馬來西亞市井巷弄,嚐一口有情有味華人小吃》。

陳靜宜用了8年時間,行走於台灣、廈門、漳州、泉州、馬來西亞等地,探索台灣美食小吃的前身今世。例如,台灣的蚵仔煎、傻瓜乾麵、雞捲等美食小吃,都能在「原鄉」中國大陸或也是移民社會的馬來西亞,找到相應的美食。

以在台灣知名的傻瓜乾麵為例,陳靜宜分享到,當她告訴當地人,福州乾麵在台灣被稱為「傻瓜乾麵」時,當地人是有點不悅;而馬來西亞的砂拉越州的詩巫市,也是個福州移民聚集的地方,當地也有乾麵,名字稱作哥羅麵(kolo mee),在馬來西亞也是相當有名的麵食。可見福州人移民到不同地方後,原鄉的食物會因不同的社會脈絡,而產生不同的名字,而有相同情況的台灣美食,就是雞捲,在福建地區被稱為「五香」,而在馬來西亞,當地華人依然稱之為五香或滷肉(loh bak)。

另外台灣人所熟悉的小吃潤餅,在福建原鄉的廈門、同安地區是叫薄餅,叫潤餅者多跟漳州人有關。陳靜宜提到,薄餅這小吃隨著移民到馬來西亞後,對當地飲食文化影響非常大,薄餅也與當地的馬來人、印度人料理文化結合,在各族群料理中,都能找到薄餅身影的美食,如馬來人做的薄餅不會有豬肉,印裔穆斯林製作的薄餅(mamak popia)會抹上辣醬,而華人與馬來人通婚的族群「娘惹」,所製作的「娘惹金杯」,則是薄餅的變種,潤餅的配料會放入油炸的小餅皮杯裡,有不易讓餡料掉落的作用。

陳靜宜認為,如今我們看待美食時,多以人為的疆域來劃分,其實是很刻板且粗魯的,倘若相反地從食物角度來看疆域的話,會顯得更包容和精彩,如我們都是吃沙茶的,那我們都隸屬於「沙茶國」,從角度而言,可以串連華人世界的共通性,並拉大飲食文化的廣度。陳靜宜強調,當不同地區的人,若發現到各自飲食都是共通的,也許會更珍惜對方,而其中飲食的差異,也可以讓彼此互相學習。

檳城_美園茶餐室_蠔煎_02
Photo Credit:陳靜宜/麥浩斯出版社
「辣」是馬來西亞蚵仔煎很重要的辨識重點,不僅炒進蚵仔裡,上桌時還會奉上辣椒醬碟。圖為檳城美園茶餐室的蠔煎(照片提供陳福財)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吳象元

專題下則文章:

從國關研究到泰菜廚師:因著一碗美味清邁麵,她決定辭職赴曼谷藍帶學習泰式料理



阿峇卡巴東南亞電台:

《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是一個從新聞時事出發,帶您認識東南亞政經和文化的網路廣播節目(Podcast),透過訪談耕耘東南亞各領域的來賓,聆聽他們的採訪故事、異國經驗和在地觀點。 《阿峇卡巴-東南亞電台》每雙週一集,希望透過Podcast向全球華語聽眾說聲「Apa Kabar」,如果你有想聽的人物採訪,也歡迎留言或私訊告訴我們。 本節目由關鍵評論網製作播出,主持人是來自馬來西亞的杜晉軒、人在美國的台灣編輯吳象元。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