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菲律賓華人往事

菲律賓也曾「送中」(一):蔣介石過世前,那些被遣送至中華民國的菲華政治受難者們

TNL+ 2023/04/07 ,

評論

TNL特稿

Photo Credit:國家檔案管理局
TNL特稿

TNL特稿

關鍵評論網編輯邀請專家撰寫特稿,歡迎讀者參與討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白色恐怖研究中,有一個相當特殊而少人研究的面向,那就是「跨國合作」的政治案件。它的操作重點,就是兩個字:「送中」。 菲律賓政府在1975年與中共建交,同年放寬國籍法限制允許華人入籍前,確實多數菲華仍是「中國」的海外僑民。因此在50年代至70年代,部分被捲入國民政府政治漩渦的菲華,就被「送中」到了台灣。

文:李禎祥(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

台灣白色恐怖研究中,有一個相當特殊而少人研究的面向,那就是「跨國合作」的政治案件。它的操作重點,就是兩個字:「送中」。送中並不始於2019年香港當局公布並引發強烈政治動盪的「送中條例」;早在1950年代初期,國民黨政府就與外國政府黑箱作業,跨海押解蔣政權的異議分子送回中華民國(台灣)並予軍事審判,人數最少30。例如從日本押解陳智雄、柳文卿;從韓國押解宋和亭、張文信等。從鄰國菲律賓押解更多。但從菲國押來的,不是抓錯人,就是抓小咖,真正大咖匪諜沒一個。

戰後菲律賓的三重矛盾情勢

為什麼從菲律賓押回來的人特別多?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反共,二是排華。1946年菲律賓獨立後,歷屆總統如羅哈斯、季里諾、麥格塞塞、賈西亞等,都是堅定反共人士。他們和地緣、政治關係密切的台灣(中華民國)當局,都納入以美國為首的反共陣營,共築第一島鏈的區域安全。台、菲的邦交長期鞏固(1946-1975),直到蔣介石逝後兩個月,才因馬可仕總統與北京建交而中斷。

但另一方面,菲律賓國內卻受第三國際、中共、印共三股共黨勢力影響,光是國內就有「菲共」和「菲華共」兩支共黨組織,分別吸收菲律賓人和菲律賓華人。這些紅色勢力,部分成立反抗軍,走體制外武裝游擊路線;部分進入體制,在政商、新聞、教育界發展。這是菲律賓矛盾情勢之一:親共與反共的鬥爭。

第二層矛盾情勢,是華人與菲人的種族矛盾。菲律賓在美領時期,即實施「菲化」政策,獨立後更趨積極,從而削弱華人勢力,使其在政治上淪為二等公民,並常藉「反共」之名打擊華人勢力,造成僑界的白色恐怖。被打擊的華人,部分即以「送中」途徑運往台灣當局回收處置。

最有名的是1952年的「禁僑案」(禁是拘禁,關在水牢,使其受盡折磨):季里諾總統任內,由國防部長麥格塞塞以「搜捕華僑共嫌」為名,大肆逮捕306人,釀成菲國僑界的白色恐怖。被捕者多是僑界頭人、商人甚至堅定的反共者,可見當局別有算計,要拿華人開刀。在台灣當局和菲國僑界力救下,這些華人才陸續釋放,9年後(1961)全案才告結束,但沒有一人被判有罪,濫捕可想而知。

第三層矛盾情勢,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的短兵相接。菲國華人絕大部分是福建移民,原本各安其業,戰後因外有菲人頻頻排華,內有國共滲透分化,許多華人被迫依違兩邊,或各自押寶。其中新聞界是重要戰場,國共壁壘分明,論戰激烈。

A303000000B=0041=62_6=7=virtual001=virtu
Photo Credit:國家檔案管理局
禁僑案的剪報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菲律賓華人往事:

當許多人在探討東南亞華人的歷史、當代課題時,多會關注馬來西亞、新加坡,甚至印尼華人的認同課題,但其實華人人口約110萬的菲華,也曾對台灣社會有莫大影響力。 隨著70年代菲律賓政府對境內華人實施「菲華」政策,往後許多新生代華裔已多不諳中文,在「華語世界」的聲量也不如星馬的華人。 為讓各位讀者過去菲律賓華人社會的歷史與當代的挑戰,而設此「菲律賓華人往事」專欄。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