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清邁市民出任務】他們透過在地料理和捐贈行動,幫助受霧霾影響的清邁居民

2020/10/01 ,

評論

女子@清邁

Photo Credit: 女子@清邁
女子@清邁

女子@清邁

自由撰稿編輯。目前在「女子@清邁—ในเชียงใหม่」臉書專頁擔任說故事一角。 在認識泰國的十幾年後,暫時窩在泰北清邁,以台灣人的角度在分享在清邁 > 泰國的見聞與生活碎念。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時間回推到六、七年前剛住到清邁時,在涼季末正要迎向霧霾季前,泰文班上已居住一年以上的英國人問我霧霾季打算去哪,我說,在清邁吧,對方給了一個「你試試就知道」的表情。

清邁季節性空汙問題已持續將近十年,約莫自2018年2月底至3月中下旬的熱季,空汙數值還經常飆居全球之冠,且每況愈下。政府每年都喊著提早或延長禁燒令,但未見成效。民間有許多團體在此時聚集起來,有組義工滅火隊、有提供空拍機協助確認火苗走向,也有募集物資並將物資送往實際需要的山區村落或滅火小組手上,更有為了協助市區民眾釐清高山民族的「輪耕」並非霧霾禍首而投入活動規劃等,從下而上自己先動起來。

盤根錯節的霧霾起因

時間回推到六、七年前剛住到清邁時,在涼季末正要迎向霧霾季前,泰文班上已居住一年以上的英國人問我霧霾季打算去哪,我說「待在清邁吧」,對方竟給了一個「你試試就知道」的表情。後來,確實也遇上了不用上濾鏡就視線迷濛的時節,為期約三週至一個月,不過當時空氣品質最糟時期不超過兩週,路上沒什麼人在意,更不用說戴口罩。

2
Photo Credit: 女子@清邁
由左至右:2016年潑水節攝於清萊聖獅公園;2017年3月17日 7:08 攝於清邁,空汙盤據半空中;2020年3月11日 6:24 攝於清邁早晨,月亮仍在霧霾也在。

但過了兩年,有時甚至從1月底就開始,只要開車在山區,就可以明顯看到濃煙從山林竄出,有些甚至明顯看到火線。到了2018、2019年,清邁AQI指數不僅徘徊紅色區間,也數度登上全球最高排行榜,且時程甚至拉長到兩個多月近三個月,直到4月中旬的潑水節期間仍未見消散,而今年遇上肺炎疫情的封城令,街道上極少車輛,搭配背景是黃綠色的污濁空氣,不需特效,整座清邁城就已像是末日之城的場景。

1
Photo Credit: 女子@清邁
攝於2020年霧霾季,由左至右、由上至下:3月12日 19:55、3月14日 13:00 素帖山完全消失在霧霾中、3月24日 19:53、3月25日 19:57。

究竟霧霾是怎麼來的?如果去搜一下地方新聞或網路評論,常見且不深究的答案,多半為了從山區野味或山柚科野甜菜(ผักหวานป่า)、硬皮地星(เห็ดถอบ、เห็ดเผาะ,一種季節限定的菇類)等雨季作物獲利,以及高山民族的傳統「刀耕火種」所致。但倘若一昧將肇因全推給高山民族,批評「你們燒林還不是為了雨季時方便撿硬皮地星,燒了更好撿!」其實這對阿卡族人來說相對莫名,因為在他們的日常飲食中,原本沒有硬皮地星這一味。

3
Photo Credit: 女子@清邁
野甜菜
4_(1)
Photo Credit: 女子@清邁
被冠上最多空污罪名的硬皮地星。

而政府在這部份也沒有多做疏通管理,僅如常頒佈禁燒令,把起因默默地交給輿論臆測。實際上,其他原因還包括:平地農民為便宜行事「一把燒」的整地方式、趁霧霾把廢棄物燒一燒的民眾、跨國的契約農業活動(詳見:泰北空污問題,彰顯的是「政府假執法之名,行削弱之實」的現象)、日益增加的建案與車輛廢氣等,以及為了雨季能獲利而上山燒林求野味的不肖商人。

那不只是他們山上的事-Our Mountain Our Breath(ป่าเขา ลมหายใจเรา)

2019年底,我參加了幾場由阿卡族女孩Nam和幾位來自各地的主廚共同規劃的泰北山區活動。原本以為只是認識料理小旅行,但他們的初衷,其實是為釐清輪耕與霧霾之間的關係,而起身促成了「Our Mountain Our Breath」(ป่าเขา ลมหายใจเรา)計畫。

計畫推手們分別是來自清邁、烏東塔尼、曼谷等地的餐廳主廚。主要擔當行政聯繫的阿卡族小姐Nam提及,當初只是邀主廚們來了解山區出自「輪作」的地方食材,沒想到這些主廚們一個帶一個,不僅多次自願排出時間到各個聚落,實地了解耕作方式與傳統料理,其中一位Num主廚(เชฟหนุ่ม-วีระวัฒน์ ตริยเสนวรรธน์)甚至在霧霾最嚴重之際想幫忙一起打火,被村民勸退後只好用專長「做菜」提供村民更多氣力,然後再從市區多帶一些工具或防護用具上山。

6
Photo Credit: 女子@清邁
正在廚房準備料理的Num 主廚(เชฟหนุ่ม-วีระวัฒน์ ตริยเสนวรรธน์)
8
Photo Credit: 女子@清邁
認識山區食材工作坊中出自主廚們利用當地食材烹調的料理。
7
Photo Credit: 女子@清邁
認識山區食材工作坊中出自主廚們利用當地食材烹調的料理。

Num主廚說:「廚師們從自然獲得許多,也該有所回饋。」於是乎,他們自組「Those fuck’in Chef」(ฅนครัวพวกนั้น)團隊,不但共同策劃、透過所長將山區部族的飲食文化與食材,透過系列活動或在自家餐廳介紹給大家,自己還不支薪將活動所得捐給山區部族準備打火器材,只希望透過他們的創意料理說明,讓都市人更了解山區部族以及輪耕,透過認識自己所在土地上的作物與舌尖滋味,喚起自然環境問題並非只是「他們山上的事」的覺察。一如團隊中的Van主廚(เชฟแวน เฉลิมพล โรหิตรัตนะ)提及:「一點一點開始,讓世界更宜居。」

雖然目前「Our Mountain Our Breath」(ป่าเขา ลมหายใจเรา )計畫暫無更新日程,但在活動期間已透過參與各種出版物、媒體採訪、清邁設計週工作坊等,一直不斷傳達珍惜山林與高山民族傳統農耕文化的訊息,霧霾季期間也與同是餐飲業組成的團隊「南線出發」(สายใต้ ออกรถ)合作募集物資,此外,主廚和工作人員們亦分別參加地方植樹、清邁農場計畫(สวนผักคนเมืองเชียงใหม่ - Chiangmai Urban Farm)等,有任何與高山民族輪耕或料理文化相關的直播,也會透過臉書專頁分享。

5
Photo Credit: 女子@清邁
「Our Mountain Our Breath」(ป่าเขา ลมหายใจเรา )認識山區食材工作坊。左二為Van主廚(เชฟแวน เฉลิมพล โรหิตรัตนะ)、右一為Nam小姐。
9
Photo Credit: 女子@清邁
「Our Mountain Our Breath」(ป่าเขา ลมหายใจเรา )臉書專頁截圖。

抱怨無用,能做點什麼就動手吧-สายใต้ ออกรถ

今(2020)年霧霾季因為數值再度奪冠,許多志工團隊、媒體不停分享火場訊息,帶起更多藝人明星、公司團體用直接捐贈物資、線上影展收入捐贈等方式幫助各區需要幫助的民眾。其中「南線出發」( สายใต้ ออกรถ)是相當活躍積極的一組,組成人員都是地方從事餐飲業的老闆與廚師們,主要發起人是 Wine Citizen Chiang Mai的老闆Namtan(น้ำตาล-ภัทรานิษฐ์ โพธิยารมย์)和KANG VELA(แกงเวฬา)餐館的老闆Nif(เชฟนีฟ-ฮะนีฟ พิทยาสาร)等。

Namtan本身有公衛工作背景,2019年霧霾季中某日接送小孩時突然警覺:「在這麼糟糕的空氣之下,如果學校沒有空氣清淨機,孩子們要怎麼生活?」因而在社群媒體上,發起為居住區域周邊兒童活動場域裝上空氣清淨機的認捐計畫,最終成功送達20個場所。

今年,她和同業朋友針對空汙議題頻繁地討論著,但最終發現不能只是抱怨,遂與志同道合的朋友聯手組成志工團體。由於彼此所在位置都在清邁市區以南(Mea Hea แม่เหียะ 、杭東 หางดง、訕巴東 สันป่าตอง 一帶),就用從市區往返各區的南線黃色雙條車 สายใต้,加上意指人們準備好了要動身的 ออกรถ,為計畫命名為「สายใต้ ออกรถ」。

11
Photo Credit: 女子@清邁
「สายใต้ ออกรถ」計畫的臉書

「最初因為參與計畫的都是深受疫情影響的餐飲業,就先輪流以餐廳一日捐的方式,捐出當日所得投入公基金,後來透過各自餐廳公告以及訊息分享傳遞,很快就收到各方建議抑或金錢、物資上的捐贈。」參與的網絡延展開來,讓原本計畫緣起要為孩童們募集空氣清淨機和口罩等,都獲得更有效率的解決方式,有了餘裕,他們很快的又開啟新計畫。

他們知道在山區火場有許多社區亟需工具或飲食、衣物等物資,開始向外募集的第一天,一拿到就集合送出去,但湧進的協助、求助很多,第二天就發現需要理出SOP,必須要確認各村落需要哪些物品後,由團隊夥伴親自開車送過去,才能真的實際幫助他們。抵達同時,團隊也會再詢問當地的公部門人員或村民,實際看看是否還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有時到了當地,才知道整村只有三支耙子,其中一支還是修復過的。而有些村落甚至只有兩支鋤頭。

Nif在一段記錄影片中指出,上層長官都說他們已經佈屬完成,但明明志工團隊手上接到的電話需求未曾停過,「有次,我們盡力找到僅堪用的吹葉機並送抵村落時,他們竟一臉沒有見過這種配備的表情。」但其實那是集中火線的必備工具啊。也有村落即便收到的工具不多,還是和鄰村分著用,因為之前只能用樹枝打熄火苗,光是收到新的整地耙已覺得如獲至寶。團隊另一位夥伴則在影片中表示,將物資交由公務體系可能需要層層上報的程序,但由他們直送到所需地點,相對單純。

Nif在另一篇專訪中曾提到:「有時候我們覺得,政府單位對於地方某些需要協助的地方過於被動,但又忍不住問自己,這是(我們)該有的生活品質嗎?看看四周,還有很多人是需要幫助的,若看到什麼需求又幫的上忙,且在自己能力範圍內,那就動手去完成它。」同樣為發起人的Namtan在記錄片尾這麼說:「我們可以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嗎?可以呼吸更好的空氣嗎?我們能擁有更安全的生活嗎?如果可以,就動手做點什麼吧!」她希望,這個計畫可以成為一個示範、一個讓全清邁各區站出來改變清邁成為更宜居城市的起點。

其實在霧霾季同時,肺炎疫情擴散正熾,該團隊不僅準備餐食送給前線滅火的人們,也送往醫療院所補充醫護人員的營養。霧霾季後,他們將收到餘下的物資或金錢,再投放到準備救濟餐給受到疫情影響的人們。在填飽口腹之後,泰國疫情趨緩,但經濟與社會氣氛仍處低迷,該團隊再跟攝影工作室合作,以「生活圖書館」(Lifebrary)為題,拍攝七部系列影片,藉由不同職人在面對今年肺炎疫情衝擊下,要怎麼找新的出路、新的方向或新規劃,提供給所有仍有能力自助但站在茫然不知往何處的朋友,一些鼓勵一些想法。

10
截圖自Lifebrary拍攝的《หนังสือเล่มที่หนึ่ง สเตอริไลซ์ความคิดแบบอันจะกิน》影片

猶如該團隊臉書專頁封面圖上寫著「第一集:南線的呼吸」(ตอนที่ 1:ลมหายใจสายใต้),也如記錄短片中那句文字「我們不會停下來,直到成功為止」,相信他們應該還會推出階段性計畫,朝著「更宜居城市」的遠程目標繼續行進。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杜晉軒

專題下則文章:

【清邁市民出任務】克倫族長老的一句話,推動他要為清邁「種下」更涼爽的未來



清邁市民出任務:讓一座城市更「宜居互助」的四個案例:

一座城市能如何透過市民的主動參與,解決環境或疫情下的社會問題?藉四個案例,了解清邁市民如何透過行動改變現況: 為協助因新冠肺炎而失業的人們,公民團體在清邁市區將一塊廢棄用地改為農場,讓大眾參與耕作,並取其日常食材所需度過低潮;他因克倫族長老的一句話,在清邁推動「植樹活動」已邁入第五年;為釐清霧霾起因,公民團體透過在地食材推廣,讓參與者正確認識山居生活,並將資源送往受霧霾影響的民眾手中;透過社區力量,從推廣過濾油汙的水箱到與清邁省府繼續溝通,一步步解決湄卡河的環境問題。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