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有事青年實驗室

社會創新的正確打開方式─拉近與高齡長者、移民工的距離

2022/02/16 ,

評論

有事青年實驗室

有事青年實驗室

有事青年實驗室

「青春的靈魂,實驗的熱忱」,人類有青春這段歲月,就是拿來搞事用。 最有Guts的嘉義市,與最有事的青年一起尬創意!勇於突破的膽量、放手去搏的青春、積極嘗試的熱忱以及幫助社會的信念,是有事青年的態度。一起當一個願意不計較的投入,試著搞些可能翻轉地方的事的「有事青年」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代社會過度強調都市發展,衍生出像獨居長者、外籍移工等相對弱勢族群被大眾忽略,現在,嘉義有事青年們從熟悉的厝邊隔壁著手,以他們為主角展開修補社會關係的行動。

氣候變遷、社會平權、貧富與城鄉的差距為人們帶來許多迫切解決的社會問題,環境生態的破壞、年輕人口外流,使高齡長輩獨守農村、工業區大量聘用移工,這樣的情景在台灣鄉間隨處可見,但嘉義卻更為顯著,面對未來的挑戰,終結問題的希望落在年輕一代的身上。

從第二屆嘉義市「有事青年行動提案競賽」中,這些熱血青年正從不同面向為嘉義帶來了創新處方,其中「好『家』在有你」、「友善嘉透透」、「Sound Core」、「嘉有移冊」分別關懷無家者、身障者、青少年與移民工等不同弱勢族群;「六人行」、「ICUH 共享照護」、「綠照顧」、「 R-DAP 愛代普」不約而同關心高齡長輩的生活;「杯特」則希望解決一次性塑膠杯具的問題,展開減塑行動。

擴大高齡照顧範圍,為鄉村長者研發適合課程

由中正大學社福系所組成的「綠照顧」團隊,他們的提案是藉由桌遊及模組課程導入,研發懷舊治療與生命敘事輔療的創新課程,「在學校時,就觀察到目前長照或長青課程不一定貼合長輩的需求,尤其是缺乏對於鄉村長輩生活經驗的探究;而長照又著重後端身體上的照顧,前端健康促進或是心理健康的服務其實相對缺乏,因此我們有了走入社區翻轉社區樣貌的想法。」團隊代表顏鈺杰回想當初動機。

而一場龍眼樹下的活動給了他靈感,「當時是一場說書的活動,想說不一定要在教室裡呀,就帶著長者到戶外的龍眼樹下,情境改變了,與長者的互動也不同。」顏鈺杰看見長者主動回饋的反應後,心想「為何不將說故事的權力翻轉,由長輩們來說故事。」雖然看見可能性,但要達成也非一蹴可幾,他們第一步必須要引導長輩的情緒,接著讓長輩學習辨識不同街景的圖像,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地點,最後才開始以遊戲化的方式帶著長者走訪社區,一起搭著高爾夫球車,到每個點分享他們的故事,在漸進的過程中,研發出這套適合鄉村型的課程。

132005064_3520317428075819_6459538722362
Photo Credit: 綠照顧

以所學運用於實際操作,概念在實作中逐漸成型

說故事的過程也不如我們想像的簡單,需要專業協同,顏鈺杰說:「長者講故事時,常常會講他們在過往農村生活中很辛苦的地方,例如小時候帶著弟弟妹妹躲空襲的故事,或者是眼睜睜看見鄰居連人和房子都被大洪水沖走……講到這些相對比較難過的生命經驗時,我們要協助他們汲取正向的片段,讓他們做整理或整合。」

但也有療癒的時刻,像是進行染布工作坊的經驗,由於當地菜園里有種植薑黃,是可以運用的在地素材,於是他們設計了以薑黃染布的課程,並讓長者全程參與,從到田中採集薑黃,處理成染料,接著綑綁、浸染定色等,「綑綁可以訓練手部的小肌肉,而利用嗅聞薑黃的味道,可以做認知促進的訓練,長者也非常高興,有個九十多歲的阿公興奮的說要回家幫大家染布,然後真的抱了一綑布來染。」顏鈺杰描述著,當時他們還打趣地說「我們只是給社區三分顏色瞧瞧,沒想到他們自己開起了染坊」。

LINE_ALBUM_1101126_211203_18
Photo Credit: 綠照顧

這就是一個翻轉的開始,利用社區特色,在地活化,讓長者在社區中有意義的快樂變老。「綠照顧」更希望與在地青年一起研發課程,畢竟提案中隱藏翻轉城鄉差距的概念,希望平衡人口流動失控的趨勢,「讓青年可以在地做他們所認同與可以做的事情,是我們另外一個附加的目標。」顏鈺杰說。

從自身推己及人,展開關懷移民工的行動

若說「綠照顧」是從專業出發,而「嘉有移冊」則是從切身出發,團員大部分是新二代,在平日就關心移民工議題,這次希望能發行一份報導移工的刊物,並藉此行銷「聽你說」平台,這四位來自中正大學不同系所的青春可愛女生抱著「想對社會貢獻些許能力」初衷就毅然展開行動。

「嘉有移冊」團隊代表鄧麗芳說,「我因為選修蔡崇隆老師紀錄片歷史與美學的課程認識老師與聽你說平台,提案時透過老師找到其他成員,當初想要透過有事青年行動,讓更多移民工知道這個移民工法律暨公衛諮詢平台,讓他們有困難時可以找到專業的幫助。」這是團隊們願意付出課餘時間去投入的第一個心願。

但移民工的範圍極廣,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文字、文化與需求,一份刊物很難概括,她們透過田野調查,決定由外籍配偶著手,探訪跨國婚姻生活的心路歷程,刊物也決定是以摺頁方式呈現。「在台灣最多的族群是越南和印尼,後來因為人脈與資源的考量,我們選擇了越南。」但即使選擇越南後,還是要再選擇是移工、移民或外籍配偶等,因為每個群體的生活處境都不同。

聽你說DM2_頁面_1
Photo Credit: 嘉有移冊

「我們先去跟她們聊天,交朋友,大致了解她們後,再回來思考要如何設計採訪內容,接著才去進行;我們計畫介紹三位外籍配偶來台後的生活、工作與心情等等,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放入聽你說平台的服務介紹,讓更多移民工知道有這個服務平台,並多多來利用。」

透過「做中學」校準新方向,收穫了珍貴的體驗

要如何讓目標對象願意索取刊物並看完是成功關鍵,但提案的成功完成並不是她們最大的收穫,藉由這次機會深入移民生活場域的體驗,才是給予年輕生命的最佳禮物。

受訪者中有一位開設東南亞食品超市的外籍配偶阿賢,她對團隊的影響極大。鄧麗芳不諱言自己以往受到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對於職業有階級意識,但遇到阿賢後,她發現這樣是不正確的,「阿賢說只要是一個正當的人,做正當的事情,任何工作都是好的,我聽完後,內心是很震撼的,職業真的不應該分貴賤,我覺得任何人都應該要被尊重與了解,不論是在移民工,甚至在同儕之間,都不該有不平等的想法。」這次的經驗讓她學習拿掉階級的眼鏡,去重新看待周遭的人事物。

受訪者在困境中依然奮鬥的毅力撼動了鄧麗芳,也讓她省思「自己在過程中是否真的帶給了她們什麼?」從她們過去的故事中,她認知到自以為是的好心,有時不一定能真的幫助到人,「我學著如何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需求。」短短的時間內,她從感悟到改變行為,一夕間成熟許多。

汲取過往經驗,建立在地永續網絡

除了服務弱勢族群與高齡長輩外,唯一的環保團隊「杯特」本業是使用環保杯翻轉既有手搖飲料的營運模式。在這次計畫,團隊中有一半是嘉義人的「杯特」,除了推廣環保杯更希望將環保概念向下扎根,他們運用過去在校園深耕推動的經驗,鎖定減塑減廢、環保推廣、海洋永續三個面向,帶領參與團隊思考不同面向議題,並使用魚骨圖方式進行解決方案的發想,同時藉此機會串連嘉義永續網絡,將環境意識深入青年心中,鼓勵落實永續行動。

LINE_ALBUM_校園永續行動工作坊_220209_1
Photo Credit: 杯特

無論是高齡、移民工、還是環保問題,都是社會上正在發生,且持續發生的議題,雖然議題發生的脈絡很長且複雜,但這九組年輕團隊在「有事青年」活動中藉由主動關心、接觸並聆聽,這就為社會創新的基本關鍵,無論未來他們是否投入社會創新的領域,但已經學會行動正確打開的方式,都將促使嘉義市成為更友善的城市而持續努力著。

"業師們想和有事青年說"

Plan b 資深合夥人張良伊:每一個你們都可以找到不後悔的理由,看見社會當下的需要,相信自己並帶動持續的改變,期待未來再見:)

Impact HUB Taipei 共同創辦人陳昱築:社會創新成果需要時間累積,第一步要先釐清現狀問題,進行多方嘗試;若失敗就想新的解決方案,不要怕失敗,繼續往前走。

Skill for U 執行長黃偉翔:做好事不能只有作夢,還是要真的能幫助到社會,要解決社會問題,不要成為社會問題。

5% Design Action 社會設計平台執行長楊振甫:小行動大不同,很多真實的改變都是些許的努力堆疊起來的,青年朋友不要小看自己的投入,因為都有可能成就未來友善的世代。

(依業師筆畫順序姓名排列)

我們眼中的有事青年是

做著自己擅長的事情,同時具社會使命的事情,也是自己享受的事情─綠照顧

想打破規則去達成自己目標與理想的人─嘉有移冊

專題下則文章:

廟宇文化與小吃怪獸,他們用祭典與漫畫活絡地方


有事青年實驗室:

嘉義市去年辦理有事青年節、勇契學等青年計畫,鼓勵越來越多的在地青年勇於付出行動,透過創新的思維和熱情的投入,讓每一件青春小事,成為翻轉社會的「大事」!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