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內容農場不想你知道的事

狼來了,內容農場來了

2020/08/10 ,

評論

鄭思思

鄭思思

鄭思思

自由身記者,做過紙媒、網媒,大台港台奇妙,最想做一世記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內容農場的商業模式存在多年,只不過去年炒作最熱門最吸睛的議題踫上了反修例運動,令這場運動充斥更多未經證實的消息和謠傳。

文:鄭思思(鏗鏘集《內容農場》編導)

我做鏗鏘集《內容農場》的資料搜集時,曾聯絡一名831太子站的「死者」。網上瘋傳他事後「被自殺」,和荃灣離奇流血浮屍樣貎十分脗合。當事人之後在Facebook澄清,但「被自殺」的消息一度在內容農場流傳。

我聯絡事主,希望了解傳言的發酵和影響,他回覆:「我相信係有好多炒車,但咁樣咪幫對家澄清831無死人?」他認為報導對被捕人士完全無好處,甚至可能令抗爭變靜,「所以我唔太明白你嘅立場,我都係幫你唔到。」

我有一肚子說話想回覆,但那一刻突然覺得好無力,胡亂說了句「謝謝」便完場。我之後繼續埋頭做內容農場集團的調查,訪問了多位業內人士,分析不少農場網的內容和數據,報導亦已播出了,但我很想回帶,回頭認真答一次,我有甚麼立場,有甚麼動機。


2019年下半年,反修例運動風起雲湧,我的Facebook充滿各方消息和報導,大量浮屍「被自殺」的傳聞、示威者被送上列車疑押解上大陸、林鄭月娥傳患淋巴癌、建制落選區議員獲派八萬幾元月薪公職等等,不能盡錄。而作為一個記者,我好奇這些爆炸性的消息竟然未見於傳統傳媒,卻在不同的Facebook專頁群組或不知名的網站發酵和瘋傳。

那時候,我想起特朗普(Donald Trump),不是想勾結外國勢力,而是想起美國國會參議院情報委員會發表有關俄羅斯干預美國2016總統大選的報告。報告指俄羅斯透過網軍成立很多Facebook專頁,散播假消息和無限陰謀論以攻擊希拉里(Hillary Clinton),令特朗普登上總統寶座。我也陰謀論上身,思疑運動期間流傳大量未經證實的消息,背後有沒有組織策劃?有沒有政治動機?於是開始了鏗鏘集《內容農場》的報導。

內容農場的無形之網

結果我沒查到甚麼政治組織或勢力,卻意外發現一個環環相扣的商業運作(利申:查不到可能只是技窮)。這商業運作猶如一無形之網,我們身在其中而不自知,以我調查的集團為例,網絡包括至少十幾個Facebook專頁(例如「記你老母」、「港女救港」、「背包遊世界」),包括一些有幾十萬人的知名群組(例如「on9仔女同盟會」、「巴打絲打Facebook Club」)。

你可能因為支持這場運動又或者純粹喜愛旅行和無聊吹水而like了這些專頁群組,但你不知道這些也是放置了「魚餌」的平台。背後的經營者以Admin身份或分身出帖,吸引你去一些令他們賺錢的網站瀏覽,總之你一點擊連結,他們便賺一分廣告錢。

這些連結都是內容農場網的網址,可能是「hkger-support.com」、可能是「hklocalpress.com」,但都不重要,都是一閃即逝的「跳板網址」,像縮短網址服務,點進去後便會前往真正的內容農場網,例如「hot.petonea.com」、「orange01.online」。但又都不重要,真正的網站也可以開完又關,關完又開,難以投訴追蹤。

內容農場這盤生意,就是以低成本製作「魚餌」,例如像報導中原文抄襲《蘋果日報》的獨家娛樂新聞,偷文偷圖偷片,引你點擊入農場網八卦,又或者在討論區抄最熱門的帖,配以爆炸性的標題和改圖,令你或憤怒或同情或好笑而點擊瀏覽。我在報導中訪問了一位內容農場的前寫手,他說消息不需理會真假,只需考慮流量,「黑警」、「打死人」等等也是最吸睛的keyword,而配相最好血腥和性感,竅門是「打格」,一打格便令人更好奇更有機會點擊,總之以低成本換取高流量高點擊。

別上釣別做水魚

而你只要一上釣,點擊來到網站,林林總總的廣告已在等你,就算你幾秒即走,就算你無點擊任何廣告,瀏覽量已把你計算入內,廣告客戶便要付費予網站(一個廣告每千次瀏覽量由數元至數十元不等,視乎廣告類型和大小)。

報導訪問了網絡數碼顧問Ivan So,他分析當中15個農場網站,發現總瀏覽量高峰期每月高達千幾萬,重覆,是千幾萬!比一些傳統傳媒還要高。Ivan再根據相關公司的廣告價單,估算每月廣告費達數十萬至過百萬元不等(視乎當月流量),是一盤利潤很高的生意。內容農場集團究竟由甚麼公司營運?如何運作和又有何回應?煩請重溫鏗鏘集《內容農場》(利申:這廣告不收費)。

內容農場的商業模式存在多年,只不過是去年炒作最熱門最吸睛的議題踫上了反修例運動,令這場運動充斥更多未經證實的消息和謠傳。在此要指出,我並無發現內容農場有系統地製造假新聞,因為創作需要成本,只是見他們大量複製或炒作一些網上未經證實的消息,令不實資訊發酵和傳播,例如「日韓傳禁止警察入境」、「大批CSI口罩運到機場上大陸」,你有沒有share過,有沒有click過?

報導訪問的內容農場前寫手,他已離開公司但也考慮良久才肯上鏡做訪問,他說:「大眾要娛樂,在一般時間情有可原,但在社會運動期間發假消息,抄襲前線記者的一手資料做內容農場,謀取暴利,大魚大肉,自我享樂,不作捐款,請問『同路人』是否要助長這種生態?」而他最憤怒的一條假新聞是:「『手足回魂 太子站幕門突然自然碎裂』,手足死,仲用他賺錢?內容農場根本是人血饅頭,要留意自己身處的網站目的,是否廣告網站。」

真假VS利弊

來到這裏,我想認真作一個回覆:我有甚麼立場?內容農場前寫手接受訪問因為他想揭發他認為的人血饅頭,太子站謠傳「死者」拒絕受訪因為他不想澄清831無死人為對家洗白,而如果我要有一個立場,一個要我堅守的立場,那一定是真假這一條線,而非利弊。

「我們的武器,就只剩下真相。」記者的責任便是inform社會,令社會能作一個informed decision,一個在充分知情權下的決定,而如果我們任由未經證實的消息散佈,最終連我們也會半信半疑,分不到真假,最終當真正的悲劇來臨,我們大叫狼來了、狼來了,還有幾多人立即跑上山救羊?

寫這篇文的時候,正正是立法會選舉宣布押後一年、大規模DQ風聲鶴唳,我問自己:仲寫呢啲做咩?當張曉明說惡意謠傳太子站打死人有可能違反《港區國安法》,我還去質疑831死人的謠言孰真孰假?世界如此荒誕,內容農場、不實資訊如此無關痛癢。我只有鼓勵自己,在最艱難的時間更要堅守崗位,專注自己的志業。

如何辨認內容農場?

遺憾在《內容農場》報導中未有篇幅講解如何辨認內容農場、如何避免上釣。坦白說,我認為內容農場是無簡單方法作出辨認,經營者可輕易換網址換版面換寫手移形換影,亦無簡單方法去查證消息的真偽,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帶眼識文」,像買牛奶一樣看「產品標籤」,看看消息的「品牌或公司名」(哪一間媒體)、「產地」(哪裏/誰提供消息)、「生產日期」(發佈日期)等等,花一些功夫,避免吃了壞牛奶假新聞。誠心推介朋友看「公視P#新聞實驗室」製作的片段,如何打擊假新聞和內容農場,好搞笑,比我篇文有趣多:

如果懶到連「產品標籤」也不想看,我建議建立一個信任清單,見這品牌的牛奶我就買。近來不斷翻看細讀的一篇文章〈港版國安法上路 極權之下,我們的恐懼、抵抗與愛〉,作者張潔平說:「就像看新聞一樣,建立自己的信任清單。信任清單上的人說的話,默認為真,除非有事例被證明為假。不在信任清單上的人說的話,且聽之,且存疑,除非被多方證明為真。立場變化非常突然且劇烈的人,不妨先存疑,直到經過一段時間的驗證。」[註]

我覺得在紛亂的世界,我們的確要有信任清單,例如我高度信任《Factwire》,但所有不在信任清單的媒體,我且聽之且存疑。突然爆出的不知名的網站、Facebook帖文、WhatsApp訊息,我更深抱懷疑,直到經過一段時間的驗證。我亦提醒自己不要輕易點擊或分享,因為假新聞就是一場共業。

報導播出後,被揭發的內容農場集團看來已不再活躍,當中有幾十萬名成員的群組更被Facebook封鎖帳戶(不確定原因),似被瓦解(樂觀加主觀希望)。不過無論如何,內容農場這商業模式歷久常新,只有要商機便有人經營。重要的是我們了解遊戲點玩、錢點賺,別被愚弄,還有記得「Living in Truth」,共勉。

註:【張潔平專欄】港版國安法上路 極權之下,我們的恐懼、抵抗與愛(13-7-2020,天下雜誌)

推薦閱讀: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專題下則文章:

不同網址的內容農場,背後疑由同一集團操作



內容農場不想你知道的事:

自2019年6月香港爆發大規模的反修例運動後,各個社交網站、討論區均可見到跟示威、警暴等有關的內容,這段期間一些針對香港讀者的內容農場網站興起,抄襲跟抗議有關的新聞和討論文章,獲得不少流量。本專題分析這些內容農場的手法,以及解釋內容農場的害處。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