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漫畫話經典】諫山創《進擊的巨人》,將自由、夥伴、信任高高捧起,再重重摔下

2021/02/28 ,

評論

罵克伍陸

Photo Credit: 《進擊的巨人》
罵克伍陸

罵克伍陸

不正經但有讀過一些文學批評的寫作者。喜歡寫動漫、電影評論。偶爾會穿插一些理論剖析內容。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人認為《進擊的巨人》是某種軍國主義的復辟,這種論述顯然不能完全涵蓋《進擊的巨人》討論的議題。事實上不只是自由,所謂的「夥伴」、「決斷」、「信任」、「民族」等,都是諫山先高高捧起,再重重摔下的理念。

(本文含有少部分《進擊的巨人》劇透)

「經典是每一次重讀,也會帶給你如同首次閱讀一樣的發現的書。」

──卡爾維諾,《為什麼要閱讀經典》

2019年7月,NHK節目「系列深度讀書會」中介紹了《進擊的巨人》──這是該節目第一個介紹的「漫畫」。

對於非漫畫讀者的觀眾來說想必覺得莫名其妙,這到底是什麼作品?竟然能跟宮部美幸、橫溝正史、江戶川亂步這些作者相提並論?為何它算是一部本格推理作品?但看在漫畫讀者的眼中,《進擊的巨人》實至名歸,它儼然不只是「漫畫」,更是「文學」。

1
圖片來源:NHK節目「系列深讀讀書會」

身為一個巨人迷,我不知看了幾次《進擊的巨人》。每次木棉花在Youtube上重播,即使沒時間觀賞,我也會把它開著,當成某種背景音樂般一邊播映、一邊工作。這部作品有著異樣的魅力,再不斷重看的過程中,也能產生不同的感覺。這樣的感覺到底從何而來呢?

「我想畫一篇超人力霸王打MMA(綜合格鬥)的故事。」

──諫山創於2012年在部落格上的自述

一般來說,漫畫連載的形式不只受到作者個人意志的影響,更受到編輯、讀者、外界的回饋而改變,在讀者回函、網路意見、編輯建議中各方折衝,尋找調性、受眾、直至穩定發展。

《進擊的巨人》卻與之不同,諫山創在19歲時就構思了它的主要元素:人類對巨人、立體機動裝置、被牆壁分隔的世界。儘管這些元素跟自己的畫功還不夠成熟,但目標卻已在不遠處了,只是當時的諫山創還沒想到,這條路竟然可以走得那麼遠、那麼深。

1
圖片來源:《週刊少年Jump》Magazine官網
諫山創19歲時的《進擊的巨人》,如今已能在網路上免費觀看。(圖片來源:《週刊少年Jump》Magazine官網

接下來的幾年,諫山創重寫故事大綱,奠基了整個作品的進路,在《進擊的巨人》動畫化得到進一步的迴響後,他又修正了一些故事的表現(儘管他沒有明說是哪些部分);用諫山創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把坑填回來」。

如今的巨人,早已超越當初「超人力霸王打MMA」的格局,成為探討民族衝突、換位思考、自由意志的作品。當年看著調查兵團翱翔天際獵殺巨人、感受熱血的我們,哪裡想得到在10年後的現在,這會是一件如此複雜的事情呢?

如今再回頭看《進擊的巨人》,在了解故事設定的情況下,故事前段的那種熱血感就不再那麼濃厚了。同一個畫面、同一句對白,為何會有不同的意義呢?諫山創在官方公式書《INSIDE - 抗》的訪談,給了我們重要的答案:

「我不想做出很明顯的『伏筆』,而是希望當全部讀完後重頭再看第二次時,同個畫面會讓人感覺到別有所圖。」

在看完諫山創的這句話,讓我們繞個圈子,回頭看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要閱讀經典》中強調,經典那種可以一再重讀、卻仍能讓讀者感到不倦怠、甚至難以忘卻的感覺:「經典就是你常常聽人們說『我正在重讀……』的那些書,而絕不是『我正在讀……』的那些書。」

卡爾維諾對於經典的第一個定義,正是其重複可看性。這點與諫山創的創作理念不謀而合,也補足了他儘管畫技不足,作品卻也能引人入勝。

從本格推理到二元對立的顛覆

《進擊的巨人》透過許多伏筆引領讀者進行重讀。這些伏筆可能來自分鏡,可能是畫面的配置,也可能是對白。

充滿巨人的未知世界、不知名的敵人、團隊裡面的內奸等等設定,為本作提供了堅實的本格推理元素。讀者必須隨著調查兵團查到的線索、每位角色對白中的蛛絲馬跡,扮演阿爾敏(或是艾爾文、韓吉)的角色,思考可能的敵人是誰、敵人的目的為何,以及因應的策略。

但如果只是這樣,那也只是讀者為了參與故事中的推理而產生的重讀。真正令讀者深入重讀《進擊的巨人》的理由是,諫山創善於營造二元對立(獵物/獵人、被害者/加害人、夥伴/敵人、奴役/自由、正義/邪惡等等),卻又讓兩造間有立場互換的機會。

舉其中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歸鄉組三人(萊納、貝爾托特、亞妮)在訓練兵時期講過的話,帶有雙重甚至多重意義:這些對話既是回應當下的狀況,更是三人對自己臥底任務的回應。他們時而像個「戰士」認真完成任務、時而展現自己不成熟、心軟、猶豫、自我否定,甚至是精神分裂的一面。

而故事到了最後一季,立場轉變之時,又再次考驗著讀者。當年帶著憤慨的心,亟欲看著艾倫復仇的我們,是否也能理解來自另一方的憤怒呢?當年提倡著公開情報給民眾、打著大義名號的調查兵團,在政變後仍能持續公開透明嗎?一旦開始看《進擊的巨人》,就得面臨這些換位思考的挑戰。

角色對白上也有類似的顛覆,例如,當調查兵團歷經千辛萬苦,犧牲眾人奪回瑪莉亞之牆、前往海邊時,相較於其他人對未知的好奇與喜悅,主角艾倫卻是一臉哀傷地問道:「把在海的另一端的敵人全都殺掉的話,我們就能活得自由了嗎?」

1
圖片來源:: Muse木棉花Youtube頻道,第59話【城牆的另一端】

艾倫的這句對白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反詰語氣,意味著「即便我們殺光了敵人,真正的自由仍是不可得的」因此我們應該了解敵人,並試圖找到共存的可能;但另一種詮釋方式卻完全相反,意味著「如果把全部敵人都殺死,就能活得自由的話,這樣做也是無可奈何的。」

同一句話卻有著不同的意義,一方面不得不讓人佩服諫山創的鬼才,但另一方面卻也令人毛骨悚然;因為隨著故事進行到最後一季,我們發現前者那套鴿派思想逐漸被淘汰,後者反而才是艾倫的真意。

其他過去觀眾不曾注意的細節,再重看後才發現「這裡為何如此展現」的原因。這種表現方式在《進擊的巨人》中太多了,族繁不及備載。

1
圖片來源:《進擊的巨人》
第一季與最後一季官網宣傳海報,儘管構圖雷同,卻可以看出立場的對換

給2000年後的你:「自由」究竟是理解未知?還是排除他者?

另外一個值得我們重看的原因是:對「自由」的思想,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本質上的分歧。起初艾倫嚮往的自由,源自於童年玩伴阿爾敏對於牆外未知事物的想像。阿爾敏帶著他讀禁書,知道世界上有燃燒之水、結冰大地、無盡的海洋,探索這些未知,正是自由的展現。

1
圖片來源:Muse木棉花Youtube頻道,第13話【原始慾望】

巨人破壞城牆後,艾倫認定的自由指的是將巨人全部驅逐。日後,他認知到巨人是自己的族人,殺死巨人即是殺害同胞,敵人是島外的世界時,他的自由成了民族的解放,搖身一變成為帕拉迪島上主戰派的核心人物,而一般人幾乎不會走到這一步。

正如艾倫父親所說,「如果早知道自由的代價是這樣,我就不會拿去交換了。」因為人們明白這樣的自由背後已包含太多。

讀者對於艾倫爭取自由的觀感也變了。米卡莎第一次打倒巨人、巨人化的艾倫內心吶喊著「戰鬥吧!」那無疑是一種振奮。但隨著故事來到王政篇,那成了一種悲傷,因為爭取自由的同時,理念開始產生分歧、鬥爭,人們爭取自由的過程竟是如此不自由,逐漸偏離原本的理想。

後來,那成了一種對他人自由的剝奪,讀者們開始驚訝,追求自由的後果,竟是世界的毀滅?如果將他者驅逐殆盡就是主體的自由,那這種自由會是我們想爭取的嗎?

相對的,那如果我們用堅固的牆(如同故事中用巨人築牆一般)隔絕他者,營造主體的和諧,這樣的和諧是否淪為一種束縛?《進擊的巨人》對此提出了尖銳的疑問。

1
圖片來源::Muse木棉花Youtube頻道,第08話【聽見心臟的鼓動】

當年《進擊的巨人》初掀起熱潮時,有人認為它是某種軍國主義的復辟。經過上述的討論,相信大家已能明白這種論述顯然不能完全涵蓋《進擊的巨人》討論的議題。

事實上不只是自由,所謂的「夥伴」、「決斷」、「信任」、「民族」等,都是諫山創先高高捧起,再重重摔下的理念。當你認為可以相信夥伴時,這才發現夥伴並不可靠;當你認為自己的民族是純潔的,事實是你對自己的民族一知半解;但你認為自己考慮周詳的時候,《進擊的巨人》告訴你,這世上沒有「正確的決定」,你只能做「不後悔的決定」。

理念針鋒相對的同時,彼此的差異卻逐漸模糊,它在中心思想上是自我挑戰的。但又前後呼應、反覆思量、透過角色立場的變換去挑戰這些思想,沒有讓這些思想成為僵化的教條。

https___hk_hypebeast_com_files_2020_12_a
圖片來源:《進擊的巨人》

如今距離《進擊的巨人》完結只剩兩話,儘管那最重要的最後一格早已公布──一個男人抱著孩子的背影,告訴孩子:「你是自由的。」但依舊要問的是:誰是自由的?這真的是自由嗎?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進擊的巨人》伴隨著我們走過了逾11個年頭,它結束之際,也是一個時代的逝去。而它留下了一個至今世界各國至今都無法解決的大哉問:「人們如何活得自由,又能與他人和解共存?」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漫畫話經典】《灌籃高手》:湘北與山王之戰,井上雄彥美學的徹底展現



漫畫話經典:

藤子·F·不二雄說過「成為漫畫家,就是對我來說的大冒險。」每個月一篇文章,介紹一本劃時代的經典漫畫,一起在漫畫的世界恣意徜徉。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