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06年7月23日,民進黨全代會通過立委王幸男所提出的「解散派系」案,讓民進黨當時的派系問題浮上檯面。爬梳民進黨的歷史,確實可以發現,從黨外運動時期,就種下民進黨注定出現派系的濫觴。
尚未解嚴的1986年,民進黨誕生在當時黨外人士派系的協調與對立之間;此後,陸續又有新派系的興起、舊派系的沒落。紛紛擾擾了20年後,民進黨全代會竟於2006年7月23日通過立委王幸男所提出的「解散派系」案。
隔日,黨內最大派系「主流聯盟」召集人蔡同榮便拆除辦公室牆上的招牌,時任「新潮流系」總召賴清德也表示會解散派系辦公室。
「派系存在是民進黨的腫瘤,昨天開刀,今天還在加護病房。」解散派系的第二天,王幸男在接受《中央社》訪問時這麼說道。
為何出身黨外、衝撞黨國體制的民進黨,會出現這顆王幸男口中的「毒瘤」?當派系問題出現在全代會中,並獲得呂秀蓮、葉菊蘭、陳唐山、蔡同榮等黨內重要人物的支持,就代表這個存在已久的病灶,受到黨內的高度關注與重視。
爬梳民進黨的歷史,確實可以發現,從黨外運動時期,就種下民進黨注定出現派系的濫觴。
派系之前:山頭林立的「黨外」時期
1970年代,台灣內部經濟起飛、中產階級崛起,前總統蔣經國的權力接班還是未定數;對外則發生釣魚台事件,甚至退出聯合國、與美國斷交,內外情勢的動盪,讓國民政府不得不透過本土化尋求更大的支持。
其中,較早透過地方基層選舉、推動黨外政治運動的,是來自台北大龍峒的黃信介,他從1961年起就以黨外之姿選上台北市議員,之後又進入立法院。另一名重要人物則是出身台北萬華的康寧祥,他在街坊鄰居推舉之下於1969年參選台北市議員,最終高票當選。
1977年11月,台灣五項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中,黃、康兩人推動全島黨外人士大串連。在這之前,無黨籍候選人多半自詡「無黨無派」,「黨外」兩字此時才開始被大量使用,在當時反對黨根本無法成立的政治背景下,這兩字除了整合反對派、更有突破黨國的政治意涵。
這場在當年規模最大的一次五項公職人員選舉,也埋下了日後派系分歧的遠因。
國民黨在桃園縣長選舉中被指控作票,引發「中壢事件」,中壢市市民當時憤而燒毀警察局,警察則使用催淚瓦斯,甚至開槍打死年輕人。
中壢事件讓一部份黨外人士,看見群眾反抗國民黨的力量,另一部分則發現到群眾運動潛在的危險性,或者認為這股力量可以促進威權體制轉型。

隨著兩派策略逐漸分歧,以黃信介、康寧祥為核心的領導逐漸鬆動。1979年6月,兩本黨外雜誌分別創刊,康寧祥結合新生代知識份子,在6月創辦《八十年代》雜誌;黃信介則網羅黨外政治人物,從8月開始發行《美麗島》雜誌。前者被認為是走溫和、理性論政路線,後者則是「激烈的群眾路線」。
《美麗島》雜誌不只在全國各地成立辦事處、籌備活動,還動員民眾上街抗議,最終於12月爆發「美麗島事件」,黃信介以及當時活躍的黨外人士施明德、林義雄、張俊宏等數十人人被判入獄。
事件發生後,康寧祥試圖整合黨外殘餘力量以及政治力量,形成包含美麗島事件受難家屬、辯護律師、公職人員的主流派,整體角色偏向「個人公職與專業政治人物」。但因為運動路線的分歧,部分家屬、律師,和黨外年輕、具激進改革理想的「新生代」,後來轉而演變成「泛美麗島系」。
泛美麗島系與康系之間的差異在於,前者主張「改革體制」,走的是群眾運動的路線;後者則是嘗試與國民黨協商的「體制內改革」,認為應投入選舉、進入體制。
另一方面,在泛美麗島系與康系形成後不久,有部分黨外新生代、雜誌編輯,因為不滿康寧祥在立法院內「保障現任立委」的草案,所以在1983年自組「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編聯會),首任會長為博觀雜誌社總編輯林濁水、副會長為生根雜誌社副社長邱義仁。
編聯會成立後,一方面透過雜誌社等方式推動黨外文宣,另一方面爭取「黨外」的制度與民主。
1984年6月,編聯會的重要成員林濁水、邱義仁、吳乃仁、洪奇昌等多人創辦《新潮流叢刊》,在發刊詞中宣示要「重建新的反對事業」,還指出黨外需要「痛切反省長期以來選舉與公職掛帥、以山頭主義為主導的黨外運動」。
這些成員在民進黨成立後,發展成組織紀律嚴謹、實力堅強的「新潮流系」。在新潮流辦公室1991年出版的《到獨立之路:新潮流與台灣獨立》中明確指出,其理想中的民進黨有三面大旗:台灣獨立、組織化的群眾路線,以及傾向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主義。
民進黨創黨:泛美麗島系的形成,與新潮流系的對立糾葛
1986年9月28日,在尚未解嚴、解除黨禁的政治背景下,民進黨於台北的圓山大飯店,在132名與會人士的簽名下成立,並由泛新潮流系江鵬堅當選第一屆黨主席,流亡海外的許信良等人則在美國洛杉磯成立「民進黨海外組織」。
隔年,美麗島事件受刑人黃信介、張俊宏出獄,兩人在全台巡迴串連,原美麗島雜誌社的勢力再起,與泛新潮流系之間出現對立,再加上康系、林正杰的前進系等中間派系親近泛美麗島系,1988年民進黨第三屆的黨主席改選中,黃信介獲得123票,贏過拿下97票的泛新潮流系代表姚嘉文。
當時泛美麗島系的主要成員,除了黃信介、張俊宏和其妻許榮淑以外,還有輾轉由中國偷渡回台的許信良,以及出身高雄余家班、前高雄縣長余登發的媳婦余陳月瑛;泛新潮流系方面,則有江鵬堅、姚嘉文、邱義仁、吳乃仁、林濁水等人。
雙方在1989年因縣市長選舉提名爆發嚴重對立,泛美麗島系黃信介向媒體放話、公布心目中理想名單,新系江鵬堅則提出「黨主席發言不當案」,並指控美麗島系抹黑新系。最終中常會通過姚嘉文和陳水扁的「增加團結、避免分裂」案,兩大派系在黨內仲裁委員會協調下暫時停戰。
直到民進黨第五任(1991/11-1993/11)黨主席許信良上任,美麗島系與新系才找到雙方的公約數。許信良在主席選舉中,為拉攏部分新系及台獨人士,策略性支持「公投台獨黨綱」通過,還邀請新系龍頭邱義仁擔任副秘書長,讓兩大派系共治民進黨。

海外黑名單:獨盟成員闖關回台、形成派系
1990年代,在兩大派系之間,陳水扁籌組的「正義連線」、謝長廷主導的「福利國連線」,還有甫從海外遷回臺灣的「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也逐漸嶄露頭角。
其中,獨盟在當時已有超過20年的組織經歷,獨盟於1970年1月1日成立時,就是由日本台灣青年獨立聯盟、加拿大台灣人權委員會、美國全美台灣獨立聯盟等組織共同組成,成員多為留學日本、歐美各國的新一代知識份子。成立宣言明確指出,台灣人要脫離中國的專制統治、建立台灣人的國家。
獨盟成員長期在海外從事台灣獨立建國工作,例如在向聯合國遊說返聯事宜,1970年,時任主席蔡同榮就率各地區代表,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示威遊行;爾後獨盟持續在美國國會、國務院進行台獨演說,並善用國際媒體宣傳台灣問題,同時展開島內政治犯的各項救援行動。
1987年6月,獨盟日本本部委員長許世楷被推選為主席,他最重要的主張,便是將獨盟轉移回到台灣母土,同年「台灣獨立聯盟」也改名為「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以展現其「建國」的任務。
隨後,名列威權時期「海外黑名單」的獨盟成員陸續闖關回台,卻在台被捕入獄。
1992年6月27日,獨盟台灣本部在第二次盟員大會中改組,當時在牢中的張燦鍙連任主席,獨盟也完成遷盟回台的工作。
施正鋒指出,原本民進黨和獨盟交好,尤其是主張獨立的新潮流系。當時新潮流的成員到海外,就自動成為獨盟的成員;相對地,盟員回台也會加入民進黨。獨盟遷台後,主席張燦鍙正面加入民進黨,但不只泛美麗島系態度有所保留,立場相近的新潮流系也與其明爭暗鬥。

不過,當時獨盟的成員若要參選,還是得與民進黨或派系結合,再加上加入民進黨的人員達一定規模,這群人也就被視為民進黨內的派系。
在黨內主要派系的壓縮之下,獨盟於民進黨的發揮非常有限。民進黨第六屆全國黨代表大會上,參選中執委的獨盟領導核心張燦鍙、蔡同榮雙雙落選,往後獨盟的成員空間越來越狹窄,許多公職人員也會兼具其他派系身份。
泛美麗島分裂、主流聯盟的形成與落幕
另一方面,1990年代,泛美麗島系在民進黨中勢力也逐漸式微。民進黨1987年的第二次全代會時,總共11席的中常委裡,泛美麗島佔了七席、中間派系(正義連線、福利國連線等)四席;1988年三全時,泛美麗島六席、新潮流一席、中間派系四席;到1995年的五全,泛美麗島僅剩四席、新潮流三席、中間派系四席。
公職選舉的部分,1994年7月的省長初選中,泛美麗島的張俊宏敗給無明顯派系色彩的陳定南;1995年總統的黨內初選,美麗島許信良敗給彭明敏。兩大領袖的落選,也標誌著美麗島派系的沒落。
隨之而來的,便是泛美麗島系的分裂。
根據城市科大企管系教授鄭明德的訪談,1996年3月,時任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因彭明敏敗選而辭職,張俊宏在許信良的強烈建議下代理黨主席,但兩人理解有所出入:張認為擔任主席不只有代理期間的三個月,也包含下屆競選,結果許又在美麗島內部會議中表態參選主席,引發兩人嫌隙。
美麗島系最後走向分裂,形成以張俊宏為首的「新世紀」,以及由親許信良者組成的「新動力」。其中,新動力是以張俊宏的妻子許榮淑為首,她和張俊宏於1967年結婚,但早已分居、張也另有女友,唯兩人從未簽下離婚協議書。
兩個新派系的發展也不太順利,新世紀先後面臨成員退出、立委落選的打擊,於2001年4月1日決定停止運作。新動力雖是由親許信良的黨內人士成立,但許在1999年脫黨參選總統,派系內部則紛爭不斷。
不過,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後,正義連線、福利國連線、新動力和獨盟四個派系合組「主流聯盟」,並由福利國蔡同榮擔任召集人。主流聯盟以「影子內閣」為自我期許,希望協助新政府的執政,並一度成為民進黨最大派系。

直到2006年,主流聯盟立委王幸男在民進黨全代會中提出解散派系,根據《中央社》的報導,他認為未來民進黨重大議案的決策,應徵詢黨內專業背景者的意見,而非找各派系領袖討論,他甚至直言:「派系存在是民進黨的毒瘤。」
提案通過後,黨中央禁止以派系名義設立辦公室、召募會員、對外募款,主流聯盟隨即卸下辦公室招牌作為示範。
2017年,前民進黨立委蔡啟芳在臉書發文表示,民進黨長期被新潮流系與許信良的美麗島系所把持。根據《新頭殼》的報導,曾為美麗島系、現為英系的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洪耀福,在當時就曾直言:「這表示蔡啟芳應該還停留在20年前,現在許信良哪裡還有美麗島系?現在還有美麗島系?」
所以說,現在真的沒有美麗島系了嗎?
的確,1980年代走體制內改革路線的康系、懷抱激進改革理想的泛美麗島系、1990年代回台持續推動台灣獨立建國的獨盟、由泛美麗島系分裂的新動力、新世紀,以及曾經試圖協助扁政府執政整合而成的主流聯盟,在現今的民進黨實際派系運作中已經不復存在,但仍能看到當時派系內的政治人物活躍於政壇,獨盟也還以組織形式持續運作中,各自實踐當初改革、建國的理想。
參考資料
- 王志誠(2002)。民進黨大陸政策之研究-從派系發展面剖析。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位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
- 李欣芳、蘇永耀、陳詩婷、邱燕玲(2006)。民進黨全代會決議:解散派系。自由時報。7月24日。
- 林怡君(2006)。主流聯盟拆招牌 蔡同榮:民進黨模範。中央社。7月24日。
- 林朝億(2017)。黨遭美系、新系把持?洪耀福酸蔡啟芳:還活在20年前。新頭殼。5月25日。
- 施正鋒(2008)。由社會運動到台獨運動——台灣獨立建國聯盟遷台二十年回顧。回顧社運二十年(1990-2010)研討會發表之論文,集思台大會議中心蘇格拉底廳。
- 施正鋒(2019)。【專欄】台獨聯盟的政黨經驗。民報。7月15日。
- 郭正亮(1998)。民進黨轉型之痛。台北市:天下文化。
- 張燦鍙(2017)。海外台獨聯盟發展的背景及其影響。台灣獨立建國聯盟。4月15日。
- 新潮流叢刊社(1991)。到獨立之路:新潮流與臺灣獨立。臺北:新潮流辦公室。
- 新潮流叢刊社(1997)。發刊詞。新潮流月刊,3,60-64。
- 鄭明德(2003)。民進黨派系政治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高雄市。
延伸閱讀
- 【關鍵專訪】陳水扁:民進黨的派系不可能解散,也沒有哪個派系能綁架黨主席
- 【南北流】2024年的國際樣貌,將決定新潮流的台獨「路線」與「出線」
- 【新潮流】不同於其他派系的「黨中之黨」,2024南流、北流誰主誰輔?
- 【藍綠比較】連系、馬系、王系?國民黨的派系運作,和民進黨有什麼不同?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專題下則文章:
【圖表】從2014-2020的民進黨中執委名單,觀察各大派系布局與勢力消長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