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樣的故事變劇本,再拍成戲剪成141分鐘,全片看完,在極度比重不均的戲份安排下,依然能讓每個角色都有亮度,這就是功力。
當麥特戴蒙(Matt Damon)在畫面上發著抖、忍著驚慌和嚎叫為自己「動手術」(所以這不是傑森包恩),我才突然想起:「對喔,這可是《異形》導演拍的電影。」—而全片唯一讓人抓緊座椅扶手的,還真的只有這個鏡頭。除此之外是滿滿的歡樂、壯闊、熱情和振奮人心。當我走出戲院,心情是愉快中摻著點猶豫,我不確定是該驚喜於「發現一個新的雷利史考特」,還是在心中對這位78歲老翁說:「您是真的累了吧。我懂的,這樣放鬆一下,也好!」
所以我先換個角度談。毫無疑問地,《絕地救援(The Martian)》是這個秋季檔最稱職的商業片,規模浩大,敘事乾淨有效,技術面無可挑惕,角色更是討喜。這是一部好片,更是一部好爽的片。所有人看完都覺得:這正面力量強大到不可思議!——事實上,這特質原本就存在作家安迪威爾(Andy Weir)的原著小說《火星任務》中:

2011年,這位資訊科學出身的素人作者將他寫了兩年的小說《火星任務》免費放上網連載。故事是關於一個太空人被意外遺落在火星上,他和外界失去聯繫,只有原訂一個月的存糧,而下一次地球派人上火星(如果計畫沒有變卦)將是四年後的事。
然而他的孤獨和絕望,很快就被體內無敵的樂觀給擊潰了(咦?),他開始變魔術,像《鋼鐵人》和《鋼鐵人3》的東尼史塔克一樣,他靠著科學變出食物和水,變出旅行的裝備和露營車,變出和地球通訊的方法—於是從此,美國太空總署(NASA)那群號稱「全世界最聰明的人」開始合作幹活,目標是完成全人類的期待:把雷恩大兵救回來。
翻開原著小說,從第一頁一讀,你就會停不下來。不只因為故事讓人好奇,還因為作者的語氣(亦即,電影裡麥特戴蒙角色的自述)又輕快又好笑,他用大量的科普細節說服讀者這一切有憑有據,再用更多的揶揄自嘲、苦中作樂、洋洋得意,讓你感受到主角和過往所有的「落難者」都不同:他一點一滴,在解決問題的路上前進,即使偶有差錯,但大致樂觀又順暢。就算偶有膨風,也絕非空穴來風。於是你忍不住喜歡他,希望他成功—或其實,從一開始就明知他一定回得來,你只是從第三頁就暗自期待,那最後凱旋的舒爽。
小說推出後,因為迴響太好應觀眾要求出了電子書,接著又賣出版權(實體書/改編電影)……4年後的現在,它成為全美賣座第一名的新片。對一個寫作者而言,還有比這更正面能量的經歷嗎?

Photo Credit: The Martian
繼承了書的優點,改編得忠實而且俐落,電影《絕地救援》是一流的敘事範本,多數在火星上的求生議題、過程、意外都被拍出來了,惟有後半「上路」的部分明顯精簡過;地球上的人們此起彼落的思辯、應對、腦力激盪,也都呈現得很到位。原著小說是有趣的二分結構,火星上的主角不斷延展他的生命線,獨自和一個個難題見招拆招,越走越深、越遠;地球這邊,則是每次一切回來,都有新的認知和對策,而配角們也越加越多,是一張越撒越大的網。
這樣的故事變劇本,再拍成戲剪成141分鐘,全片看完,在極度比重不均的戲份安排下,依然能讓每個角色都有亮度,這就是功力。上面這件事的明證在於:最後終於「成功」那一刻(oops,我這樣是不是爆雷了?)你看鏡頭上每一個配角,或興奮,或如釋重負,或含淚欣慰,而你為他們開心,你關心他們每一個人。這就是證據。
但還是要回頭說,為什麼我心中卻有點猶豫?關鍵在於,雷利史考特對好萊塢商業片而言,當然是大師,一輩子拍了二十多部長片,不只《異形》還有《神鬼戰士》,有《黑鷹計劃》和《人魔》,更不用說《銀翼殺手》,以及三年前的《普羅米修斯》。這樣一位大導演,操控大場面不是問題,對太空和未知和科技,不只熟悉更有滿滿「見解」。來到《絕地救援》,所有人都驚訝於他這次這麼樂觀(upbeat),沒有任何訓世或寓言意味,而是頌讚希望和生命,幽默揮灑,又如此精準流暢……。
沒錯,我也同樣驚訝,不論對科學還是人性,他的悲觀不見了(想想《異形》和《銀翼殺手》),那對未知的崇敬和仰望(《普羅米修斯》)也消失。但這是題材選擇,這不是個科「幻」故事,要盡量作到科學有譜,當然不必沾染太多旁枝。是以,這不影響我對這部片的評價,畢竟它的思考企圖本來就不若《星際效應》。真正讓我可惜的,是它的節奏。

Photo Credit: The Martian
這裡說的節奏,不是順不順,而是語氣的選擇。全片又快又輕,有些難題危機反而「太順了」,麥特戴蒙演得好,但有些挫折、孤單,或苦惱的段落,一再讓我覺得「這裡多停頓幾秒,多剪幾個鏡頭,該有多好?」一直持續樂觀,有時候反而像跳高前沒有蹲低,少了那麼點張力。而我要接續上一段結尾說的:這部片真正讓我想比較的,是《地心引力》。
回想一下《地心引力》吧。當珊卓布拉克被困在艙裡,求生意志熄滅,直到「夢見」了喬治克魯尼,重新想起什麼……作為全片調性反轉的關鍵,那場戲的「靜」與「沉」,給了後段整趟歷險「跳高」的能量。艾方索柯朗藉此示範何謂完美的商業故事,簡單但是情緒極有效,靠的正是節奏的收放。而數十年來,雷利史考特都是掌握氣氛的高手—想想《神鬼戰士》,甚至《人魔》,這可是他的導演印記呀!這次卻讓我覺得少了。
大師這一回,向後輩展現了如何拍好一個緊湊故事,抓住觀眾的目光,不偏不倚不掉落,但是「才華」的味道,卻淡了。
這也讓我多想一個問題:會否,這其實反映了小說改編電影的極限?在兩、三小時的篇幅中,要放進一本書的內容,除非是李安那樣專挑短篇,否則必然碰上情節刪減的為難。從《火星任務》到《絕地救援》,即使已經有堪稱模範的改編功力,仍然在前面一大段(尤其關鍵的製水、種馬鈴薯)有匆匆帶過之感,身為讀過書的觀眾,不免覺得可惜:那動腦的過程之艱辛,之妙絕,拍出來只剩「行雲流水」,讓麥特戴蒙變成鋼鐵人般的天才,卻少了踏實的說服力。
而當我走出戲院,心裡想著:「如果能有《2009月球漫遊(Moon)》那獨處心境的百分之十(不必更多),或《浩劫重生》那股「面對自己」的韻味,該有多好?」越是這樣想,那在開心和舒爽中飄散的一點點可惜,越是揮之不去。只能再次跟自己說:也許大師真的累了,需要休息休息,而至少拍這部片的他,一定是很開心的吧!這樣不也很好嗎?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
專題下則文章:
《刺客聶隱娘》:拒當青鸞,超越奮舞而絕的悲劇宿命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