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2016誠品閱讀回顧】跟他一起讀:更少、簡化, 資源浪費後價值轉換

2017/01/24 ,

評論

TNL特稿

Photo Credit:誠品書店提供
TNL特稿

TNL特稿

關鍵評論網編輯邀請專家撰寫特稿,歡迎讀者參與討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開始有越來越多年輕人,放棄長久以來被形塑的集體價值觀,拋下過去對成就的定義、對財富的執著,以及對理想生活的想像,選擇忠於內心的渴求。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各種熱鬧喧嘩的娛樂,都成了斷捨離的對象。

文:徐詩淵

愈來愈多年輕人,選擇拋開成就與財富的舊價值,忠於內心理想的生活。

原本只在藝術、文學、建築領域施展影響力的極簡主義,近來逐漸滲透我們的日常生活。源於極簡主義的「斷捨離」觀念一出,讓許多人開始捨離物品,也動搖過去「多就是好」的迷思。

在日本,一群人奉行著極簡生活,丟掉雜物,只留下需要的物品,例如幾件襯衫、一兩件外套、三雙鞋子,讓居住空間留下大片空白,也讓自己不被物品駕馭、不受物慾操控。出清空間,不但讓身心靈有了喘息的片刻,更能思考擁有與失去的關係,打破需要透過物品來彰顯自我特質的武裝。這些進行極簡生活的人們,有粉領族、親子家庭、出版編輯等,並非特定族群。他們在爽朗的空間中,反而獲得更多內心的滿足。

斷捨離在北國演化出這樣的生活方式,而在不同文化底蘊與生活脈絡的台灣,會有什麼樣的轉化?

近年來,台灣開始有越來越多年輕人,放棄長久以來被形塑的集體價值觀,拋下過去對成就的定義、對財富的執著,以及對理想生活的想像,選擇忠於內心的渴求。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各種熱鬧喧嘩的娛樂,都成了斷捨離的對象。他們告別都市生活回到家鄉、回到孕育自己的根源,與地方、自然重新對話,並且賦予新世代思維。原來斷捨離掉長久以來的集體價值觀,大方展現自己獨有的特質,這麼自在。

環境換了,帶來心境的改變,也帶動生活相關產業的轉變。更多人喜歡穿上天然材質製成的服裝,對於入口的食物,講究「不時不食」已是基本,更期待每一口都是大自然的養分所長成,這是一份對大自然的敬重,也是對過多添加物的斷捨離,再加上各種食安問題的浮現,讓這份回歸身心靈的斷捨離,在日常生活各個角落實踐。

誠品 楊宗翰

閱讀趨勢:一丁點資源更自由快樂


口述:楊宗翰;撰文:劉揚銘

楊宗翰
Photo Credit:誠品書店提供

曾在克羅埃西亞與一群佔屋者過著「無消費生活」的楊宗翰,在旅程中得到很多啟發。他發現房子愈蓋愈多,有房住的人卻愈來愈少;食物愈種愈多,挨餓的人卻沒有減少;物品愈來愈先進,汰換卻愈來愈快,消耗大量資源的人沒有比較快樂。

因此他與這群無消費者一起,將廢棄的房子重新整修好,開放給需要的人住;回收被淘汰的麵包和蔬菜做成料理,送給肚子餓的人吃。雖然在一般人眼裡,他們擁有的很少、很窮,卻能不斷付出,只需要一丁點資源,卻過得更自由快樂。楊宗翰體會到,當我們不再執著於一定要擁有東西的時候,反而更能放鬆的與人們分享。

回台後,楊宗翰開始推動免費商店,分享自己用不到的東西,也重新珍惜別人用不到的物品,雖然起初常聽到「台灣人比較冷漠、自私,這種事不可能」的回應,漸漸卻開始有人主動拿物品到免費商店分享給大家。

未來他還想拓展到食物、工具、知識和技能的分享上,試著刺激人們思考:與其消費新東西,讓更多資源變成垃圾和汙染,不如使用那些可能會被浪費,成為垃圾及汙染的資源。這是他更喜歡的生活方式。

影響楊宗翰的三本書

關於斷捨離,他推薦......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楊之瑜

誠品
photo credit:誠品書店提供

專題下則文章:

【2016誠品閱讀回顧】跟他一起讀:酸民、戰文, 網路下的情緒處理



2016誠品閱讀回顧:看見未來關鍵的5件事:

本專題由誠品書店與關鍵評論網合作,從2016年度閱讀報告中,分析兩岸三地讀者對工作與幸福生活的想像有哪些異同之處、如何藉書籍認識彼此。亦自今年的閱讀趨勢裡找出五個邁向未來的線索:共享共好的經濟趨勢、優雅的老後生活、知識輕化的傳播力量、網路時代的情緒管理、身心靈斷捨離;邀請五位「未來大人物」分享個人的行動改造經驗。 讓我們一起,從閱讀趨勢抽取時代線索,從議題分析導出改變行動,看見變革的新未來。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