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菲律賓華人往事

「能夠到金門去,我至少到福建了」 菲律賓華僑黃瑜玲「回國」勞軍與留學的那些年

TNL+ 2023/04/18 ,

評論

徐家偉

黃瑜玲(右一)參加金門戰鬥營與戰友留影。Photo Credit:黃瑜玲老師提供
徐家偉

徐家偉

曾任菲律賓華校中文教師,現自由接案教學,並與朋友共同經營歷史類podcasts《東諧西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來自菲律賓的黃瑜玲,是一位熱愛中華民國的華僑,年輕時曾參加在澎湖、金門舉行的戰鬥營。台大圖書館系畢業後,黃瑜玲回到家鄉擔任華文學校教師,就讓她娓娓道來那些年,菲律賓華人社會與台灣的故事。

提起在台灣大學校園裡面求學的僑生,如今多數台灣人或許會聯想到的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 人們大概很難想像,其實曾經還有不少印尼、韓國、日本、越南、菲律賓的僑生來到台灣求學,尤其早年的菲律賓僑生更是「聲勢浩大」。

至於為什麼各國僑生會選擇到台灣?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因素,首先是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國民黨喪失大陸的統治權,也幾乎等同於失去正統中國的地位,而能還能掌握的,就是以文化正統、通過招收海外僑生入學,強化正統中國的地位;其次是,由於二戰以後東南亞各國大多尚未形成現代的主權國家,不同國家對華人的 同化、歸化政策不一,對僑民也不見得友善,當時在東南亞的華人依然以中國的僑民身份自居。因此對早年的僑生而言,在僑居地沒有認同感,再加上政策上的歧視也很難有進修的機會,以及在反共的時代背景下無法到中國大陸留學,因此到台灣「回國求學」就成了自然不過的事情。

至於如今來台灣求學的僑生,由於東南亞各國早已獨立,因此已是當地的公民了,不一定是還認同中華民國為「祖國」的「華僑」。

此外,目前學術界的共識是,國民黨的僑生政策,是冷戰的產物。當時的美國副總統尼克森到亞洲訪問,發覺許多東南亞學生有可能被共產勢力吸收,因此建議國民黨政府鼓勵僑生赴台留學。在美援的支持下,1951年國民黨政府推出「華僑學生申請保送來台開學辦法」,58年改為「僑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實施至今。

近半世紀過去了,隨著東南亞各國陸續推出同化政策,「華僑」的定義,也改變了許多。大概僅剩馬來西亞的華人社群還能保持完整的華文教育,其他東南亞國家如菲律賓,當地華族就處在青黃不接的狀態,新世代的華人母語多數是英語、他加祿語,對自身的文化認同,可能也與他們的祖父母輩差距甚遠。

本文是筆者訪問任教於菲律賓馬尼拉尚一中學的黃瑜玲老師(以下皆以本名稱之),透過她的人生故事,讀者們可以了解到早年菲律賓華僑與中華民國的關係。

赴台留學的契機

黃瑜玲1940年出生於菲律賓北呂宋伊莎貝拉省,祖籍福建,83歲的她在接受採訪時聲若洪鐘,仍然十分精神。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專題下則文章:

菲律賓華校「菲化」50年,當地華文教育這半世紀是如何發展的?



菲律賓華人往事:

當許多人在探討東南亞華人的歷史、當代課題時,多會關注馬來西亞、新加坡,甚至印尼華人的認同課題,但其實華人人口約110萬的菲華,也曾對台灣社會有莫大影響力。 隨著70年代菲律賓政府對境內華人實施「菲華」政策,往後許多新生代華裔已多不諳中文,在「華語世界」的聲量也不如星馬的華人。 為讓各位讀者過去菲律賓華人社會的歷史與當代的挑戰,而設此「菲律賓華人往事」專欄。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