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身為印度特派記者的印度尤,留在印度是為了好玩,卻又老靈魂地要「體會時代裡消逝的事物」。她告訴也想出走的朋友「何不放掉手中的雞蛋」,等到光怪陸離的印度也成舒適圈的那天,她又會尋覓另處大冒險。
「到底怎樣可以去印度呢?」
「買張機票就去囉!」
如果你問我,我會說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也很簡單的答案,唯一困難的地方,在於說服自己。
印度熾熱的氣候、擁擠的交通、濃郁的咖哩味、落後的發展和嚴重的空氣汙染等等,都是所有人疑惑,為何我會在大學剛畢業就決定到印度工作和生活的因素,但是對我來說,對於「出走」的人而言,只有一個最大的課題,那就是:自己。

Photo Credit:印度尤
「How do you manage loneliness?」和我年紀相仿,從拉賈斯坦邦(Rajasthan)到新德里打拚的攝影師,得知我自己一個人住的時候,驚訝的問我,他說自己和堂表哥們一起租房子,都會經常覺得孤單想家了,我一個女生又怎麼自己一個人生活?我笑著跟他說:「我很能和自己相處!」他接著問我,自己一個人在家可以做什麼?
一個人其實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日常生活中照顧自己的雜事不必多提,工作之餘,我畫畫、經營粉絲頁、寫專欄、運動、作飯、泡茶、吸收新知、旋轉、發呆、天馬行空的亂想,有很多很多的事情可以做,甚至覺得時間不夠,但這一切都要回到自己,當和自己相處的時候,你/妳快樂嗎?你/妳喜歡自己嗎?
「妳為什麼要去印度?」幾乎所有親友,或是第一次認識我的人,都會這麼問我,我曾無數次或正經或隨意自嘲的回答這個問題,而我也經常用相同的問題反問自己,「為什麼要去印度?」我會說,在這塊南亞次大陸上,我經歷了很多在台灣不會有的經驗,那些貧窮、紛亂、衝擊、學習與失去秩序的瘋狂,對我而言,都是滋潤我成長,變成一個更好的人的養分,而回顧從做決定出發到印度,一直到現在的自己,我很喜歡自己的模樣,不一定美麗,但是我的模樣。
我曾聽過很多人,因為厭惡自己所處的環境、壓力、不如意,或是不滿意於當下的那個自己而決定出走、流浪,去一個陌生的國度或城市中尋找自我,對我來說,那就是去找一個自我接受、自我喜歡的「自己」很多時候,人們要面對的其實只是那個赤裸裸的自己,那些脆弱、不安與沒有自信,都在一個人出走的時候毫無保留的暴露出來,而該如何正眼面對那個殘破不堪的自己,又或將其轉換為自己喜歡的自己,才是出走最大的考驗和收穫。
「看妳在印度的生活過得很爽的樣子!」我常接收到這樣充滿羨慕的言詞,也經常一笑置之,在異鄉生活從來就不容易,光是離開家人與朋友這樣舒適的生活圈,就足以令人望之卻步,而我的工作又是在外面跑和採訪的記者,我曾經在抗議現場被催淚瓦斯弄得淚流滿面,也曾經被迎接總理到來的人群瘋狂推擠,更曾經在法院外面,被一大群圍著受訪者的大哥夾在他們的腋下,更不用說那些在印度這個神奇國度中發生的各種日常神奇小事。
那些在我的形容之下,變得有趣和瘋狂的工作與生活小事,實際上就是我在印度一樁又一樁的哭笑不得。
我曾經說,我在印度的情緒起伏就如同新德里的氣溫一樣,夏天攝氏48度,冬天2度,平均氣溫25到26度,印度每天都可以有無數讓人又好氣又好笑的事情,逆向行駛、不找零錢、沒有效率或各種騙錢小招,總讓人瞪大眼睛又忍不住噗哧笑了出來,不斷在腦中想著:「你是認真的嗎?」但這個國家也有太多事情,能夠讓人再次思考,身為一個人的價值,那些關於貧窮、發展、資本主義以及民主人權等等,還有太多親切而無暇的笑容,讓人不忍移開目光。
直到現在,我還是會經常問自己,「妳喜歡現在的自己嗎?」在印度的這段時間,是我花最多時間和自己相處的日子,和自己對話與思辨往往是最痛苦也最豐碩的過程,和喜歡的自己相處很愉快,和自己不喜歡的自己相處則很難受,但如何改變這部份討人厭的自己,也是一個人最大的課題。
現在是我到印度的第三年,時間過得很快而很多事情也都在我的計畫與想像之外,但我持續和自己相處著,並持續著喜歡自己,關於出走,最後我想引用蔡康永的話:隨遇而安,沒有人能夠決定自己的隨遇,但是「安」字代表搞定,遇到了就搞定他吧!搞定那些隨遇,搞定自己。
☞旅後歸鄉的你,快來分享你的返鄉旅遊省思圖文,就有機會得到聯合航空「台北—美國舊金山來回機票」及TutorABC英語線上課程!
專題下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