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為《漢尼拔》系列最後一篇,意旨在討論電影中的食人意象和文學中的食人行為。
前言
本文為《漢尼拔》系列最後一篇,意旨在討論電影中的食人意象和文學中的食人行為。
(Readers discretion is advised. 以下內容可能含有暴力血腥內容,請讀者自行斟酌閱讀。)
儀式或罪行(A Crime or A Thing)
「食人」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在今天晚上7點鐘的新聞看到「食人」兩個字的跑馬燈,和在博物館看到「食人」兩個字的解說牌,哪一個對你來說才是合理的?為什麼?
Cannibal這個字源於哥倫布抵達美洲時對當地原住民的貶稱,他和船員們稱呼其為Cannibal,意即「原始人、野蠻人」,而後來這個詞演變成為對於當地原住民以人為犧牲、活體屠宰的特殊指稱。根據研究,十六世紀以前的中美馬雅人、阿茲提克人的確有活人屠宰獻祭的儀式行為,但認為「食人」源自於此時期是錯誤印象,事實上,比你想像的還要更早。
2009年在德國Herxheim村莊的一場考古調查中,發現了大量的舊石器時代遺骸,推測可能是戰地墓園,但考古學家推測這座遺址中的遺骸其實是食人儀式中的剩餘部分,至於食人的目的尚不明(註1)。而十六世紀的cannibal一詞,後來也出現在獸醫學中,指稱動物界中吞食同類的行為,足以證明cannibal並不單指人類某種可怕殘忍的舉動,而是原本便存在在地球生物當中。
在禽類(poultry)中甚至還有一條特別款項,稱為poultry cannibal,意指鳥類啄食其他同種鳥類導致死亡的舉止(大概鳥類的喙太小了吧)。
所以各位睜大眼睛、扶正腦袋,看清楚了:
- 食人行為並非近代專有,更不是湯瑪斯.哈里斯(Thomas Harris)小說創造出來的人物。
- Cannibal並非專指食人,但在本篇文章中,為了方便,消歧異指「食人」。
現行各國法律並沒有針對食人行為有特別懲戒條款,頂多以謀殺重罪判處徒刑,或者再以毀損屍體罪加一等(註2)。但請各位想想,是什麼讓人犯下謀殺,並還要吃掉屍體?食人的意義到底在哪裡?比較好吃?另類養生?食人到底是怎麼從儀式獻祭進展到謀殺重罪的?
咱們從心理學開始探討起吧。
精神變異和創傷(Psychopathology & Trauma)
(Pathology在某些教科書仍稱為「變態」。我認為那有歧視之嫌,於是改稱「變異」。)
我們從生物心理學開始。在大腦的中端有個小小的部分稱為「杏仁體」(amygdala),左右對稱,味道和形狀和杏仁無關。但研究指出,這對小小的杏仁體和人類的情緒掌控、衝動控制、暴力忍受度有級大的關連。只要上網打上amydala violence就能夠找出一大堆相關的研究,因為杏仁體遭受外力破壞或先天毀損導致的暴力個案,更是洋洋灑灑。
在諸多腦部結構病變導致暴力行為的研究中,除了杏仁體,便是關於「第五腦室」(CSP, cavum septum pellucidum)。在歷年來不斷的研究證明了人類腦中若第五腦室發育畸形,可能直接導致其他部位如杏仁體、海馬迴等不正常發展,最後誘發許多精神性疾病,例如:思覺失調症(又或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反社會人格。在某些遭遇極大創傷的患者,其腦部斷層掃描也會發現第五腦室受到損傷。
也許大眾會為這類研究感到不滿:這些研究結果似乎是要替重刑犯的做為找理由。我懂,我也曾經認為這種研究只是在為重刑犯減輕刑期,而這在法庭上的確也是個有力的辯駁證據。因為精神科醫師證實有精神疾病而無罪開釋、減刑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從另一個方向來看,這些結果也是預防和治療的利器。
如果以上述來當背景,那麼史上最有名的食人魔漢尼拔(Hannibal Lecter)可能先是在童年時期目睹親妹妹被殺害、分食而遭遇極大的精神創傷,但此種創傷並沒有使目睹者退縮或者對於肉類食品感到厭惡,反而「逆火」,自己也成了食人魔。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漢尼拔同時也具有極強大的藝術涵養和醫學知識,他對於人肉的處理幾近藝術,彷彿廚師料理珍饈佳餚一般細心呵護。他應該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患者,自己成了兇手那一類型的人可能給予他極大的安慰和成就感:在他的世界裡,他不僅僅是殺死了人,還將受害者昇華為某種食物的藝術,彌補了當年妹妹因為體弱多病而被草率分食的慘況。
除了斯德哥爾摩症,漢尼拔最明顯的當屬反社會人格。反社會人格的範圍頗廣,但在患者心中,縱使對於社會既有教條認知扭曲,自己永遠是對的;抑或縱使知道自己明顯是異類,仍一意孤行。智商較高的甚至能發展出自己的一套論點,自我辯駁。漢尼拔了解食人是錯誤的,但誠如前段所說:他認為自己是「以美之名殺人」,不一樣。
漢尼拔當屬食人者當中最極端的一例,大多數的食人行為恐怕只是謀殺的附加作用罷了,當然,我們回到腦部病變的生物心理學層次,可以假設這類人對於自我控制、社會價值觀掌握力較薄弱,但那沒有辦法為謀殺後的行為開脫。
最後一類也是少數。1972年在南美安地斯山脈的空難受害者為了活下去,只好啃食傷亡的同伴,這個案例後來也改編成電影《我們要活著回去》(Alive, 1993)。
其它文學和電影(A Speck in Books and Films)
是的,食人魔的電影其實一直以來都存在,而且數量會多到讓你受不了、發誓下輩子(或下一餐)絕對不再吃肉。這裡有一份清單〈Meat Is Murder: The 10 Best Cannibal Films〉,列出了十部你絕對不能錯過的食人魔電影,如果你有興趣按圖索驥,歡迎一部部收看。但我的建議是:挑選和你出生年代相近的電影來看,前後不要相差超過四年,這個準則對於挑選電影往往都很有效。
對於這類灑滿血肉和尖叫的電影,其實我並不欣賞第一部1980年的《食人族大屠殺》(Cannibal Holocaust),不過我能理解那些鮮血、活人支解是為了凸顯出某部落的文明態度。但就這類恐怖、令人作嘔的電影,很容易淪為灑玉米糖漿的B級狗血片,對於畫面、台詞的精緻程度並不夠重視,演員對於角色的內心詮釋有時也會帶過多刻板印象。
我比較偏好例如1989年的《父母》(Parents)這部黑色幽默喜劇。在文學上有時會以食人肉來表示對於文明的蔑視,或者對於體制的嘲諷,換做是電影,喜劇的力量有時比灑玉米糖漿更有說服力。
美國暢銷作家凱絲.萊克斯(Kathy Reichs)在她的女法醫唐普布蘭納(Temperence Brenner)系列中,《逃!戰慄的追殺》(Fatal Voyage, 2001)這本書曾利用藝術畫作和聖經中的禮儀來設計兇手的真面目。例如:
1. hoc est corpus meum是領取聖餐時的說法,也就是「基督的血與肉」,指的是葡萄酒和麵包,書中的食人秘密社團(H&F)卻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曲解成基督化的茹毛飲血。
2.《梅杜莎之筏》:畫中事件為1816年的沉船事件。船長領導無方,沉船時逃走,工人只能用船的部分建造木筏,缺少食物、水及指南針。最初有約150人倖存,經過12日後剩下15人,期間更有人吃屍體來維持生命。

Photo Credit: Théodore Géricault Public Domain
這頂多也只能算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食人的代表作。
3. 父食子。這種戲碼也常見。《以西結書》「在你們之中,父親會食用孩子,而孩子也會食用父親。」(Ezekiel 5:10. “Therefore the fathers shall eat the sons in the midst of thee, and the sons shall eat their fathers.");《利未記》「你們當食你們子女的血肉。」(Leviticus 26:29. “And ye shall eat the flesh of your sons, and the flesh of your daughters shall ye eat.");在中國,商紂荒淫無道,姬昌被囚於羑里時含淚吃下自己兒子伯邑考做成的肉醢(也有一說是餡餅)。不過此例並不是書中所舉。
最後來到兩年前出版的一本書《我們都是食人族》(Nous sommes tous des cannibales),人類學家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著,不過距離本系列最原始的主旨──生食人肉電影──稍嫌遠,內容多討論社會學上的現象。
附註
1. 德國《明鏡》週刊 Spiegel ONLINE International: Stone Age Mystery: German Excavation Reveals Signs of Mass Cannibalism. 9. Dec. 2009.
Foxtel.au: Discoveries Uncovered at Herxheim. 8. Jan. 2014.
2.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 UK: Pakistan to bring in anti-cannibalism law after gruesome case of two brothers who had been digging up corpses and using them to make curry. 24. Oct. 2014.
本系列結束,謝謝閱讀。
留盞燈給守夜人,電影午夜時分準時開播。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守夜人看電影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
專題下則文章:
趙德胤電影的孤城與倦鳥:從語言和文學談起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