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時間電價篇】「移峰填谷」化解跳電風險,原來台灣早有節電良方!

2016/12/14 ,

評論

TNL特稿

Photo Credit: P.H--Jack @ Flickr CC By ND 2.0
TNL特稿

TNL特稿

關鍵評論網編輯邀請專家撰寫特稿,歡迎讀者參與討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一般家戶可以透過電池,預先儲存價格便宜的離峰電力,等尖峰時段(或有需要的時候)再拿來用,一方面可讓消費者賺到價差,積少成多之後,也能讓電力公司避免尖峰用電不足的跳電風險。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高宜凡(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你知道台灣已經有「時間電價」了嗎?

近來,各種關於「電業改革」的新聞充斥版面,贊成方與反對陣營吵翻天,交雜了一堆艱澀難懂的技術名詞與法規解說。可是,對許多老百姓來說,每度電要收多少錢?會不會因改革而漲價?才是最切身的關注焦點。

殊不知,10月份剛上路的時間電價,其實也是電業改革的重要一環。

如果家裡電器的使用習慣,可從白天的尖峰時段,轉到夜間10點半後的離峰時段,那麼每度電價格可低到1.71元。相反的,倘若申請了時間電價,卻未能降低白天尖峰時段用電,每度電最高要收5.84元,一來一往價差超過三倍!

上述作法,即是政府希望透過電價的差異化,達到「以價制量」效果,棍子與胡蘿蔔齊發,降低整體電網在尖峰時段的負載壓力。

移峰填谷,全民一起化解跳電風險

目前開放給一般住商用戶申請的時間電價,以每月用電700~4,000度的用戶較為划算,估計全台潛在客戶達100萬戶。少於700度的小型用戶雖然也能申請,但得看實際用電模式是否採現行累進稅率較便宜。至於2,000~4,000度者,因每度電會再加收0.91元,因此建議先試算過再申請;4,000度以上的用電戶,則因簽有「契約容量」合約,電力公司也建議留在現有合約。

平均來說,台灣每戶家庭每月用電量是291度,每月電費帳單約827元,其中120度以下單價1.63元,121~330度的夏季單價2.38元,對用電時段很平均的用戶來說,時間電價似乎不具誘因。但電力公司估算,若每月用電700~4,000度的百萬用戶都換成時間電價,可替台灣電網降低27.5萬瓩的尖峰耗電。

從上述資料換算得知,台灣家戶平均每天約需10度電。可是,大多數人對電力的概念多停留在電費帳單,一度電能用多久、用在不同電器有什麼不一樣?多是一知半解。不久前,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舉辦為期一個月的「綠築跡:台達綠建築展」,特地在園區入口展示了一組每日可存五度電的家用儲能系統,讓民眾了解儲能科技的日新月異,並試想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改變家庭用電習慣,小老百姓可以怎樣幫台灣化解缺電危機?

很多人不知道,五度電(KWH)能做的事不少,可以讓耗電功率60瓦(W)的涼風扇吹三天半、可讓功率10瓦的LED燈亮20天、讓350瓦(電源供應器)的電腦跑14個鐘頭、或讓900瓦的冷氣開五個半小時。有了這些基本概念,便能回頭審視平日最需用電的設備與時間,從中摸索自家用電模式與省電方法。

事實上,很多用電大戶早就在用時間電價了。如排班作業的製造業,把生產排程集中到離峰時段,或讓高耗電設備在深夜運轉;空調長時間運轉的旅館跟飯店,會選在離峰時段製作空調系統需要的冰水,等白天再把冷空氣輸入室內。這些細微調整,都不必犧牲服務品質或營業流程,就能節省可觀的電費支出。

配合儲能,重新想像能源使用情境

近來關於電業改革的討論焦點,多聚集在:如何在最短時間內開發更多再生能源(以降低化石燃料依賴)?是否有財團(或台電)壟斷市場的疑慮?如何讓民間參與電力市場的開發與銷售(綠電直供)?

但很多專家心裡清楚得很,從價格面下手,才是最快、而且最有效的方法。今年10月份開放一般用戶申請時間電價,即是政府試圖拉開電價費率級距的新嘗試,逐步誘導民眾改變以前過於浪費的用電慣性。

不意外的,上路剛滿一個月,便有媒體報導時間電價申請數量不如預期的消息。殊不知,時間電價與建築儲能系統的發展息息相關。君不見美國電動車大廠Tesla,近來重點產品開始轉至家用儲能裝置,更不斷加碼擴充電池產能。

當一般家戶可以透過電池,預先儲存價格便宜的離峰電力,等尖峰時段(或有需要的時候)再拿來用,一方面可讓消費者賺到價差,積少成多之後,也能讓電力公司避免尖峰用電不足的跳電風險。較具氣候意識與節能概念的歐洲國家,均在房屋租賃或買賣程序中,把儲能與節能設備列入抵稅項目,一方面讓建築能耗表現成為房地行情指標之一,二來更督促建築建立自我調配能源的能力,朝向「正能量」建築(Positive Energy Building,全年發電量大於耗用量)目標邁進,有多餘電力還可回賣給電廠、或支援周遭用戶。

一旦電價開始趨向合理化,社會大眾的關注點才會從「開源」轉向「節流」,因為每天多省幾度電,或利用離峰時段存個幾度電,都不再是蠅頭小利;遇到夏日高溫就四處蔓延的缺電焦慮時,還可能變成一門好生意。

簡言之,「電價合理化」正是打開台灣民眾對未來能源使用情境的最佳觸媒,時間電價現在不過踏出第一步而已。

【名詞解釋】時間電價

為反映尖峰、半尖峰、離峰時間之不同供電成本,分別訂定不同電價費率,鼓勵用戶調整能源使用時間、更新節能設備、或增加負載管理動作,以降低整體電網在尖峰時段(如夏季中午)的負載壓力。(台電網頁說明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闕士淵

專題下則文章:

【電價比較篇】Google使用綠電不是為了「夠潮」,是因為真的比傳統能源便宜



《電業法》的未來:

攸關再生能源發展的《電業法》修法,二十多年來在立法院經過六次闖關皆無斬獲,新政府上任後經過各方協商,終於拍板行政院版本修法草案,其中,電業自由化仍是正反雙方討論的重點。台電分割電廠民營化後是否難以維持低廉電價?草案決定以「兩階段修法」綠電先行,但修法後真能確保電力市場的公平競爭嗎?修法後就能解決台電的無效率、台灣缺電危機、再生能源發展瓶頸,甚至讓非核家園之路也不再遙遠嗎?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