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阿峇卡巴東南亞電台

專訪《開外掛》主編溫思妮:移工與新住民為人口問題「開外掛」,也是台灣的生命共同體

2022/06/23 ,

專訪

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

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

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

《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是一個從新聞時事出發,帶您認識東南亞政經和文化的網路廣播節目(Podcast),透過訪談耕耘東南亞各領域的來賓,聆聽他們的採訪故事、異國經驗和在地觀點。《阿峇卡巴-東南亞電台》每週四透過Podcast向全球華語聽眾說聲「Apa Kabar」(你好),如果你有想聽的人物採訪,也歡迎留言或私訊告訴我們。本節目由關鍵評論網製作播出,主持人是來自馬來西亞的杜晉軒、人在美國的台灣編輯吳象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面臨少子化、高齡化的問題,如果沒有東南亞移工的勞動力,沒有新住民扛下了重大的家庭和經濟責任,台灣不可能維持得下去,他們也已經是台灣的生命共同體了。

文字整理:杜晉軒

當提到「開外掛」時,也許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玩電子遊戲的「開外掛」,如果一本雜誌以「開外掛」為名,也許大家會更直覺地想到是一本介紹電玩的雜誌吧?今年6月,台灣第一本關於東南亞移工和新住民如何跟高屏地區互動的雜誌《開外掛》正式「上線」了。

本集《阿峇卡吧東南亞電台》訪問了《開外掛》主編溫思妮,談出版這本雜誌的初衷。

「我們要的是勞動力,來的卻是人。」溫思妮提到這句話,出自於瑞士作家馬克斯.弗里施(Max Frisch),也道盡了台灣在1989年已開放外籍移工後,至今依然對他們仍有許多的不了解。

溫思妮指出,儘管我們已不再稱呼東南亞移工和新住民為「外籍新娘」或「外勞」,但也不意味著歧視會隨之消除。這本雜誌之所以叫「開外掛」,是因為許多人沒意識到,台灣早已在這些東南亞鄰居們的協助下,已「開外掛」了,因為台灣面臨少子化、高齡化的問題,如果沒有東南亞移工的勞動力,沒有新住民扛下了重大的家庭和經濟責任,台灣不可能維持得下去,他們也已經是台灣的生命共同體了。

開拓高屏地區的東南亞故事

當提到台灣各地的各東南亞族群的「族裔地景」(ethnoscape)時,如菲律賓社群就會想到台北市中山區的金萬萬名店城與隔壁的聖多福天主堂,談到緬甸時則會想到南勢角的華新街,說起泰北、滇緬的孤軍後裔就會想到南投的博望新村與桃園忠貞新村,印尼移工有台北車站東三門對面的印尼街,還有台中火車站附近的東協廣場…那麼高雄、屏東地區的東南亞社群故事呢?

來自高雄的溫思妮注意到,過去大眾比較少談高屏地區的東南亞移工、新住民故事,而正好過去主要在北部從事東南亞藝文相關工作的友人吳庭寬移居高雄,因此找了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來辦《開外掛》。

《開外掛》中介紹了不少有特色的地方故事,例如屏東東港迎王平安祭典中,就有一班有印尼漁工組成的鼓陣,為祭典增添了東南亞的聲色;還有也介紹了來自印尼龍目島的移工,把家鄉的戰舞「Presean」帶來了台灣,也讓在台灣的爪哇島印尼人,認識家鄉「千島之國」豐富的文化。

欲訂購《開外掛:東南亞新住民移工生活——@高屏》創刊號,可填此表單,內有內容介紹、試閱。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吳象元

專題下則文章:

台灣教授在東帝汶:東南亞最民主國家,台灣可從東帝汶學到什麼?



阿峇卡巴東南亞電台:

《阿峇卡巴 東南亞電台》是一個從新聞時事出發,帶您認識東南亞政經和文化的網路廣播節目(Podcast),透過訪談耕耘東南亞各領域的來賓,聆聽他們的採訪故事、異國經驗和在地觀點。 《阿峇卡巴-東南亞電台》每雙週一集,希望透過Podcast向全球華語聽眾說聲「Apa Kabar」,如果你有想聽的人物採訪,也歡迎留言或私訊告訴我們。 本節目由關鍵評論網製作播出,主持人是來自馬來西亞的杜晉軒、人在美國的台灣編輯吳象元。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