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菲律賓華人往事

菲律賓華校「菲化」50年,當地華文教育這半世紀是如何發展的?

TNL+ 2023/04/16 ,

評論

饒淑惠

圖為於菲律賓碧瑤市的華校碧瑤愛國中學。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饒淑惠

饒淑惠

饒淑惠(朝陽科大華語中心專案講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973年4月16日,菲律賓馬可仕政府推出華校菲化法案,菲律賓華校一夕之間風雲變色,從延伸母國中華文化的「華僑學校」,被迫轉為傳承菲國少數民族教育的「華文學校」,其教學型態也從「華僑教育」轉為「華文教育」。半世紀過去,而十年前菲總統阿基諾三世推動了「K-12基礎教育改革」,那如今菲律賓華校又是怎樣的光景呢?

台灣地處亞洲,無論是東北亞或東南亞國家,都是我們該用心去了解和經營的邦國。

政府在90年代初開始啟動「南向政策」,推動台商海外投資往東南亞移轉,意圖以經濟力量擴張政治勢力,同時降低對中國投資的強度,直到蔡英文總統上任後,也提出了「新南向」政策,這個「新」定位在「以人為本」,重點工作是積極擴大與東南亞各國經貿及教育文化等交流,深化雙邊人才流動,達成永續的「新夥伴關係」。既是夥伴關係更需要相互瞭解,因此對於東南亞各國在經貿、社會和教育等重大新政策,我們就不可一無所知,甚至毫不關心,否則這個「新夥伴關係」恐怕也是一廂情願,或流於口號與形式了!

最鄰近的菲律賓華人說「咱人話」寫「正體字」

在東南亞各國中,菲律賓是距離台灣最近的鄰國,過去在海外僑務上,菲律賓華人與台灣往來非常密切,主要原因是菲律賓華人大多來自福建,主要溝通語言為福建話,與台灣主要母語台語同屬閩南語系,正所謂「人親、土親、一家親」。

2010年筆者第一次造訪馬尼拉華校時,驚覺幼兒園老師在課堂中竟以「閩南話」教「普通話」。走出校園,在菲律賓華人區更不用說英語或菲語,你講「台語」攏欸通,這對來自台灣的我,真是又親切又驚喜!

除此之外,根據菲律賓華文學校聯合會(簡稱菲華校聯)資料統計,數十年來菲律賓近百餘所華校,大約七萬多名華校學生,持續使用台灣官方及非官方所提供的華文教材、師資及各項教育相關資源與協助,因此菲律賓華人社會便成為東南亞國家中,少數保留使用正體中文(繁體字)的區域,這也造就了菲律賓華校在海外華文教育中具有其重要及特殊的地位。

shutterstock_1344959204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圖為馬尼拉唐人街

菲律賓華教從篳路藍縷之路走向新生的路徑

回顧菲律賓華文教育發展歷程至今已逾百年,期間歷經了萌芽、開創、停滯和復興等時期,每個時期都歷盡艱辛。開創時期的菲律賓華僑學校除了依照中國國內中小學校的課程標準,教授華文課程外,並增辦英文課程,使華人子弟能以應付與當地社會交際與就業工作上的需要,形成東南亞華校中獨特的「中英雙語學制」。

1940年間華人興辦學校的風氣可謂日漸興盛,大岷、呂宋、未獅耶及岷蘭佬各區相繼成立華僑學校,有商界董事會組織建校的,也有天主教或基督教教會支持辦校,另有少數個人獨立創辦的學校。這些學校設立的目的在培養華僑第二代。但好景不常,二次大戰爆發,華校被迫關閉,甚至燒毀殆盡。及至大戰後,又因東南亞各國掀起民族主義浪潮,菲律賓也打著「菲人第一」的旗幟,在政治、經濟、文化及教育等方面,風聲鶴唳地落實國家化行動 。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專題下則文章:

菲律賓也曾「送中」(二):國民黨不滿菲報章言論,竟把社長和總編抓來台北



菲律賓華人往事:

當許多人在探討東南亞華人的歷史、當代課題時,多會關注馬來西亞、新加坡,甚至印尼華人的認同課題,但其實華人人口約110萬的菲華,也曾對台灣社會有莫大影響力。 隨著70年代菲律賓政府對境內華人實施「菲華」政策,往後許多新生代華裔已多不諳中文,在「華語世界」的聲量也不如星馬的華人。 為讓各位讀者過去菲律賓華人社會的歷史與當代的挑戰,而設此「菲律賓華人往事」專欄。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