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扮裝」(Cross-dressing,簡稱CD)是指穿著打扮跟生理性別不一致的行為,而男扮女裝的原因有哪些?扮裝(CD)跟異裝(TV)或戀物症又有什麼不同?為什麼男扮女裝跟女扮男裝的社會評價差這麼多?扮裝者是同性戀或想變性嗎?該如何改善扮裝者的心理健康?本文將一一釐清這些常見迷思。
我們一般會把穿著打扮跟生理性別不同的行為稱為「扮裝」(Cross-dressing,簡稱CD,亦稱變裝),而「扮裝」跟不少族群類似或重疊,以下一一簡介、釐清:
- Cosplay:藉由服飾或道具來模仿特定的動漫或遊戲角色。而Cosplay不一定是跨性別打扮(CD),例如:男性扮男性角色。
- 偽娘:這個名詞跟Cosplay同樣出自日本動漫圈,是指穿上女裝的可愛男性。而偽娘不一定會模仿特定角色(如Cosplay),時常僅是做日常打扮。
- 變裝皇后(Drag queen):藉著華美艷麗的造型打扮,以展現女性之美的次文化族群。
- 變性者(Transexual,簡稱TS):是指性別認同(認為自己是什麼性別)與出生時的指定性別不一致,且有變性意圖的人,但未必已經進行過手術。而變性者會希望以自己認同的性別過生活,其日常打扮的理由通常跟順性別者一致,因此多數變性者會排斥被歸類於「扮裝」之中。
為何「女扮男裝」跟「男扮女裝」的社會評價大不同?
在正式討論扮裝前,我們可以先來檢視一下「女扮男裝」和「男扮女裝」的差異。對此,有多年扮裝經驗的近藤香織在受訪時表示:
女跨男和男跨女是類似的,只是社會輿論看起來不太一樣。其實女生穿男裝出去,大家不太會說什麼,最多只會說她是個T(tomboy,泛指造型較為男性化的女性)。但是男性穿女裝出去就不一樣了,大家可能會說那個人「怪怪的」,或是「人妖」、「變態」等等。
為什麼同樣是跨性別的扮裝,兩者的社會評價差距這麼大?林韋成在其論文《性別皮囊下的破繭重生──扮裝的污名管理與認同》中如此詮釋社會學家Allan Johnson於《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的相關分析:
在男性霸權的社會中,男性被視為較優越的群體。若女性穿著男裝,會被認為是崇拜男性的行為,雖不苟同但可接受;當男性穿著女裝時,則被認為是種向下墮落的表現,不但不被接受,甚至會因此接受到嚴重的斥責。

男扮女裝的常見動機:紓解身為男性的壓力、偶像崇拜、單純喜歡女裝
有些讀者可能會好奇,除了變裝皇后、部分的Coser、「反串」演員以及處於過渡期的變性者之外,其他男扮女裝者是出於什麼原因而扮裝呢?
本身是跨性別者(Transgender,簡稱TG)的「偽娘基地」創辦人小妤,接觸過數百位廣義的跨性別族群(包含CD、TG和TS),她認為成為CD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幾種:
因為這個社會比較重男輕女,所以才會有女性主義跑出來。另一方面,男性其實也背負了很多壓力,從小就要「當一個男孩子」,你要勇敢、你要堅強、你要養家糊口⋯⋯。這些責任是否是你天生「帶把」就必須要扛起的?不,這是社會賦予給他的無形壓力。
在CD圈裡面──TG、TS圈不算,有非常多想逃的人就會把這些壓力投射在女裝上面,覺得自己如果是一個女生,是否就可以逃離這一切?
女裝除了是部分男性在傳統包袱下的壓力出口外,小妤認為男扮女裝的因素還有很多,「有的人是單純很喜歡某個女生的樣子,所以把自己打扮成那樣。這是一種偶像崇拜,類似Cosplay,只是他Cosplay的可能是一般人,而不是動漫角色。還有一種是,他就是比較喜歡女生的服裝。」

根據筆者的採訪經驗,單純喜歡女裝的扮裝者(CD)不在少數,偽娘林韋晞便是其中之一:
我蠻小的時候就很嚮往穿女裝,因為小的時候沒有經濟來源,我是到工作後才開始買女裝。有一次在逛網拍,要買冬季的衣服,男性冬季的衣服就針織衫、襯衫、連帽T,沒什麼其他的選擇。那時候無意間看到女生的衣服,就覺得女生的衣服怎麼這麼好看,而且選擇種類很多,心裡很不平衡,我就買了幾件我覺得很好看的連身裙。
幾位屬於CD族群的受訪者也都有很類似的扮裝動機:
- 「我從四、五歲開始就知道我非常喜歡女生的裝扮,我覺得女生的裝扮是非常好看的,尤其是那些輕飄飄的服裝。」(受訪者Sato)
- 「從小就會覺得女生的衣服很好看、很漂亮,但是為什麼男性不能穿?」(受訪者近藤香織)
- 「我會做這個(女裝)打扮,只是因為我喜歡這個打扮。」(受訪者佳佳)

異裝是種病嗎?異裝症和異裝戀物症的定義與更動
有些人可能會把「扮裝」(CD)跟「異裝」(Transvestism,簡稱TV)或「戀物」(Sexual fetishism)混淆,究竟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我們先來認識何謂異裝症和異裝戀物症。
「異裝症」(Transvestic disorder)目前還是一個正式的精神科診斷,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簡稱DSM,是美國和台灣等國家常用的精神疾病診斷手冊),最新版的DSM-5如此定義「異裝症」:
- 超過至少六個月的期間,藉由跨性別裝扮(cross-dressing)而體現到強烈的性喚起,呈現在幻想、衝動或行為上。
- 這些性衝動或幻想引起臨床上顯著苦惱或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功能減損。
在DSM-5上,「異裝戀物症」(Transvestic fetishism,或稱扮異性戀物症)則是除了有上述狀況外,還多了以下情形:「如果是藉由布料、材料或衣服產生性喚起時特別註明。」
根據以上的精神醫學定義我們可以得知,有異裝行為不見得能被稱為「症」。精神科醫師徐志雲在《讓傷痕說話》中說明,異裝症是指「一個人經由穿著另一個性別的裝扮感受到強烈的性興奮,而這些性衝動或性幻想必須造成當事人的苦惱,或損害其社會功能,才能稱為『症』」。

而隨著性別議題的推動,以及醫界、學界對異裝者的了解增多,異裝症在精神醫學的診斷系統上,已逐漸朝「去病理化」的方向修改。
筆者諮詢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精神科的蔡景宏主任時,他便指出,在世界衛生組織(WHO)所製作的最新一版ICD-11中(2018年;簡稱「國際疾病分類」),已將Transvestic disorder(異裝戀物症)從疾病診斷中去除。而蔡景宏主任根據他的臨床經驗表示:
我接觸幾位可能是Transvestic disorder的人都是非自願前來的,有些是法院轉介鑑定,有些是被父母發現,有些則是被伴侶發現進而陪伴或強迫就醫。
基本上會談排除因其他生理或精神疾病所造成的異裝症,如果個案不覺得困擾,多採支持性治療為原則。另外也會與父母及伴侶諮商,了解其看法。
《變態心理學(修訂二版)》的作者群也認為異裝戀物症「極少會導致功能減損」:「這個現象通常只會帶來苦惱而已,而依據苦惱而做出的診斷是不合邏輯的。個人為了達到性滿足而穿著異性衣著,並且能接受此種行為,就不符合診斷準則。」
因此,異裝者或異裝戀物者的困擾,多半是源自社會與親人所施加的外在壓力。

扮裝和異裝的最大差異:裝扮的主要目的是否為「性興奮」
從上述的定義可以得知,異裝(TV)並不能跟扮裝(CD)劃上等號,因為異裝者大多不想以女裝生活,而扮裝者之所以扮裝,多半不是為了性興奮。
目前是CD的受訪者Alynne表示,「我們(CD)是希望以社會上女性的樣子生活,但對戀物的人不需要到這樣。在扮裝領域裡面,有一部份是從戀物開始,或是只停在戀物這個部分,他們可能只注重在性衝動,他只要有這個部分就可以了,但我們注重的是生活。」
接觸過上百名CD、TG(跨性別者)、TS(變性者)的資深CD小佩姐觀察,「有很多原本是異裝(TV)的人,他們到後來就只是純粹喜歡扮裝(CD)而已。這也要看他們的時空背景,如果他後來到搬到外面自己住了,他隨時都可以穿了啊。人是會疲乏的,會覺得那也沒什麼。」
此外,小妤認為我們更不需要把異裝者或戀物者視為潛在的犯罪人口:
有些人會去做犯罪舉動,是因為他們某些舉動不被認可,比如說喜歡穿裙子、喜歡穿絲襪、喜歡穿高跟鞋。他們一旦沒辦法卸下他們的心防去鞋店買鞋,去內衣店買內衣,他只好上網買。但上網買又怕被發現,只好去偷拿或偷窺。這是一種內心的補償,一旦這些事情被合理了、被認可了,他就不需要去偷、不需要去搶,因為他被滿足了。

男扮女裝的人是同性戀嗎?他們想變性嗎?
以上是CD們時常被問到的兩大問題,而目前還沒有直接針對這兩個問題的研究數據。但是在1997年,有一項針對1032名男性異裝者(TV)的研究顯示,在這些TV之中,有87%是異性戀,83%曾有過婚姻,60%目前已婚,65%具大學教育程度。
至於變性呢?如本篇上半部所述,CD們扮裝的原因各式各樣,他們不見得是以成為變性者(TS)為目標。有多年扮裝經驗的Alynne在接受專訪時表示:
不可否認,CD之中的確有很多人有著性別認同的問題,認為自己比較偏向女性,甚至會厭惡自己的男性身份,但與一般人印象不同的是,CD十分理解變性所帶來的不便和對身體傷害有多大,因此除非有強烈的自我認同需求,否則基本不會走向變性這一步。
從CD變成TS的比例其實只有10-20%,女裝並不等同於以變性為目標。或許「要不要徹底成為女性」會成為CD不斷問自己的問題,但從結果來看,這個比例並不高。
保守社會的致鬱力,以及同溫社群和性平教育的治癒力
而在社會仍舊普遍歧視性少數的狀況下,LGBTQ族群遭受霸凌、有憂鬱傾向或嘗試自殺的比例極高,而屬於廣大跨性別族群一員的扮裝者也不例外。有一項研究指出,扮裝者尋求心理諮商的比例,從1972年的24%上升到1997年的45%。
看過太多悲劇的小妤表示,最有力的支持與最難突破的一關都是自己的家人。「有很多的案例是不被家人支持,他們必須承擔的,可能是失去家人的風險,所以很多人不願意跟家裡開啟戰爭。我通常會跟他們講,如果你沒有把握,如果你沒有承擔失去的勇氣,就不要貿然跟家人決裂,你必須先有一個讓彼此冷靜的空間。」
後續該怎麼做?身為過來人的小妤表示,要先想辦法達到經濟獨立,以撐出屬於自己的空間,同時去尋找同溫社群的支持:
同溫層並不是不好,待久了可能會比較安逸。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同溫層是非常需要的,因為大家在非同溫層的時候已經被攻擊的傷痕累累,所以他們亟需一個可以保護自己的地方、一個可以認同他的地方,讓他的壓力被釋放。
小妤認為,普及多元友善的性別教育才是改變問題的關鍵:
民眾是被教育出來的,性別是被教育出來的,社會氛圍也是被教育出來的。
這個社會很缺乏性別教育,因為我們小時候就是教育男性就該穿什麼、女生就該穿什麼。「服裝去性別化」有一些人在推廣,但這個社會可能沒辦法在短時間就接納。
在這個族群有這麼多元的情況存在的時候,就有非常多需要重新教育民眾的機會──這世界上還是有很多跟你不同的族群,而他們並不奇怪。
延伸閱讀:【偽娘基地】在一個安全的角落享受短暫的快樂,她們不是客人,是家人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性別刻板印象】傲慢與偏見與歧視:我們為什麼排斥和自己「不一樣」的人?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