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清邁市民出任務】克倫族長老的一句話,推動他要為清邁「種下」更涼爽的未來

2020/09/30 ,

評論

女子@清邁

Photo Credit: 女子@清邁
女子@清邁

女子@清邁

自由撰稿編輯。目前在「女子@清邁—ในเชียงใหม่」臉書專頁擔任說故事一角。 在認識泰國的十幾年後,暫時窩在泰北清邁,以台灣人的角度在分享在清邁 > 泰國的見聞與生活碎念。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清邁多種一些樹木,大家覺得會不會讓市區氣溫更涼爽一點?」有人應聲贊成,但問題是該種在哪?誰來照顧?年輕人帶著閃著希望光芒的眼神,順勢侃侃而談他的植樹計畫。

2015年5月中下旬的週末,在清邁文化中心的陶藝工作坊下半場,突然有位高瘦的年輕人,輕鬆隨性地坐進我參與的分組工作桌邊,原本他是和陶藝老師談天,不久便轉向同桌的學員們,然後開口問起:「如果清邁多種一些樹木,大家覺得會不會讓市區氣溫更涼爽一點?」有人應聲贊成,但問題是該種在哪?誰來照顧?年輕人帶著閃著希望光芒的眼神,順勢侃侃而談他的植樹計畫。沒多久,就在臉書上看到他與朋友組成的「มือเย็นเมืองเย็น Meu Yen Mueng Yen」臉書專頁,隔年的TedxChiangMai ,他也在講者之列。

這位年輕人就是Pharadon "Por" Phonamnual,清邁市區相當知名的爵士live house「Northgate」 的負責人之一,是薩克斯風手,也是近年積極推動環保議題的社運人士之一。

十多年前一場跨亞歐自助旅行中,因看見城市居民與周邊景觀、土地的連結,讓他返鄉後更珍惜自己成長的地方,十年來清邁空氣污染每況愈下(尤其是每年2月底至5月下旬的熱季)、氣溫逐年飆升,促使他更積極地去實踐在心中的想法。在一次專訪中Por表示:「城市綠地正在逐年減少中,這不僅指樹木的數量,也包括能讓城市降溫的溼地面積。清邁這幾年的城市開發迫使這些綠地溼地面積驟減、氣溫逐年上升,亦導致市區內可見的樹木日漸虛弱。」

根據「มือเย็นเมืองเย็น Meu Yen Mueng Yen」臉書專頁,清邁市區綠地面積大約佔比為18%,相較倫敦、新加坡等已開發城市超過30%的比例,還需再種植約30萬株樹木,才能達到日本科學技術院公布的適宜居住理想值30%。清邁地方新聞《Chiangmai News》報導,宜居的城市綠地比例應為每人9平方公尺,但清邁目前約平均每人2平方公尺。

Por認為,城市發展不該是減少樹木(綠地),這也顯示出「綠化」相關規劃在政治之下顯得弱勢,整個城市缺乏提供專業知識的單位或組織,才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因此,為了增加更多關於植樹和都市綠化的知識,他在計畫成立第一年走遍清邁,第三年更進一步跨府到各地認識專家、請教相關知識與經驗,同時也再次打開他面對城市綠地問題的廣度。

1-1
Photo Credit: 女子@清邁
清邁 Gym Khana Club 高爾夫球俱樂部裡,樹齡超過 150 年的雨樹(ต้นจามจุรี),是清邁市區百年老樹之一。

「種樹吧!不管你在哪裡」

在「มือเย็นเมืองเย็น Meu Yen Mueng Yen」組織籌備前,他透過朋友引薦,到山上探訪一位克倫族長者,認識了克倫族人對自然互相依存的尊敬。Por在「2016 TedxChiangMai」演講中提及,克倫族有項傳統,父母會用布將剛出生孩子的臍帶包好,然後綁在居住地附近的樹上,因為他們相信萬物有靈,樹與孩子從此緊緊相依,孩子保護這棵樹,整座森林都會看顧這個孩子。對於克倫族人來說,樹,是他們對土地的第一個連結。他問長者,那住在市區的我們該透過什麼與地方相連?長者回答:

「種樹吧!不管你在哪裡。」(อยู่ที่ไหนปลูกที่นั่น)

2
Photo Credit: 女子@清邁
2016 TEDxChaingMai 講座現場

他帶著這個訊息回到市區,開始著手植樹計畫推廣並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組織「มือเย็นเมืองเย็น Meu Yen Mueng Yen」。「มือเย็น」在泰文中意指綠手指,「เมืองเย็น」 是指涼爽的城市,將綠手指聚集起來就可以為所在城市種下更涼爽的未來。

計畫之初,他透過自己專長的音樂演出以及在藝術和建築圈認識的朋友,將植樹想法推廣出去,並從當時在全球掀起熱潮的「冰桶挑戰」(Ice Bucket Challenge)線上串連活動獲得靈感,藉著臉書專頁發起「plan some trees right where you are」的挑戰活動,讓參與的網友拍下種樹的照片並加上 #rightwhereyouare 標籤後上傳。

3
Photo Credit: 女子@清邁
蔥鬱綠蔭不只是營造度假氣氛,也與城市空氣品質的重要存在。圖片攝於Tamarind Village旅館,旅館內也保有一棵據稱兩百年樹齡的羅旺子樹,並以此為旅館命名。

活動開始後,他們同時舉辦植樹活動並提供樹苗或種籽給有心種樹的民眾,數月之後,光是清邁市區就種下五千棵本地品種的樹,包括圍繞古城的八百棵。當時,該活動超過兩萬多次分享,也吸引了各方媒體採訪報導,在「2016 TedxChiangMai」演講前數週,緬甸與寮國也有環保團體起身串連響應。

整個植樹計畫至今已即將邁進第五年,各種大小形式的植樹活動仍持續在進行中,當初在「North Gate」店門前種下的土茯苓也已經長得比他還高。無論是該計畫專頁主辦或是清邁其他單位發起的活動,都可以在計畫專頁中看到相關分享。

4
Photo Credit: 女子@清邁
「North Gate」樂團宣傳爵士音樂節的公車快閃活動,圖左為 Pharadon "Por" Phonamnual。

親手種下與土地的連結

「想改變的夢想人人都有,若真心想改變就要動手做,同時耐心給予時間和有效管理。」

計畫推動至今,Por和夥伴們也遇上各種問題與困難,但克倫族長老的那句話,Por認為是他們能堅持走到今天的信念。「如果在我們所在的地方種下樹木,就表示我們有足夠的把握可以就近照顧,那麼照顧的過程與土地的連結就建立了。」Por在《a day Magazine》專訪中進一步說明:「很多人也許認為『家』就是自家圍牆裡的範圍,但對於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來說,家並非圍牆裡的才稱為『家』,而是整座山。若我們一直將『家』定義在圍牆內,當有問題發生,我們將無法看見對全體人類的最大益處,且讓我們思考環境問題時被設限。」

希望政府正視城市綠化問題,且同時推動植樹或綠化計畫的團體,除了「มือเย็นเมืองเย็น Meu Yen Mueng Yen」之外,還有許多社區文化發展協會以及關心環境議題的民團體,包括戮力推動清邁城市農場的「JaiBaan Studio」、參與綠化及規劃低碳市區遊程的「เขียว สวย หอม GREENERY BEAUTY SCENT」等都曾和清邁市、省府相關單位開會討論,提出極需規劃城市綠化的原因與數據。但清邁今年霧霾季期間的空氣品質不僅未見改善,加上疫情肆虐更是雙重打擊

5
Photo Credit: 女子@清邁
往返清邁、南奔的國道106,雖譽為清邁美麗公路之一,但每年針對部分沒有得到妥善照顧的樹木,可能因風雨折斷而造成周邊居民損失,都是雨季颶風來襲時的爭議議題。
6
Photo Credit: 女子@清邁
2019年參加山區料理工作坊的附加活動之一,山區植樹。

大家都想要改變,但改變無法一蹴可幾,動手做是優先,也需要耐心給予時間和有效的組織與管理去解決問題。即便種樹速度不及環境被破壞的速度,但至少一直都有民眾持續向他們索取樹苗或種籽,Por認為,若我們現在對「改變」懷抱著希望或期望,那就動手去做,收到樹苗的人,最終也會和我們一樣從樹木(種樹過程中)獲得力量。在這之前就已有不少人發起綠化或植樹相關計畫,而他相信這樣的信念將會一直傳遞下去。

7
Photo Credit: 女子@清邁
清邁大學藍納傳統屋舍博物館(Lanna Traditional House Museum)園區大樹。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杜晉軒

專題下則文章:

【清邁市民出任務】因疫情而重生的公共閒置用地,透過社區營造蛻變為清邁的「城市農場」



清邁市民出任務:讓一座城市更「宜居互助」的四個案例:

一座城市能如何透過市民的主動參與,解決環境或疫情下的社會問題?藉四個案例,了解清邁市民如何透過行動改變現況: 為協助因新冠肺炎而失業的人們,公民團體在清邁市區將一塊廢棄用地改為農場,讓大眾參與耕作,並取其日常食材所需度過低潮;他因克倫族長老的一句話,在清邁推動「植樹活動」已邁入第五年;為釐清霧霾起因,公民團體透過在地食材推廣,讓參與者正確認識山居生活,並將資源送往受霧霾影響的民眾手中;透過社區力量,從推廣過濾油汙的水箱到與清邁省府繼續溝通,一步步解決湄卡河的環境問題。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