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高教診療室

【高教診療室】這些「打工博士」花了近30年取得最高學歷,卻淪為每小時575元的低薪零工

TNL+ 2023/10/20 ,

評論

簡志峰(峰哥)

簡志峰(峰哥)

簡志峰(峰哥)

教育專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教育科技博士,近年專注於自學跨域、社會設計、地方創生、 雙語教學 。關心偏鄉教育、數位落差。 屏東鄉下長大的峰哥在國高中時,因為考試導向的教學,恨透了學習。國高中成績墊底、大學重考、台灣研究所考不上,直到25歲在美國的中式餐廳工作,覺得太辛苦了,才決心用功念書。半年內考上德州農工大學研究所,5年內完成碩博士,2013年回到10年前碩士落榜的學校當教授。 因為親身經驗,峰哥深知台灣考試導向和傳統文化期待如何造成學生討厭學習,因此期待透過自身的經驗與教育專業,幫助那些像過去的自己,找不到學習動機和人生方向的孩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教育面對一系列的問題,包括少子化導致教師數量下降,兼任教師增加,以及教育經費極度不足,該如何解決呢?若能將教育經費提升到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增加專任教師的數量、提高經費開銷的透明度、鼓勵企業投資、並且合併學校,相信台灣的高教品質定能提升,成為亞洲最值得居住的國家。

台灣的高等教育自從「廣升格專技學校為大學後」,雖然變得人人都有大學念,卻也造成學歷貶值。台灣大專院校的數量也躍升為全世界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而教育又是政府相對較少重視的一環,給予的經費補助有限,全台灣的大專院校一起吃大鍋飯,補助很少卻要做出與其他國家一樣的教學及研究成果。加上「少子化」問題惡化,讓各大學面臨招不到學生的窘況,老師鐘點數無法滿足,學校面臨關閉。

照理來說,應該學生數量少,分得的資源相對較多,但事實卻不然,反而是教師數量跟著減少,各校用多種不當甚至是違法的方式逼退教師,或者教師退休後不再補進新老師。下面我將從人力及經費兩個面向討論台灣的高教問題,人力部分由「生師比」及「兼任教師」探討,經費部分由「經費缺乏又胡亂使用」說明。

生師比過高

台灣自1991年開始,高教教師員額擴張,從原本的近三萬名教師,增加到2016的五萬多名教師,而因為少子化緣故,從2020年開始減少為約4萬5000名,減少近一成的人力。

從教育部的教育統計數字觀察到,全台的大專院校從2010年的163所學校降到2022年的148所,減少幅度是9%。因為過往廣開升格專科技職的大門,台灣成為全世界大學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所以減少大學數量是好的。

而因為少子化的緣故,1998年的出生人數是27萬,2010年只剩下16萬,這些新生兒將會在2028年升大學,倘若只有新生兒就讀大學,新生就學率將短少四成。而以去(2022)年來看,學生數已經少了15%。

照理說學生數減少,教師數量應該要維持不減,才能拉高教學品質,然而各大學卻不是這樣計畫的,從2010至2022年間,學生數少了15%,教師數也同步減少了12%,特別是新竹和苗栗兩個縣市,教師減少約三到四成。而這也導致台灣高教生師比依然過高,教學品質無法提升的主要原因。

根據2019年的統計數字,台灣教育各階段的生師比,國小是12.12、國中是9.88、高中是14.58、高教是21.99,相較於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國小是14.5、國中是13.1、高中是13、高教是15.1,這個數值越低越好,表示生師比較低,國高中和小學都有在平均值之上,但是高等教育卻比OECD國家少了近七人。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專題下則文章:

【高教診療室】大學教授成為資本主義下的高級勞工,失去學術份子能發揮的社會影響力



高教診療室:

台灣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率在全球名列前茅,但高教如今面臨少子化、轉型與退場、教師人力等挑戰,現象之間彼此可能相互牽連,造就「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兩難。《關鍵評論網》邀請在大學任教的簡志峰老師,帶領我們從不同層面檢視高教現場的疑難雜症,分享其獨到的見解。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