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疫情阻礙了人們出門逛街、聚餐,但消費需求仍在。拜數位科技之賜,消費者轉往電商平台展現購買力,疫情對電商的影響與衝擊為何?後續又將如何發展?
「走在熱鬧的市區街頭⋯⋯」這句話恐怕不太適合近期的真實景況。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即使台灣不是嚴重疫區,疫情擴散全球的新聞,仍令人惴惴不安。以往人潮擁擠的商圈或百貨公司,如今無論是消費者的聚集密度、商家業績,也都因此面臨下滑。
疫情確實衝擊了不少產業,不過仍有部分產業因此受惠。像是聯博資產管理(Alliance Bernstein)分析師便提出觀點:「目前的狀況非常適合電商成長」。儘管人們不出門逛街購物、聚餐,但消費需求仍在;拜數位科技之賜,消費者轉往電商平台展現購買力,疫情對電商的影響與衝擊為何?後續又將如何發展?
新冠肺炎對電子商務的影響
美國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原本預測,2020年電商產業將佔零售總額的12%。如今看來,這項預測勢必面臨重大變化,電商業績甚至可能在第一季就突破預期成長。

根據市調公司東方線上的報告顯示,受疫情影響、首當其衝的產業分別為:觀光、休閒、策展、百貨、零售業。反之,從中受惠的產業則是:人身保險、網路電商。

以台灣電商公司為例,自從春節年後疫情爆發以來,電商業績不減反增。以最新的2月營收數字來看,具指標性的上櫃電商公司,比起去年同期皆有顯著的成長。
瑞銀財富管理首席經濟學家Paul Donovan針對此次疫情提到:恐懼是造成經濟中斷的主要原因,消費者會因為恐懼而減少支出。幸運的是,比起2003年的SARS衝擊,如今有發展成熟的電商產業,以目前旺盛的線上買氣來看,電商可能有助於減緩病毒對全球經濟的衝擊。
《Modern Material Handling》雜誌便指出,中國電商京東(JD.com)的家庭必需產品銷量如米、麵粉等,就比去年同期成長了四倍;另外,自2月初開始,中國線上商城在Apple的下載量就超過了222百萬次,比2019年的平均次數要再增長40%。


回到台灣境內,根據大數據公司Vpon威朋的報告顯示,疫情爆發後生活購物類的App用戶數便上升133.33%;此外,由於中國疫情嚴重,延遲或暫停貨物出口台灣,也間接促進台灣本土電商的成長。
因禍得福?那些逆勢成長的電商服務
電商業績節節高升,消費者都在網路上買些什麼?這波疫情無疑帶動了「宅經濟」發展,除了基本民生用品改往線上搶購之外,許多娛樂類商品如電玩遊戲品項,近期也都有顯著的銷售成長。

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任天堂Switch在創業家旗下的生活市集,銷量成長達40%;此外,PChome 24h購物上的Switch組合包、主機等商品,也紛紛搶購一空。除了電玩遊戲銷量大增90%、影音平台流量成長逾20%之外,食品相關品項的整體銷量更是暴增。畢竟宅在家裡打電玩或追劇,泡麵、零食、飲料等都是少不了的解悶商品。
終將面對的供應鏈中斷危機
近期《自由時報》報導指出,工業總會針對旗下157個產業公會及會員代表廠商進行全面調查,發現製造業正面臨供應鏈斷鏈、產線停擺、訂單減少、資金周轉困難等問題。由於中國受疫情嚴重影響,重要城市幾乎都進入封城狀態,造成復工速度緩慢、物流運輸困難、原物料無法順利出貨等狀況。
若疫情持續,工總研判3月電子業就會出現斷鏈危機。而這也呼應了早已發布預警的蘋果預測,面臨儼然成形的供應中斷挑戰,第一季度的iPhone營收,恐怕是無法達標。

因此,儘管電商逆勢成長,若疫情持續延燒、擴散全球,在經濟全球化的今時今日,我們終將面對供應鏈中斷的危機。以服飾業為例,極度仰賴中國材料的時裝品牌,受到疫情隔離、停工影響,夏秋兩季的服飾產品必然受到負面衝擊。不僅庫存量無法達到預期,後期的配貨、運費、人工成本等都將增加,消費者體驗也大受考驗。
尤其疫情重災區中國,正是全球化經濟的重要供應端,許多國際大廠的生產線、代工廠皆設點於此,這樣的衝擊是跨產業、跨國界的。供應短缺的挑戰,終將隨著時間流逝,成為真正的燃眉之急。
然而,面對如此嚴重的經濟問題,身為市井小民的我們又能怎麼辦呢?除了先網購一箱零食,吃了壓壓驚之外,真正安定身心的舉措絕對是必要的,為的是不讓恐懼驅使購物,造成不必要的囤貨,讓資源盡可能的平均分配、共享,才能好好應對這場可能的長期戰役。
抗疫期間,網購時可以做的三件事:
- 適量購買生活必需品,不掃貨、不囤貨、不搶貨。
- 平常心消費,別讓恐慌傷了荷包。
- 如果還是很恐慌,買點書來看吧。(關鍵評論網精選書摘)
專題下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