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只要身上有可以被歸類成群體的特點,我們每一個人就都有可能成為偏見的受害者。究竟為什麼人們容易對和自己不一樣的群體──也就是所謂的「非我族類」──產生偏見,甚至出現排斥的心理呢?
對面走來一個人影,從她高大的身形、稍嫌粗曠的五官與寬闊的肩膀看來,你判斷她是個男性(或至少生理上是個性染色體為XY的人)。然而同時你也注意到她留著一頭長髮、穿著跟鞋與長裙,還抹著一抹紅唇。這時你會怎麼反應?
- 覺得沒什麼好奇怪的,如何穿著打扮是每個人的自由?
- 還是因為好奇忍不住直盯著他看,在她走過身邊時舉起你的手機照相,跟朋友炫耀你今天的「奇遇」?
- 又或者你會馬上做出判斷,告訴自己這個人是個精神不正常的危險人物,因此走到路的另一邊,盡力離她越遠越好?
什麼是偏見?什麼又是性別刻板印象?
在社會行為研究領域當中,最常見也最危險的就是偏見。透過教育,我們知道人們在過往的歷史中,不乏因偏見犯下嚴重罪刑的事例:美國的3K黨對黑人犯下私刑、二戰時期殺害猶太人的納粹、以剷除異教徒為藉口的燒殺擄掠……究竟偏見是什麼?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偏見是一種態度,由三個成分組成:情感或情緒成分(負面或正面情感)、認知成分(刻板印象)與行為成分(形成歧視)。讓我們先來看看偏見(prejudice)的定義:
對待可辨別之團體成員的敵意或負面態度,其基礎僅有身為該團體成員。
講白話一點,今天假如小明對特定群體帶有偏見,那他會認為這個群體中的每個人「都一樣」。就算看見群體中的個體展現自己的特質,看在小明眼裡也都會被忽略。他會幫這個群體貼上負面標籤,將所有群裡視為一體。比如說黑人都運動很強、猶太人都很愛錢、胸部大的女性就是無腦、刺青都是混黑道的、同性戀都會得愛滋病;而穿女裝的生理男性,就是精神不正常、是神經病。然後從這些印象去形塑自己的價值觀,並讓這些價值觀影響自己所展現的行為。
現在讓我們談談刻板印象。
從上文的脈絡,你可以發現刻板印象正是形成偏見的要素之一。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可能每個人都有,只是有沒有發現這件事以及願不願意承認。
關於刻板印象,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人類用來簡化外界事物的技術」──因為社會外界實在是太複雜了,除了自己專精的領域我們可以形成比較正確的態度,對於其他各式各樣的議題,基於最不費力原則(the law of least effort, Gordon Allport, 1954),人們就容易以較簡單、概略性的信念去自行理解。
而當我們對特定性別特徵的人抱持著某種的想法,就會對符合這個信念的事件特別留意,也更常回想。如此循環下來,不管個體所屬的性別表現出來的行為是否符合我們的印象,人們仍不斷的「只記住自己想記住的」,持續強化對該性別的刻板印象。比如說女性就是比較有同理心、男性比較不愛乾淨;女性老是動不動就哭,男性就是比較有領導能力。
由於我們的訊息處理能力有限,人類的行為像是認知吝嗇鬼(cognitive misers)──運用捷徑、採取經驗法則來了解他人。
──《社會心理學》第八版,〈偏見:原因、後果和對策〉
為什麼我們會排斥和自己不一樣的人?
偏見如果讓一個人開始針對特定團體的成員,做出不正當、甚至有害的行為,這時就會產生「歧視」。只要身上有可以被歸類成群體的特點,我們每一個人就都有可能成為偏見的受害者。究竟為什麼人們容易對和自己不一樣的群體──也就是所謂的「非我族類」──產生偏見,甚至出現排斥的心理呢?
有一種說法,是以演化的角度進行解釋:在以前資源競爭更為激烈的時代,具有偏好自己家人、部落或種族的特質,能讓我們的祖先相較於其他競爭者,更能取得演化上的優勢。然而現代社會上的偏見,絕大多數卻是出自各式各樣干預的力量。這些力量要求人們順從社會上的規範,為我們形塑各式各樣的價值觀。當社會充滿了告訴我們「何謂男性特質」及「何謂女性特質」的刻板印象訊息,我們便可能建立出帶有偏見的態度,做出自己都未察覺的歧視行徑。
讓我們以文章一開始的情境進行討論。相信許多人在看見生理明顯是男性、卻穿著女裝的人走過身旁,呈現出來的感受鮮少是正面的反應,因為眼前的情景,明顯與社會賦予我們的教條相牴觸。在不久前,社會上還普遍存在著男性就該念理工科、女性就該念文組、女孩溫柔似水、男兒有淚不輕彈等觀念,就連「女子高中制服限穿裙子」相關規定的解禁,也不過是這一、兩年間的事。
然而什麼女性服飾、男性服飾,其實就是當代社會所附加的規範與解讀。不過在幾百年前的歐洲不同地區,高跟鞋、裙裝、緊身褲可是只有男性才能穿的,象徵男子氣概與氣魄;而法國的聖女貞德審判時被附加上的其中一個罪名,便是「穿衣服像個男人一樣」。
我們現在看過去,總覺得那時的人們實在是反智又鄉愿。然而當未來的世人回頭看我們時,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如何減少心中的偏見?
想減少偏見的形成,直觀的作法便是提供更符合實際情形的正確資訊。然而就如前文所述,就算提供不同而多元的訊息,人們仍可能選擇性的留意符合自己印象的狀況、只記住自己想記住的,對於這樣的事蹟也更常回想。
此外,別忘了著名的「自我驗證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如果你在路上遇見穿著女裝的小張、推測她可能是個猥瑣的人,你下意識的特別提防她,眼神也目不轉睛的死盯著她;而這些行為讓只是有著扮裝興趣的小張感到緊張、不自在,她的姿態可能因為你具攻擊性的眼神而更為內縮、頭也不願抬起以避免和你有更多的衝突。然而看在你的眼裡,這一切正好符合你最初的「信念」:扮女裝的小張動作鬼祟,想必是個猥瑣的人。
對於這樣的困境,社會心理科學家相信教育會是解答。此外,讓個體持續的接觸他原本不熟悉的外團體成員,也可能修正因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偏見與歧視。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類型的接觸都能成功降低兩造的偏見,有的時候不當的接觸甚至反而使情況變糟,使雙方產生更多的敵意與衝突。
到底什麼樣的接觸才是比較好的方式呢?根據Gordon Allport(1954)的研究,想成功建立起降低偏見的「接觸」,必須符合以下三個條件:
- 地位平等:兩方接觸的團體須處於平等的地位
- 相互依賴:雙方共享相同目標,也覺察到他們所享的共同利益與共通性
- 外界的支持:雙方的接觸,需要得到法律或者社會規範(例如當地習俗)的支持
當然除了上述的各種方法,也讓我們別忘記同理心的培養。透過同理他人的心境,我們能試著了解對方所處情境以及他為什麼這麼做的原因。敞開心胸,接受各種可能性,以消弭無所不在的偏見。
參考資料:
- SOCIAL COGNITION: Thinking Categorically about Others, C. Neil Macrae and Galen V. Bodenhausen
- 《社會心理學》第八版,Elliot Aronson, Timothy D. Wilson, Robin M. Akert
- 為何男性不再穿高跟鞋?(BBC)
-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Gordon W Allport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變裝皇后】穿上Drag Queen華服,教會我成為更好的男人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