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熊麻吉2》VS《小小兵》:萌到不行的角色魅力,只有好萊塢才玩得起的技術/藝術

2015/06/26 ,

評論

張硯拓

Photo Credit: UIP環球影業
張硯拓

張硯拓

專職影評人,文章散見於紙本與線上媒體,也為udn.tv【藝想世界】節目常態來賓。 曾舉辦多次演講,經營【時光之硯】部落格及臉書粉絲團多年。 信仰:美好的記憶就是我的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兩部片都非常「商業」,但是目標觀眾卻南轅北轍,瞄準的年齡層幾乎是完全切開的。這倒讓我想要並列、比較一下:它們有什麼異同?

一連兩天看了兩部新片:《熊麻吉2(Ted 2)》和《小小兵(Minions)》,都是只有好萊塢才敢拍/才拍得出來的電影。兩部片都稱不上「藝術」,但是都帶來超出預期的笑料和娛樂效果;兩部片都非常「商業」,但是目標觀眾卻南轅北轍,瞄準的年齡層幾乎是完全切開的。這倒讓我想要並列、比較一下:它們有什麼異同?

一、類型電影的變種與延伸

《熊麻吉2》是續集電影。三年前的《熊麻吉》締造的北美瘋狂票房,大家或許還有印象,由電視界的喜劇天王塞思.麥克法蘭(Seth MacFarlane)跨入電影界自編/自導/自演(配音),說的是「小男孩與他的布偶熊」的友情、冒險、成長故事——只是這裡的男孩是個長不大的窩囊青年,而布偶熊則是他的損友,是一起開趴,哈草,終日無所事事說髒話的「兒童不宜」的角色。

Photo Credit: UIP環球影業

2012年,《熊麻吉》創下史上最高的「非續集限制級喜劇」票房,跌破大家的眼鏡,也讓人看到麥克法蘭作為一位創作者的濃厚風格與獨特節奏。形式上而言,那是一部把「童年玩伴」的溫馨類型片加以變種,變成《哈啦瑪莉》以降北美越來越多的「屎/尿/性喜劇」,又因為主角是一隻填充娃娃(而且是有既定形象/全球知名度的泰迪熊),所以即使笑點的「下流度」偶有失控,整體而言仍讓人耳目一新。

三年後的現在,續集上映了,故事更順,角色也更得人緣,甚至還帶著相當的議題思考性。在《熊麻吉2》中,泰德(那隻熊)與他的人類女友結婚,甚至想領養孩子,卻碰上「自己究竟是不是人」的法律辯證,從而進入一場不能打輸不然會失去一切(財產、工作、婚姻的法律效力)的官司戰爭。在這過程裡,無窮的笑點連射,而且幾乎彈無虛發,風格的拿捏(好吧我指的仍然是下流度)還十分得宜,全片看下來,得到的樂趣大大出乎我的預料。

Photo Credit: UIP環球影業

至於《小小兵》,則是更意外的商業產物了。動畫團隊Illumination Entertainment在2010、2013年先後推出兩部《神偷奶爸(Despicable Me)》系列,從反派的角度講英雄的冒險故事,作品本身都不太突出,第一集甚至還跟同年的《麥可邁:超能壞蛋(Megamind)》題材相撞——然而其中一群配角,即黃澄澄嘰喳喳講話聽不懂但又笨又可愛的小小兵們,實在太搶眼了,儼然是片中最大(而且是唯一)的亮點。於是人氣扶搖直上,外傳也順理成章。

系列裡,小小兵作為一種「反派部下」式的存在,數量超多,每一隻高矮、髮型、眼睛數量(單個或一雙)不同,名字也都不一樣,唯一的共通點是都超好笑。於是獨立電影《小小兵》便以「前傳補完」的形式,講這些生物是怎麼遇上古魯(即《神偷奶爸》主角)的。而這一切要從遠古時代說起……

作為一部冒險電影,《小小兵》很稱職地讓這些小可愛繞著地球跑,後半段在倫敦的段落,更是設計出和現實地景的精采交匯,倫敦塔、西敏寺、白金漢宮等等都入鏡了,關於衛兵的一枚笑點更是引爆全場的笑聲炸彈。有趣的是,這同樣是類型片(英雄動畫電影)的變種產物,只是從主系列背離「正派 VS 反派」的傳統再背離出去,變成主角/配角關係的倒置。說是創意也罷,說是眼明手快跟上市場(人氣)的考量,更不失中肯。

Photo Credit: UIP環球影業

二、角色的徹底賣萌

然而這兩部片會成功,都和它們核心處的角色魅力有極大關係。泰德再怎麼言語限制級、動作下流,他畢竟是隻玩偶,他的可愛永遠不會被骯髒指數吃掉;反過來說,正因為是動畫畫出來的熊,說什麼、講什麼都有種荒謬的喜感,戲中人物和他「司空見慣」的相處,也成為非刻意的笑點來源。而這次續集的泰德在片頭歌舞、片中法庭、還有片尾一段真情流露的戲,都讓人看見動畫沒有極限,這真是好萊塢才玩得起的技術/藝術之力。

至於《小小兵》就更不用說了。他們的可愛和好笑,在此擴張為一整部片的篇幅,作者細緻地讓每個(再怎麼短的)鏡頭裡的每隻小兵都迷人,各種造型、表情、動作、行徑……無一不是心血結晶。這同樣是正中觀眾喜好,讓人不得不投降。尤其,小兵們本身的「語言」是無法翻譯的,這反而帶出某種我特別偏愛的(《瓦力》前半部那樣的)趣味,考驗動畫師的功力,更讓觀眾專注在那些「形意」之上。

Photo Credit: UIP環球影業

此外這兩部片還有個關鍵的共通點,那就是主要角色的配音即是導演。前述塞思.麥克法蘭的喜劇功力在於編、導也在於演,亦即說笑話是他的強項,而他親自幫泰德配音,和馬克.華柏格(Mark Wahlberg)對戲的化學作用很精采;同理,《小小兵》的導演之一皮爾.考芬(Pierre Coffin)也是片中所有小兵(包括三個「主角」凱文、史都華、蘿蔔)的配音,那精采的聲音表情,是這些黃色小傢伙不可分割的形象元素,更是魅力的來源。

最後這兩部喜劇片還有個共通默契,那就是擺明了瞄準玩具市場的無限商機。泰德本身就是實體玩偶,可以想像從第一部《熊麻吉》開始,他的「等身大」布偶肯定已經賣得嚇嚇叫;《小小兵》就更恐怖了,瞄準兒童年齡層的這部片,可望推出N種不同造型不同動作不同材質的玩具,而且都將虜獲小孩大人的心。這樣的行銷策略,可以說從片子構思的第一天,就註定會成功。

Photo Credit: UIP環球影業

三、大量引用典故

另外電影要好看,而且是讓大人小孩、門內門外的觀眾都覺得開心,大量的典故素材功不可沒。《小小兵》從他們的遠古時代「旅程」開始,遇到恐龍、原始人、金字塔、雪怪,乃至吸血鬼和拿破崙,再加上前述的倫敦(以及前半在紐約),和甚至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等等的出現,都是讓大人觀眾也「有感」的安排。至於《熊麻吉2》就更厲害了:數不完的時事、政治、時尚、文學、明星、電影哏,幾乎是麥克法蘭的法寶大爆發——尤其電影哏。

這次續集最讓我驚艷的,是它在同行笑料的火花四射,包括《洛基》、《忍者龜》、《星際大戰》、《星際爭霸戰》、《魔戒》等等系列都成為笑柄,尤其《魔戒》,那笑點第一次出現我真的徹底被逗樂了!但更厲害的還有《侏羅紀公園》——這就真的無法先說明,只能說試片現場,那一段幾乎全場要鼓掌。而那個笑點最後,麥可法蘭還引用了《接觸未來》,這直接打中我心頭記憶的設計,要說我寫這篇文章就是為這一點,也不為過。

(喔對了,兩部片還不約而同都開了動漫博覽會(Comic-Con)的玩笑,這也是有趣的巧合!)

Photo Credit: UIP環球影業

四、小結

事實上,除了這些笑點和魅力,《熊麻吉2》也很明顯地朝著議題方向(弱勢平權與「什麼是『人』的資格?」)以及愛情主題(一曲月下情頌,一點也沒浪費亞曼達.塞佛瑞的好歌喉)「充實」自己。全片固然嘻笑怒罵,不時還有純為搞笑而岔出主線的安排,但嚴肅,勵志,溫馨,浪漫的部份也都有,而且不差。比起第一集那種胡鬧到甚至失控的態勢,要進步不少。

至於《小小兵》,試片那天片商很聰明地安排了六十個小學生坐在戲院貴賓席,聽他們對片中所有笑點毫無困難的接收、和大肆迴響,傳遞出一個訊息:這是超適合小朋友的一部片,各位爸媽可以放心帶進戲院了。最後我要說:這之後,製作團隊如果直接捨棄《神偷奶爸》系列而專心發展《小小兵》,我也雙手贊成!

Photo Credit: UIP環球影業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闕士淵

專題下則文章:

先別管《暮光之城》和《黑影家族》了,你看過真正厲害的吸血鬼喜劇嗎?



電影入迷:影像之外的其他故事:

看戲的是傻子,演戲的是瘋子。影癡呢?就在瘋與傻之間,他們比觀眾更敏銳些,比演員更理智點。人們看電影為娛樂,他們則愛用一個最獨特的視角「寫」電影,以文字做鋤頭,探入敘事的幽微之處,掘出鳳毛麟角,傾訴影像之外的故事。借用了他們眼光,就算是老片重看,畫面有了層次,更耐人玩味。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