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扮裝番外篇】錯置男身的美麗靈魂,穿上女裝是成為「她」的必經之路

2019/01/06 ,

評論

潘柏翰

潘柏翰

潘柏翰

重度閱讀和寫字的人,喜歡的運動是重訓,想培養的興趣是攝影。關注多元性別與高齡領域,目前任職於媒體。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藉由變性者的生命經驗,我們想帶領讀者看見這群一樣勇於跨越性別疆界的實踐者,扮裝對他們來說不只是興趣或嗜好,更關乎他們以什麼樣貌在社會上登場,以及如何塑造自我與性別認同。

一般人如果發現一名你認識的男性穿著像女性、打扮也像女性,很可能下意識地會問對方「你是同性戀嗎?」或「你會不會想變性?」從這兩個問題,不難看出社會上經常將扮裝行為與性傾向、性別認同連結起來。我們或許可以粗略地分類:扮裝對一部分的人是興趣、嗜好,對變性者(Transexual)則是能夠更誠實回應自己內心對於性別認同的渴望。對變性者而言,扮裝是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以服裝和肉身來做性別(doing gender),是希望能打造出「她」的必經之路。

換上自己心裡所渴望性別的服裝,對變性者的意義有多重要?她們在打造另個「她」的途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辛酸?藉由變性者的生命經驗,我們想帶領讀者看見這群一樣勇於跨越性別疆界的實踐者,扮裝對她們來說不只是興趣或嗜好,更關乎她們以什麼樣貌在社會上登場,以及如何塑造自我與性別認同。

錯置身體的美麗靈魂,打扮化妝就像嬰兒學步

感受到自己靈魂渴望的性別裝在一個不合宜的身體裡,可以說是多數變性者的共同經驗。在公關店、秀場和音樂餐廳有著多年表演經驗的媚姬女王(以下簡稱媚姬),我請她回憶什麼時候開始有想轉換性別的念頭,她回答高中畢業後看到在酒吧公關店的應徵資訊,就可以說是一個徵兆了。

1541421590796
Photo Credit: 媚姬女王提供
曾在酒店、音樂舞廳和秀場有豐富表演經歷的媚姬女王

兒時的他容易和女生打成一片,心裡頭也對男生較有好感、和鄰居家的大哥哥一起玩家家酒遊戲時,也是扮演女生的角色。高中畢業後偶然看到公關店徵人的資訊,毅然決然地開始從第三性公關做起。媚姬憶起最初連打扮、化妝都不會,甚至有次下班後計程車司機見到她的模樣都拒絕載客。

就像嬰兒學步般,這是他開始練習成為「她」跨出的前幾步。縱使走得跌跌撞撞,當公關的夜晚裡卻能回應媚姬對於想成為一名女性的渴望。她回憶多年前開始換上女裝的感受,很爽快地回答:「很開心啊,這就是我。」她憶起還沒有完全跨越之前,身著男性的衣服會感覺相當彆扭、不自在,對於男性的第二性徵更是想要除之而後快。

曾出現在蔡依林〈不一樣又怎樣〉紀錄影片的曾愷芯老師,也有類似的心路歷程。曾愷芯在《讓心中的女孩走出來》一書裡,自陳她從小到大在想的其中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我的身體會是一個男生?」但礙於她成長過程中社會風氣的保守,加上諸多現實因素的顧慮,最終讓曾愷芯等到2014年才開始計畫扮裝。從服裝、髮型、化妝,逐漸地以女裝扮相出現在生活中。這過程除了讓她覺得自己變得好看之外,也增添了幾分自信。

靈魂錯置在不合宜的身體裡聽起來是相對精神層面的事情,但如同何春蕤曾深度訪談過多位跨性別者後,得出的其中一個看法是:

自我、認同,都不只是精神領域形而上的認知而已;相反的,這樣的「認知」很物質地根植於身體(特別是表皮)的「感覺」。(中間略)從某個角度來說,衣著是一種另類表皮,它使得身體的生理性別明顯可見。

預先體驗另一個性別的生活,你準備好了嗎?

正如同媚姬和曾愷芯老師的自述,多數變性者不會只停留在扮裝的階段。她們想透過醫療協助的方式,使其心理與生理性別趨近一致。根據王建綸〈「跨」不出去的那一步:跨性別者的社會處境〉的整理,「以台灣為例,跨性別者若要進行性別重置手術(俗稱的變性手術),首先要經二位精神科專科醫師之診斷,並且獲得父母及家人(伴侶)的「支持」。」、「問題在於要做變性手術前需要一段長時間的準備,預先體驗另一個性別的生活,稱為『真實生活體驗』。真實生活體驗是醫師同意作變性手術的必要條件。」

真實生活體驗使得想要進行變性手術的變性者,必須以另一個性別的樣貌出現在生活中,這同時也是變性者面臨最多挑戰與挫折的階段。

就像媚姬剛開始擔任第三性公關時,計程車司機曾因為她的外觀不佳而拒絕載客,她也分享剛開始扮裝時常常被認出來是男生,早年時也走在路上也遇過路人對著她破口大罵。至於身邊朝夕相處的家人,更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關卡。媚姬分享早年從事第三性公關時,因為還與家人同住,雖然能夠以做夜班稍微掩飾工作內容,但留長的頭髮、下班返家後來不及卸下的妝與裝扮,還是讓自己的爸媽發現了。

「媽媽很早就知道(我的工作內容),只是簡單說了句『你好自為之』。等到晚幾年我想變性時,媽媽的態度比較支持,爸爸則是相當反對。」因為在意父親的緣故,她晚了好幾年才真正去做了性別重置手術。而她過去豐富的工作經驗甚至是兼差,也是為了要多存錢能夠動手術。剛動完手術後的媚姬曾有一段時間不敢回到父母住的家裡。她回憶那段時間經常是四處表演、在外過夜,但爸媽也許早已有心理準備,得知媚姬已經完成手術後,態度卻很平靜。

這些不堪的往事都藏在她的衣著與裝扮下,媚姬略為語重心長地與我分享:「日後遇到有姐妹問我要不要變性,我都會問她『你準備好了嗎?』剛開始一定會接觸到很多難題,你自己的心理建設和抗壓性還是很重要。」這是她身為過來人的心聲與提醒。

「成為她自己」的必經之路,為的是最終能重獲新生

對偽娘而言,裝扮成女性可能是興趣、嗜好,未必涉及性別認同。就像曾愷芯在書裡的陳述:「很多人喜歡變裝,但心裡還是認同自己原來的生理性別,心理上並沒有想要變成其他性別;想要變性的人,則是意識到自己的心理性別和生理性別不同,而產生困擾與不安。」媚姬也提及自己身邊有認識一些偽娘的姐妹,不過她還是認為變性者和偽娘是兩個不同的社群,在行為程度上也有所分別。媚姬認為變性者在打扮的時間上較偽娘來得長,身體特徵也會因為要更接近女性,花更多的時間在修飾、調整。

當然,偽娘和變性者仍有些共享的經驗或櫃子,例如:剛開始換上另一個性別的裝扮只能在特定場合、回到家後得將女性衣物藏好,避免身份曝光。然而隨著變性者進入真實生活體驗的階段,就必須以另一個性別的樣貌與裝扮出現在生活之中,以利後續取得進行變性手術的資格。變性者也需要向身旁的人說明:靈魂錯置在不合宜的身體內,是什麼樣的感受與經驗;透過扮裝、服用藥物與進行手術,又對她們的性別認同有什麼樣的幫助。

透過媚姬與曾愷芯老師的生命故事,我們或許可將扮裝經驗視為變性者「成為她自己」的必經之路。透過扮裝回應自己靈魂的渴望,以另一個她出現在親朋好友面前、調整彼此的認知與互動。最終在手術協助之下,讓美麗的她重獲新生。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歷史上的扮裝】「女扮男裝」是巾幗不讓鬚眉,那「男扮女裝」呢?



我本是男嬌娥:穿越性別疆界的扮裝者們:

關鍵評論網「刺文化」系列專題第二彈,想跟大家談談「男扮女裝」。我們分別訪問了變裝皇后、男扮女的Cosplay愛好者、就是愛穿女裝的偽娘,以及靈魂被錯置男身的變性者,聽她們娓娓道來,原來性別認同不是非男即女的天秤兩端,而是一道流動的彩虹光譜。此外,幸好她們還有「偽娘彩妝師」和「偽娘基地」作為後盾,讓姐妹們有勇氣面對世界的不友善。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