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高教診療室

【高教診療室】「2030雙語政策」面臨「用英語教法語」的怪異現象,各種教學困難有解方嗎?

TNL+ 2023/08/20 ,

評論

簡志峰(峰哥)

簡志峰(峰哥)

簡志峰(峰哥)

教育專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教育科技博士,近年專注於自學跨域、社會設計、地方創生、 雙語教學 。關心偏鄉教育、數位落差。 屏東鄉下長大的峰哥在國高中時,因為考試導向的教學,恨透了學習。國高中成績墊底、大學重考、台灣研究所考不上,直到25歲在美國的中式餐廳工作,覺得太辛苦了,才決心用功念書。半年內考上德州農工大學研究所,5年內完成碩博士,2013年回到10年前碩士落榜的學校當教授。 因為親身經驗,峰哥深知台灣考試導向和傳統文化期待如何造成學生討厭學習,因此期待透過自身的經驗與教育專業,幫助那些像過去的自己,找不到學習動機和人生方向的孩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指出台灣推動高教雙語政策所遭遇的問題和挑戰,包括教師和學生的英語能力不足,教材和教育資源缺乏,以及行政層級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阻礙雙語政策的推動和落實。針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包括融入本土文化,選擇合適科目使用英語或母語授課,增加教材及資源的投入,讓行政單位使用英文,增加英文媒體及雜誌的曝光,以及英語教學培訓。

台灣在全球供應鏈擁有關鍵地位,跨國投資增加對雙語人才的需求。政府推動「2030雙語政策」,以強化年輕一代英文能力,提高全球競爭力。

根據教育部與英國文化交流協會於2021年進行的調查發現,目前台灣約有21%的高三生達到「歐洲語言學習、教學、評量共同參考架構」B2流利以上等級(等同於全民英檢中高級程度、托福成績足以申請美國前100名大學)。

根據教育部提出的「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台灣的大學將在2024年至少25%的學生需要達到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標準B2以上等級,2030年需有50%的學生達到B2等級。此外,在2024年至少有20所大專院校採全英授課比率達30%,2030年需有40所達到80%。

然而,這個政策面臨相當多挑戰,例如學生的英語水平不夠高、全英語授課可能會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以及全英語授課可能會增加大學的成本。這篇文章將針對台灣的高等教育現場,實施雙語政策所面臨的問題深入討論,並提出調整策略及解決方案。

高教雙語政策面臨的問題

我在大學任教,所屬單位是一個獨立研究所,過去也曾思考過開設全英語課程,讓外籍生可以來唸研究所,然而只有我願意開全英語課程是不夠的,因為外籍生需要的,可能是所有研究所的修課都是全英語,而所裡其他的老師不願意開全英語課,一來可能是英語能力的問題,二來是本地學生英語能力的不足,我這樣的想法也因而作罷。我的親身經歷也驗證了某部分英語教學的困境,下面是台灣的一般大學面臨到的雙語政策之困境:

  • 大學英語師資不足問題

大學教授多在自己的領域上有頂尖的研究和理論基礎,然而極度專精的專業培養,有時甚至會讓學生認為過於專業,而有認知負荷量過重的問題。再者,除了教育領域以外的教授,其餘大多數的教授並沒有受過教學方法的訓練,這時若還要使用英文來教學,恐怕學生會有專業知識上和語言上完全跟不上的問題。

我曾與某位工科領域的教授對話,他就提到:「我在學術論文上能夠閱讀和寫作英語,但要用英語解釋這門課的專業知識卻十分困難,因為我無法像使用中文那樣清楚表達我的思路。」也有應外系教授提到:「即使是應外系的學生也有英文能力參差不齊的問題,因此我的課也無法做到百分之百全英文授課。」

  • 全英語教材問題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高教診療室:

台灣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率在全球名列前茅,但高教如今面臨少子化、轉型與退場、教師人力等挑戰,現象之間彼此可能相互牽連,造就「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兩難。《關鍵評論網》邀請在大學任教的簡志峰老師,帶領我們從不同層面檢視高教現場的疑難雜症,分享其獨到的見解。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