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淨選盟常被視為年輕世代接觸社會議題的重要空間——不少馬國年輕一代,在集會場合中初次開啟跨越族群對話;甚至在催淚彈和水砲的攻擊下,與各族群守望相助,建立起革命情感,真切地體認到自己身在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
港台學生運動這兩年都不約而同地以「黃色」作為代表色,先是太陽花學運,後則有香港佔中運動,但你知道嗎,這十年來在馬來西亞街頭,也常有黃花開遍——這個不約而同地穿上了黃衫的組織,是「淨選盟」。
「淨選盟」是馬來西亞近年來最的受矚目的社運組織,每逢馬國大選或發生重大事件,這群「黃衫軍」的身影就會出現在國際新聞的一角,若那段時間你恰好經過台北自由廣場,還有機會近百名大馬留學生們組成「黃潮」進行海外聲援。
淨選盟集會現場常被視為年輕世代接觸社會議題的重要媒介與政治空間——不少馬來西亞年輕一代,就是在集會場合中,初次開啟跨越族群的對話;甚至在催淚彈和水砲的攻擊下,與各族群守望相助的過程中建立起革命情感,真切地體認到自己身在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

打從第一場萬人集會在催淚彈和水砲中結束,淨選盟至今帶領公民社會進行了五次大型集會,經歷了種種變革——從在野黨領導的團體回到公民組織;從警民衝突釀致傷亡,到2015年50萬人靜坐和平集會;從政府無動於衷,到終於達成一項訴求、並讓首相開啟「特別委員會」研究選制,這段看似走兩步退三步的運動道路上,淨選盟與人民幾乎在匍伏前行。
1980年以後,馬來西亞的大規模學生運動、群眾抗議,因惡法及官方強力打壓而幾乎銷聲匿跡。在淨選盟1.0集會前,上一次全民運動「烈火莫熄」(Reformasi)更發生於1998年。
那麼,十年以後的淨選盟究竟在怎麼樣的時空背景下誕生?五次集會究竟因何而起、如何終結?淨選盟是瞭解近十年馬國公民社會光譜的入門。讓我們重返現場,再走一遭來時的路。
淨選盟成立:在野黨與民間組成的半公民組織
淨選盟1.0關鍵日:2007年11月10日
第一次黃潮上街始於2007年,那是馬來西亞風起雲湧的一年。當年9月,有律師公會爲呼籲徹查「律師安排法官人選」弊案而生的2千人「正義之行」大遊行;11月10日,淨選盟1.0大集會首次號召4萬人上街,突破了馬國10年未有大型社運的前例,被認為間接鼓舞了2週後的印裔社群「興權會」(Hindraf)號召萬人高喊「人民力量」(Makkal Sakti)的維權行動。
「淨選盟」其實成立於2006年11月,前身是2004年大選後催生的「選舉改革聯合行動委員會」。成立之初,是馬國三大在野黨公正黨(PKR)、民主行動黨(DAP)、伊斯蘭黨(PAS)聯合民間組織所主導,是意見分歧的三黨,以爭取公平選舉為共識而合作的第一個平台。成立之初,淨選盟主要以選舉舞弊蒐證,舉辦論壇、巡迴演講為主。
2006年底至2007年間,馬國地方政府補選接連出現嚴重舞弊情況,如選民名字被盜用、一人多投、逝世公民仍在冊等「幽靈選民」問題。為迎接隔年的全國大選,只有1歲的淨選盟,積極向選委會提出選舉改革的訴求、推動選民教育,慢慢在人民視野中嶄露頭角。
接著,無權公佈投票日期的選委會主席,竟公開暗示大選可能在一個月後閃電舉行。此言論引發在野各黨領袖質疑選委會與執政黨有「內部協調」,紛紛抨擊選委會行事「不乾淨」。此外,「閃電大選」一說也讓未受通知的在野各黨人心惶惶,對於選制的容忍度已到臨界點。
7月,伊斯蘭黨(PAS)率先提出將號召10萬黨員走上街頭,施壓政府改革選舉制度,恢復民主與公正的選舉。 3個月後,淨選盟正式宣佈將於11月舉行一場萬人集會,提出民間的選舉訴求,並預告在野三黨主要領袖如安華等,將率眾從獨立廣場遊行至國家皇宮,向最高元首提呈選舉改革備忘錄。

結果,集會吸引了4萬人參與,以實際行動響應淨選盟提出八大訴求:
- 清理選民冊
- 投票日使用不褪色墨汁
- 改革郵寄選票制度
- 至少21天的競選期
- 自由和公平地使用媒體
- 強化公共機制
- 杜絕貪污濫權以
- 杜絕骯髒政治手段
最後,集會在警方的催淚彈和水砲中結束,200餘人被捕,惟備忘錄還是成功提交到元首手中。但政府沒有對淨選盟的訴求作任何回應。
這本是一桶澆在公民運動初燃火苗上的一大盆冷水,不料卻掀起了馬國千禧年以來第一波「政治海嘯」——隔年大選中,執政陣線「國陣」掌權半世紀以來,首次喪失國會2/3議席的優勢。時任首相阿都拉原定2010年轉讓職權給副首相納吉,但選舉慘勝讓他在巫統高層的壓力下,提早至2009年4月下台。而「淨1.0大集會」,常被媒體及觀察員認為是這波「反風」的始作俑者。

政治海嘯以後,許多原帶領淨選盟的在野黨領袖紛紛走入議會,成為國、州議員或行政部長,基於時間精力或角色衝突等原因,三大在野黨於2010年全面退出淨選盟,將領導權交還公民組織領袖,並改名為「淨選盟2.0」以示區別,成為真正的「公民組織」,而首任主席為前律師公會主席安美嘉(Ambiga Sreenevasan)。
最惨烈的集會
淨選盟2.0關鍵日:2011年7月9日
轉型以後,淨選盟2.0重新以公民組織的角色,持續為選舉改革課題耕耘。
2011年,馬來西亞社會再次蠢蠢欲動,選舉話題再次被挑起——納吉政府2012年即將任滿。此外,砂拉越州補選舞弊事件層出不窮,四年前訴求不獲回應的淨選盟,再次向選委會喊話,發出選制改革的要求。
然而,選委會否認幽靈選民事件、拒絕延長競選期,稱馬國選舉制度已經足夠乾淨與公平。選委會也指控淨選盟不是「公民團體」,而是在野黨操控的外圍組織,蓄意挑起課題為在野黨造勢,讓人民憎惡國陣政府。
「若選委會不公正及透明,反對黨完全沒有機會在上屆大選贏得5個州屬。」
——時任選委會主席阿都阿茲
一來一往隔空交戰數月以後,外界推測一場大集會就要成形。伊斯蘭黨領袖甚至給出集會日期,惟此番「越俎代庖」的發言也讓淨選盟2.0被認定仍為在野黨所支持。
5月底,淨選盟終於宣佈當年7月9日將召集萬人集會。
集會開始前兩週,有6社會主義黨成員因「煽動人民參與集會」遭警方援引《緊急法令》逮捕,在此法令下被扣者不需經過任何審訊。據《光明日報》報導,人權律師云大舜表示,以往遭《緊急法令》拘留的當事人大多涉嫌恐嚇、掠奪、偷竊等刑事罪,這是《緊急法令》首次被用於政治活躍分子。
集會地點周旋不定
集會前三天,首相納吉要淨選盟將集會辦在「默迪卡(Merdeka1)體育館」,取代原先大隊從各處「遊行」至獨立廣場的計劃。安美嘉覲見元首後,決定接受提議。
「默迪卡體育館具歷史意義,可反映課題的重要性」。
註1:默迪卡(Merdeka)為馬來語中「獨立」的意思。
可就在隔天,體育館以整修為由拒絕租出場地,淨選盟立刻要求與首相會面商討場館事宜。沒想到,首相立場大轉彎,指控淨選盟2.0不曾在社團局下註冊,屬非法團體,不同意租借場館。
隔天全國總警長取得庭令,禁止安美嘉等66名淨選盟領袖、及反對黨領袖安華等人在集會當天進入吉隆坡,要集會只能在都城外圍地方舉行。
一波三折的周旋後,淨選盟堅持集會地點將在默迪卡體育館前進行。

催淚彈致死一民眾,五萬人終無法上呈備忘錄
7月9日,逾5萬人在警方查封公路、關閉部分公共交通站的情況下,徒步從四面八方進入吉隆坡市區,並在下午2點匯合,一齊前進體育館。
期間,警方動用武力驅散正往體育集合的群眾,逮捕千餘人,一中年男子因吸入過多催淚彈氣體而身亡。反對黨領袖安華也遭到傷害入院治療。
這一次,淨選盟甚至無法將備忘錄上呈最高元首。


首相回應做出改革
淨2.0大集會是迄今為止最慘烈的一次,也是成果較顯著的一次——集會結束一個月後,納吉宣佈設立一個「選舉改革國會特委會(以下簡稱特委會)」由朝野議員組成,旨在討論選舉改革的推動,給予選委會建議。當年國慶日前夕,他再宣布廢除臭名昭著的《內安法令》,以兩項新法令取代保護公共安全,並廢除僅存的三項緊急狀態。年底,政府再提呈《和平集會法》,以放寬集會申請要求。觀察員及媒體普遍認為這些改革是納吉回應人民訴求的表現。
「重要的是,人們要集會,人們能傳達他們的心聲,能依循國際條例在和平的情況下展開集會。」
——納吉。 ,2011
疑政府蓄意拖延新選制,淨選盟3.0 四月再起黃潮
淨選盟3.0關鍵日:2012年4月28日
2012年4月,特委會報告出爐,淨選盟提出的八大訴求中,竟只有一項「使用不褪色墨水」被接納;特委會給選委會的10點建議,也只有兩點被完全接受。
針對特委會的報告,淨選盟指出3大弊端:
- 過度依賴選委會落實
- 落實期限太長
- 部分政策沒有設定具體落實時間表
他們認為政府沒有誠意在來屆大選前落實選舉改革。
打著「先落實八大訴求,才舉行大選」的主張,淨選盟宣布4月28日再號召集會,要以「萬人靜坐獨立廣場」施壓政府進行實質選改,並呼籲選委會全體成員總辭。
同年,環保團體「綠色盛會」也在抗議馬國境內興建稀土廠一事,黃色集會日期公佈後,綠色盛會遂跟進表示會在同一天走上街頭,要求政府關閉稀土廠,形成「黃綠集會」。三大在野黨也表示將動員支持。
「我國大規模環境污染和破壞問題,是由一個骯髒的政府所造成的」
——綠色盛會。

這一次,集會的人數翻倍,據媒體估計,10數萬人在吉隆坡獨立廣場被封鎖的情況下,於周邊的街道席地靜坐。集會原訂於2-4時,《星洲日報》報導,下午3時以後,警方開始發射催淚彈,爆發嚴重警民衝突,民眾包圍警車、電視台記者被毆打,也有員警受傷送醫。內政部後來證實,警方當天共發射了967枚催淚彈,遠超淨2.0的262餘枚。

淨3.0是第一場在《2011年和平集會法案》下的集會。此法案爲納吉在淨2.0集會後實行的改革措施之一,惟通過後飽受民間團體及律師的惡評。根據新法案,警方有權批准或禁止任何集會,甚至行使一定程度的暴力來解散集會。此外,法案以擾亂公眾秩序為由,明文禁止街頭示威。至於合法集會地點將由政府鑑定,包括體育館或空地,集會禁地則包括醫院。法案最後在短短4小時內,在僅6名議員辯論的情況下,三讀通過。
淨3.0集會前,內政部長稱,若淨選盟遵守法案,政府就不會以維安的角度看待集會,並敦促淨選盟與警方商議,尋找一個「不會干擾民眾」、「更合適」的地點。而綠色盛會的「和平遊行」計畫則被認為「違法」,理由是「影響交通秩序」。
「如果允許街頭示威,那《和平集會法令》意義何在?」
——內政部長
這三場「槍林彈雨」的集會,開啟了馬來西亞社會前所未見的新鮮景象:公民持續上街大規模抗議。淨3.0以後,警民衝突從劇烈趨向和緩,人民大致上已經適應街頭黃潮的存在。淨選盟與官方互動方式三年下來也已見端倪,策略性妥協與人數達標——和平解散自成一套「集會SOP」。
因此,淨3.0普遍上被評論員及媒體視為十年社運路的分界點,往後兩場集會開始引來不少批評,有人稱之為「社運嘉年華」,也有人認為淨選盟已走到瓶頸。
下篇預告:族群比例失調、集會常態化、策略性妥協,淨選盟4.0和5.0真的是社運嘉年華嗎?嘉年華的現象中,我們還能怎麼透過瓶頸看到馬國社會的隱形困境?
參考資料:
- 回首10年淨選盟: 五場Bersih集會如何改變大馬政治軌跡(完整版)(Kini TV)
- 【視頻】回顧過往4場淨選盟集會(東方日報)
- 寫在淨選盟2.0後(當今大馬)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吳象元
專題下則文章:
用圖表認識馬國政治(下):兩代首相的歷史舊帳,是14屆馬國選舉最大看點
最新發展:
-
談馬國華人的「大中華主義」:為何他們支持「淨選盟遊行」,卻譴責香港反送中?3年前
-
為什麼1969年的馬國巫統黨國體制牢不可破,卻在2008年幾乎失守?4年前
-
未竟之志:在恐懼文化的籠罩下,馬來西亞青年行動者這樣找出路(上)4年前
-
選舉不是只有「親中」或「反中」:對三立新聞誤報馬國大選有感4年前
-
馬國選舉觀察:不論誰當家,公民社會仍需繼續推動制度改革4年前
-
【圖輯】馬來西亞選舉投票日:藍手指的一天4年前
-
從「508集會」到「509選舉」:希盟真有機會贏得馬國政權嗎?4年前
-
淨選盟十年回顧(下):經歷催淚彈和水砲的熱情,遇上 「嘉年華」化的瓶頸4年前
-
馬來西亞選舉日記——選前走一趟城市和新村巴剎,探訪人民的聲音4年前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