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歷史的黑暗面:2015奧斯卡男主角們故事背後的爭議人生

2015/02/22 ,

評論

張硯拓

《暗黑冠軍路》劇照|Photo Credit: 龍祥電影
張硯拓

張硯拓

專職影評人,文章散見於紙本與線上媒體,也為udn.tv【藝想世界】節目常態來賓。 曾舉辦多次演講,經營【時光之硯】部落格及臉書粉絲團多年。 信仰:美好的記憶就是我的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三個故事,三段歷史,三個人物,都有著面對自己,面對世界,和這世界看待他們的眼光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在今年奧斯卡戰況最精采的男主角獎項,除了第一種子《鳥人》(Birdman)的麥可基頓(Michael Keaton),和後來居上的《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艾迪瑞曼恩(Eddie Redmayne)之外,其他三位入圍者受到的關注相對較少。他們分別是《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的布萊德利庫柏(Bradley Cooper)、《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的班乃迪克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和《暗黑冠軍路》(Foxcatcher)的史堤夫卡瑞爾(Steve Carell)。

有趣的是,這五部中只有《鳥人》是純屬虛構,其他都標榜著「真實歷史故事」;若再扣掉完全是勵志楷模的霍金(《愛的萬物論》全片關於他和第一任妻子的分合始末,甚至得到雙方當事人的背書支持),剩下三位還有個共通點,就是他們的生平都帶著爭議性,都和身處的時空足以做某種「對話」。所以這篇文章,要來談談這幾位人物背後的歷史。

美國狙擊手-克里斯.凱爾

首先是《美國狙擊手》的克里斯.凱爾(Chris Kyle),故事時間是1999年到2013年。他是美軍官方認證的「史上最強狙擊手」,參與伊拉克戰爭的期間,登記在案的狙殺記錄是一百六十人(據說不可考的真實數字是將近兩倍)。

而老導演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拍這部片,則先簡單帶過他的童年及青年時期,交代他「不惜一切保護同伴」的信念之建立,接著就把重心放在他從軍後的生活,尤其是他被使命感/求勝意志/自我的存在價值漸漸吞噬之後,越來越離不開戰場,反倒和婚姻/妻子/孩子漸行漸遠,對放假回家的「平民生活」感到空虛和惶恐不安的心境。

《美國狙擊手》海報|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美國狙擊手》海報|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且先不論這位距我們如此近的歷史人物,最後竟然是在2013年於家鄉被一位退伍軍人所槍殺,只談他的戰功本身,就已經爭議性十足。據電影描述,凱爾是個正義感強烈而且理性的人,他生涯第一個殺的,是個準備向美軍投擲手榴彈的伊拉克婦人(史實如此),他在開槍前也著實猶豫了一下。

同理他的準星也曾瞄準一個扛起火箭筒作勢要發射的小男孩,他在那一刻也祈禱對方快放下、別逼自己開槍。他殺人無數,但他說他完全對得起良心,每一次動手都保證有充分而且不得不的理由。若站在美國軍方立場,這是個不折不扣的英雄。

但若跳開來,直接質疑「為何而戰」的大哉問,則美國發起伊拉克戰爭的正當性之缺乏,就導致這位英雄掉入了「邪惡的平庸性」的討論範圍。

是的他很清楚,每次開槍都是他如果不這麼做,就有同袍要賠上性命;沒錯對方的汽車炸彈、婦孺攻勢、殺雞儆猴等等手法,都殘虐而不人道,但如果凱爾和他的兄弟們沒有(奉上級指示)前來這裡,這些千鈞一髮和不得不,都不會存在。這是個英雄人物,他拯救多少美國家庭免於破碎的命運,但他同時也成為人類彼此的侵略史上又一枚汙點的(不自覺的)看板教材了。

模仿遊戲-艾倫.圖靈

Photo Credit: Wikipedia Commons

《模仿遊戲》海報|Photo Credit: Wikipedia Commons

第二位是《模仿遊戲》的艾倫.圖靈(Alan Turing),故事時間是1939年到1950年代。圖靈是二戰時期英軍的密碼學家,成功破譯德國的軍情電報,被邱吉爾形容為「全盟軍貢獻度最大的單一個人」。他本身是數學家,在加入軍方的極機密情報組織後,主導研發出一台精密的機器,最後不但幫助戰勝,還成為現代電腦(泛用型計算機)的原形。

而整部電影的好看,也在於從一枚(關鍵的)小螺絲釘的角度,看整個大時代的、大規模的戰事推演,沒有大量的壕溝槍響、坦克砲轟,沒有多少刀劍兵血,只有一群窩在小屋中算算式喝咖啡組電線聽電報的西裝男。但他們的壓力,是一整個世代那麼巨大。

事後估計,二次世界大戰總共造成盟軍所屬的國家超過六千萬人死亡,而有一說法是,如果沒有圖靈的機器,戰事還會再延長兩年,甚至英國有可能糧盡戰敗。由此足以想像,圖靈的發明拯救了多少人;但換個方向想,則是他如果再早幾年甚至幾個月成功,還可以多救多少人?

艾倫.圖靈|Photo Credit: Wikipedia Commons CC0

但關於圖靈的故事,真正的爭議性不在此。而是身在這樣的歷史漩渦中心,他卻另有個悲慘的人生結局。圖靈是個男同志,這在英國一直到戰後(五零年代)都仍是法律明定的罪狀。身為戰爭英雄,因為成就的極機密性質而一切不可說,無法得到榮耀和認可也就罷了,還在戰後不久因為猥褻罪而被強迫「化學去勢」,最後自殺身亡。

《模仿遊戲》的諷刺在於,一方面呈現英雄對時代/國家的貢獻,一方面告訴這代的英國人:「我們曾這樣對待我們的救命恩人」。在他的下場背後,那名為「歧視」的邪惡,和他曾幫助我們打倒的那個人所宣稱的「種族清洗」,本質上其實沒有不同。

暗黑冠軍路-約翰.杜邦

第三位則是《暗黑冠軍路》的約翰.杜邦(John du Pont),故事時間是1984年到1996年。他是美國最富有的杜邦家族(Du Pont family)的繼承人之一,在故事發生的1987年當時,估計身價高達兩億美金。約翰杜邦本身是個鳥類學家,貝類學家,集郵愛好者,慈善家,曾經出資蓋博物館,也定期捐錢給學校等等……

不過他還有另一個身份,就是摔角運動的狂熱愛好者。他曾在自家莊園蓋起訓練場,組成自己的隊伍,延攬奧運金牌選手加入,以期為美國的榮耀盡一份心力——甚至還一度以教練自居。

《暗黑冠軍路》劇照|Photo Credit: 龍祥電影

沒想到這最終造成一樁悲劇。《暗黑冠軍路》的故事聚焦在1984年奧運金牌得主舒爾茲兄弟(David & Mark Schultz)受到杜邦賞識,加入他的「狐狸捕手」隊伍,卻在跟這位超級富豪的互動中發生各種摩擦,最後導向一場殺人事件,讓這個榮華享不盡的人在獄中度過餘生。

電影的好看,來自三個男星(飾演杜邦的史堤夫卡瑞爾、飾演舒瓦玆兄弟的馬克魯法洛(Mark Ruffalo)和查寧坦圖(Channing Tatum))在刻意壓抑、清冷的敘事中,以滿滿的「不說」、「無法說」交代那水面下的羨慕嫉妒恨,爭寵失寵與迷失。杜邦的控制欲、佔有欲,兩兄弟彼此的歸屬感和革命情感,互相需要和難以取代,甚至是杜邦被母親牢牢掌控的窒息感,都清晰可見,又足以引發多重想像。

這也讓你我看見一個以往無法想像的世界:擁有整片山林的極富裕人士,沒有生存壓力而得從其他事物尋找存在感、自我價值實現的金湯匙超級勝利組,卻落得最淒涼的人生下場。他作為出資者/供養者而去「擁有」一個運動員的同時,是那麼渴求被需要、被仰慕。

故事裡他一再強調(也要他的豢養對象承認)他是他們的「人生導師(mentor)」,顯見作者解讀這位殺人犯的殺意是來自於「認定別人對自己不敬」吧?一個擁有世界級財富的人,卻因為深知這不是自己賺來的,而加倍在意別人的目光,覺得被「輕視」,這又是何等徬徨?

《暗黑冠軍路》劇照|Photo Credit: 龍祥電影

另一方面,作為被「擁有」的運動選手,一如過去被貴族供養的門客,他們一心只想做好一件事(而且也只會做一件事),但和雇主間的關係究竟是什麼模樣?那彼此需要、賞賜和感激、榮耀的歸屬等等糾結,背後的本質究竟是什麼?那「天上掉下來的一生一次的機會」,一如杜邦的無窮無盡的財富,這兩者,真的帶給他們幸福了嗎?

三個故事,三段歷史,三個人物,都有著面對自己,面對世界,和這世界看待他們的眼光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這也告訴我們看電影的時候,不只是理解一個人為何而為,還要理解他的世界,還要理解這世界逼他/引誘他/讓他不得不做了什麼。多少好戲,就在這水能載舟亦覆舟、又映照出湖中人及其背後世界的,明暗天地之間。

推薦閱讀: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羊正鈺

專題下則文章:

以為《格雷的五十道陰影》不過是「總裁系列言情小說」?難怪你搞不懂女人到底想要什麼



電影入迷:影像之外的其他故事:

看戲的是傻子,演戲的是瘋子。影癡呢?就在瘋與傻之間,他們比觀眾更敏銳些,比演員更理智點。人們看電影為娛樂,他們則愛用一個最獨特的視角「寫」電影,以文字做鋤頭,探入敘事的幽微之處,掘出鳳毛麟角,傾訴影像之外的故事。借用了他們眼光,就算是老片重看,畫面有了層次,更耐人玩味。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