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要怎麼在第一時間抓緊眾人目光,並讓他們以最快的時間認識嘉義,愛上嘉義呢?在嘉義生活的他們,決定用廟宇及小吃文化,帶領大眾看見他們眼中的嘉義。
無論是在嘉義土生土長的青年,或是從各地來到嘉義念書的學子,似乎都有著共同的期待,希望有更多人認識這個北回歸線穿越的地方,讓文化被發揚,使鄉鎮更活絡,畢竟這是與自己青春歲月關聯最多的所在,這或許是這屆「有事青年行動提案競賽」中,地方創生領域參賽隊伍佔比最多的原因。
為嘉義百年祭典添加現代青年的點子
年輕的他們對「地方創生」雖懵懵懂懂,但卻深知一定要「吸引人們來到嘉義」,於是以身邊最熟悉或擅長的方式,規劃出各式各樣的提案。無論是推動青銀共食的「城市小農」、幫助傳統店家推廣的「嘉被溫暖」、踏察在地文化的「安荖懷少」、提升在地居民交流的「罐頭青年嘉」、推展在地小吃的「食在諸羅城」,或是環繞於廟宇的「財子嘉人」、「嘉好耍」、「好嘉在中正」,他們滿懷相同的熱情,想讓大家看見不一樣的嘉義。
其中由中正大學不同科系同學組成的「好嘉在中正」,曾多次征戰不同的新創競賽,這次挑戰「有事青年行動提案競賽」,同學們跳脫過往書面提案的形式,以自身在民雄讀書、生活經驗中發覺嘉義傳統祭典文化逐步沒落,希望加入青年創意觀點的在地小旅行,於是,從自己開始發揮影響力來活絡大士爺祭文化。
大士爺祭是台灣四大普渡祭典之一,每年農曆七月吸引大量人潮,但「好嘉在中正」覺得似乎熱鬧之餘,可以利用大士爺祭的知名度,串聯附近店家與景點,帶動人們對在地文化的了解,原以為計畫都很順利進展,直到12月初與業師請益時,沒想到一開始就被踩到痛點。

釐清核心目標,踏穩行動腳步
「你們為什麼要這樣做?」、「核心的目標是什麼?」看似簡單的提問,卻是尚未深入思考的關鍵,當下每個人的回覆都太模糊,「這些問題就像是被踩到痛點,詢問時我們都覺得手足無措。」擔任隊長的唐元智說,「但在之後業師開始引導我們,讓我們發現問題,並提供方法去發掘我們的目標,這是無價的收穫。」
業師魏兆廷是「島內散步」共同創辦人,對於小旅行有豐富的經驗,他認為自己是一個會挑戰學生的業師,以往學生都覺得他不大和善常有牴觸的情緒,「但接觸了幾個有事青年團隊後,發現大家竟不大會畏懼,甚至越挫越勇,堅持不斷的溝通,這種特質是成功的因素之一。」魏兆廷感受到與以往不同的互動經驗,也發現同學們經過思辯後有明顯的成長。
團隊成員張譽宣回想,行動期間最大的打擊是大士爺祭活動通常都於農曆七月舉辦,但這次計畫需要在二月交出初步成果,「大家都是第一次投入實際行動,之前想法很簡單,但沒有經過審慎評估的一腔熱血,到現實中卻困難重重。」但時間有限,立刻得放下沮喪,「我們透過反覆思考為什麼,進一步釐清核心目標,而遇到難以抉擇時則就實際去做試驗來測試。」
在學期之間,他們除了扛下期末考的雙重壓力下,重新進行田野調查,描繪目標群眾的圖像,並將提案翻轉逆行,先著重於景點串聯成遊程,製成地圖,運用社群平台向外推廣,以在地青年視角傳遞傳統文化和特色的美好,吸引有興趣探訪的人們來一場耳目一新的體驗,看見不同於觀光手冊的民雄。
透過漫畫造夢不只落地,更接地氣
讓人認識嘉義,不只是像搭配廟宇活動這種動態形式的做法,而是有無限的可能。例如,華南高商廣告設計科三位三年級的學生,運用他們的設計專長加上想像力,採用「漫畫」創作媒介,為嘉義在地小吃賦予新視覺形象,翻轉常見的美食宣傳手法,以自身有感故事出發,再擴散影響到大眾對嘉義味蕾想像,破除嘉義市只有雞肉飯的刻板印象。
當初選擇「飲食」作為主題,三人一下子就達成了共識,也就組成了「食在諸羅城」。「因為我們都很喜歡吃,放學後,也常討論要一起去吃什麼。」因為年輕而有著天馬行空的想法,看見一般都是透過美食節目或網紅推薦認識地方美食,因此李頡晉、葉亭茹、許緣欣三人另闢蹊徑,為嘉義小吃畫了一本漫畫,而且在漫畫中小吃變成了怪獸。

圖說:食在諸羅城團隊發揮美術才能,為嘉義小吃繪製專屬漫畫。
「漫畫是235年後,因為病毒工廠大爆炸,所以人類躲到地底下生活,有天地底下的資源快要被人類開採殆盡,所以回到地面找尋資源,沒想到地面的食物因為病毒發生了變異……」。在漫畫中,讀者跟著主角冒險,遇見看似蜘蛛網;實際上是豬的橫隔膜製成的網絲肉捲;隱身在美乃滋裡的涼麵水母;團隊依據小吃的特性量身設計不同的怪獸。李頡晉描述他們以美式風格呈現的漫畫故事,讓讀者在看完漫畫的同時也會對嘉義的知名小吃有了深刻印象與嚮往。

在執行的過程中,還在高中就讀的他們,對於有事青年安排業師指導的感受深刻。葉亭茹和許緣欣都覺得「與業師討論時壓力很大,感覺自己已經進入職場,跟客戶在交談了。」但也從中,學著更清楚表達具體的構想及背後的意義。
回憶創意發想初期,他們原本會擔心美式漫畫的接受度,但沒想到做問卷調查後發現年輕族群的回饋非常好,也意外發現原來竟有年輕人不知道這些市場美食,因此更加強了他們以漫畫介紹小吃的信心,藉由調查已踏出推廣嘉義美食的第一步,未來團隊希望可以將漫畫放置於遊客中心或合作店家,讓來訪的旅人可以一窺嘉義在地小吃;而成員們將擷取這次行動經驗與作品,繼續創意揮灑在地美食的新樣貌。
無論宗廟的祭典或市場的美食都是地方生活的一部分,年輕一代正以他們的方式關懷地方、帶動地方,團隊行動每一小步,都是帶來地方改變的契機,不僅吸引更多人來到嘉義,保存既有的美好文化,也展現了他們熱愛自己腳下土地的心;若能藉由有事青年的引導,持續保持熱情,假以時日必能蛻變成推動地方創生的關鍵力量。
“業師想和有事青年們說”
島內散步共同創辦人魏兆廷:瞭解自己為何而做,才能在從未接觸過的世界中,走得愉快。
木更Mugeneration 共同創辦人黃思涵:因為有著這些行動,才為地方帶來更好的嚮往。
台灣田野學校工頭葉哲岳:做一件事情,先找到感動自己的理由,才有辦法感動別人。
中華民國青創協會總會副總會長黃彥富:執行地方創生的首要關鍵,就是有一顆熱愛地方的心。
嘉義媽爸寶貝育兒發展協會理事長許秦蓉:為自己家鄉注入更多年青能量!用自己的方式補足缺乏的資源。
我們眼中的有事青年是
給予有事想達成的青年一個實踐的地方—頡晉
幫助在地青年發展增加影響力—亭茹
激發人們對於社會貢獻的熱情並付諸行動—緣欣
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有一顆想改變的熱血吧!—好嘉在中正
專題下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