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淨選盟4.0開始,集會現場日趨平靜,批評聲音開始變大,有人稱之為「嘉年華」,也有人對其有其他期待。
上篇:淨選盟十年回顧(上):首次黃潮集會始於2007,那是馬來西亞風起雲湧的一年
淨選盟4.0關鍵日:2015年8月29日至30日
2013年5月的馬來西亞全國大選,「國陣」以少數票(47%)、多數國席(133/222)僥倖執政,讓「505,換政府」的希望落空。選前選後亦發生不少社會事件:有人截停遊覽車,動用私刑毆打看似「幽靈選民」的外籍移工、大選期間「停電事件」假新聞頻傳,一再顯示民間基於對司法及選制的不信任。
淨選盟大集會也沈寂了2年。
一直到2015年,納吉《華爾街日報》踢爆有26億美金從《一馬公司》流向其私人戶口——就是後來國內外媒體競相報導的「馬國史上最大貪腐醜聞」1MDB案。
事件爆發後,納吉揚言提告《華爾街日報》做假新聞、國內率先揭發的媒體《砂拉越報告》被關閉。他更大舉改組內閣,撤換在此事上抱持異議的副首相、反貪委員會長及多名主要官員,導致司法機構公信力、國家形象再跌谷底,馬幣成為區域內貶值最慘重的貨幣。
同年4月,馬國依據《2014年財政預算案》開始實施6%消費稅(GST),作為政府稅收改革的一部分。據國家關稅局公告,消費稅旨在使稅收制度更加高效、透明、親商友好,為國家產生穩定的收入來源。然而,徵稅後市場百物漲價,加上匯率貶值、經濟不景等情況下,GST再度引起民眾反彈。 2015年5月1日,各反對黨與非政府組織號召「五一反消費稅集會」遊行,共吸引2萬人出席。

彼時距離五年一度的大選尚有2、3年,但淨選盟趁勢動員,要在國慶日前夕舉辦長達34小時的隔夜抗議,並改變素來追求程序正義、制度改革的方向,直接高喊「首相下台」,並提出「反貪腐」、「恢復權力製衡」、「拯救國家經濟」等訴求,轉向民主抗爭。
然而,經歷505政黨輪替落空,不少分析員有感於民眾因無力感而漸漸政治冷感。隆雪華青為淨選盟4.0大集會造勢的講座文告一再證明了這一點:
505大選無法撼倒國陣霸權後,民眾感到失望,熱情慢慢消褪,甚至開始對上街集會及所作的一切產生質疑。
正當群眾處於失望及無力感之時,毫無正當性執政的國陣集團,陸續爆發一馬發展有限公司(1MDB)及納吉私人賬戶收款26億令吉的醜聞,更荒謬的是,國家機制及國會卻無法對此展開有效的調查、問責與執法,三權分立的精神蕩然無存!
因此,淨選盟所號召於8月29日舉行歷時長達34小時的“Bersih 4大集會”更是刻不容緩,但仍有者持著靜觀其變的態度,也有人尚在掙扎及猶豫不決中,認為經過多次集會後,上街還有用嗎?
為此,隆雪華青及隆雪華堂民權委員會聯合舉辦是次講座,希望消除疑慮,鼓動及號召更多的公民於8月29日齊齊上街,展現公民力量。
族群比例失調 第一次沒有催淚彈的集會
這次集會前,獨立廣場再次被封鎖,官方轉移原訂於此的國慶倒數活動,換上水砲車、防暴部隊嚴正以待。在人潮洶湧的現場,淨選盟也向警方承諾不會越過防線。
第一天晚上,主辦方估計高峰期現場聚集超過20萬人。當時仍是巫統黨員的前首相馬哈迪短暫現身,成為當天的高潮。隔天,集會在沒有重大事故發生之下平靜過去,午夜零時,群眾倒數、高唱國歌後,瑪莉亞陳準時宣布集會圓滿結束,要參與者就地解散。事後,主辦方估計兩天的集會吸引超過50萬人到場;網絡媒體《當今大馬》則估計超過10萬人參與。
這是催淚彈與水砲史上第一次未在黃潮集會中派上用場。

此次集會雖突破2013年選後的政治冷感,出席者更是歷屆最多,但族群比例卻嚴重失衡。根據BBC報導,全國人口僅佔3成左右的華人佔了集會支持者的8成;而全國人口超過7成的馬來人與印度人在集會現場只各佔一成。
據報導,
淨1.0出席者有八成馬來人、華人一成五;
淨2.0馬來人有六成,華裔增加至三成;
淨3.0華裔、馬來裔出席者相等。
此情況與獨立民調中心「默迪卡」在大集會前夕發表的調查報告相符合。報告顯示,有百分之七十的受訪馬來人反對大集會。城市及中產階級是大集會的強大支持者,鄉區及低收入層對大集會的支持只有三成。
報導也指出,馬來群眾驟減與具有強大草根支持的在野黨伊斯蘭黨傾向支持納吉,不再為集會動員有關。伊斯蘭黨前中央領袖哈達南利坦承,馬來群眾相對比華裔少,他指出,華裔曾經害怕騷亂,但以今次參與人數,證明華裔不再害怕了。
淨4.0結束後,親執政黨的馬來報章《馬來西亞週報》封面頭條就突顯集會以華裔佔大多數,更強調出席者多為反對黨行動黨的支持者,以〈行動黨(DAP)主導淨選盟4.0〉為題。 它寫道:「這個非法組織的成立宗旨,是追求乾淨選舉?抑或是,它已成為特定種族展示力量,或推動反對黨荼毒人民議程的平台?」
DAP KUASAI BERSIH 4.0
— Utusan Online (@UMonline) August 29, 2015
Muka Hadapan, Mingguan Malaysia 30/08/2015#BeritaUtusan #BeritaMalaysia #Politik pic.twitter.com/gjjq7CM4JG
事後,有二名參與者因踐踏首相納吉與伊黨主席肖像招來反彈,瑪麗亞陳促二人自首,配合調查。對此,時事評論員許魯帆曾在文中抨擊淨選盟「無力捍衛支持者的言論和政治表達方式的自由,也不願反擊警方濫權迫害人權。」
此外,淨4.0結束後,馬來西亞有5大專生組織發表文告,指已累積了一定的資源和經驗的淨選盟,沒有勢必要達成訴求的氣勢、忽略基本的備忘錄討論及提升參與者民主素質,把集會成敗定於人數、強調和平,讓整體氣氛「嘉年華」化。他們也質疑,淨選盟屢次面對集會地點不被批准卻只能妥協,沒有其他抗衡方案,譬如直搗國家王宮和哀求呈交備忘錄。
淨選盟5.0關鍵日:2016年11月19日
集會和平解散的同時,「一馬公司案」一再發酵。
2016年7月,美國充公「一馬公司」在美國金融機構中涉嫌「洗錢」的逾10億美元資產,法庭開出的訴狀屢屢提及一名涉案的馬國「一號官員」(MO1) ,其與首相納吉繼子里扎屬於親戚關係,且為公司重要人物,外界推測劍指納吉。
8月底,一群大專生在獨立廣場發起「捉拿一號官員」抗議,而淨選盟則在10月宣佈11月將再辦集會。
但這次集會似乎引起群眾憂心。 《當今大馬》報導,淨選盟未在美國充公資產後乘勢追擊,等到時隔數月才發起大集會,民眾怒氣或已消退。此外,集會舉行前,網民支持度也現疲態。各大電子報的留言處,可見昔日支持者的失望、無力及悲觀。 「為時已晚」、「集會無用」、「另一個嘉年華」、「社運政黨化」是普遍留言者給出的反應。對此,靈感中心(Ilham Centre)執行主席Hisommudin Bakar受訪時說,一馬公司弊案出台後仍未受到對付,已讓國人感到疲勞。親政府報章《馬來前鋒報》也發動心理戰,恫言拉黑資助淨選盟的商家,讓以城市中產為主的黃潮支持者怯步。


淨4.0族群比例失調、鄉區支持度低等問題,這次也受到民眾及淨選盟關心。「默迪卡民調中心」主任Ibrahim Suffian接受《南華早報》訪問時表示,集會中的種族比例相當重要,否則將陷入種族分歧的論述。為解決這個問題,集會前一個月,淨選盟在全國6大地區啟動傳遞火炬儀式,橫跨246個鄉鎮與城市,最後於11月19日在吉隆坡會師。
期間,一些淨選盟火炬手遭反黃潮的「紅衫軍」攔截,爆發零星肢體衝突。
「紅衫軍」是2015年淨4.0集會結束後,由國陣成員黨「巫統」大港區部主席Jamal Yunos所發動,旨在「反淨選盟」、「捍衛馬來人尊嚴」。他表示淨選盟是華人的種族主義,將挑戰馬來人地位。彼時紅衫軍到處張貼血腥暴力海報,上面印有馬來人持刀將跪著的淨選盟參與者斬首的圖片,寫著「華人參加淨選盟,準備浴血」。
2016年11月19日,淨選盟5.0照常舉行,集會的高潮,是已退出「巫統」的前首相馬哈迪在雙峰塔附近上台致詞,集會更首度從獨立廣場臨時移師。歷時8小時後,淨5.0在沒有催淚彈及水砲招呼的情況下於傍晚6時和平解散。間中,雖有4千紅衫軍發動反制集會,但雙方並未會師。這是黃潮集會第二度完全無風無雨。媒體估稱約4萬人到場。

相較淨4.0的20萬人隔夜集會,淨5.0的4萬人次的確有所落差。惟族群比例失調稍有和緩。評論員鄭博夫在《東方日報》撰文表示,馬來裔及印度裔參與者明顯增加,華裔約45%,馬來人佔40%,印裔及其他民族大約15%。
「在警方的合作下,淨選盟5集會和平與成功落幕。淨選盟要感謝警方協助維持和平,保障淨選盟5集會者的安全。」
集會落幕後,淨選盟在推特上感謝警方協助,推文還特別標籤時任全國總警長卡立。
這時,淨選盟主席瑪麗亞陳、秘書處經理曼迪星,在前一天遭警方援引《安全罪行(特別措施)法令》扣留,尚未獲釋。
那是一條用以對付恐怖份子的法令,政府卻以淨選盟曾接受索羅斯「開放社會基金會」(Open Society Foundation)贊助為由,指控瑪利亞陳勾結外國勢力,意圖推翻政府。她被捕後遭單人禁錮,室內燈光連續10天24小時照耀,無水無床。
集會過去了,然後呢?
淨5.0是淨選盟發起的最後一次大集會。截至2018年5月第十四屆大選前,再也沒有任何大型群眾運動發生。
2018年3月底,國會擬緊急通過「選區重劃」報告,政治研究學者黃進發違抗下議院院長命令,對外公開報告,呼籲民眾於隔天8點前往國會大廈抗議。淨選盟主要領袖在24小時內,透過社群媒體號召群眾一同前往呈交備忘錄,但當天出席者僅有數百。
淨選盟曾在2017年獲得亞洲民主人權獎,是馬來西亞現下最受矚目的社運先鋒組織。回顧淨選盟十年來的五次集會,有者認為他提升了民眾政治及民主意識,也有人眼見訴求久久無法達成的瓶頸而著急。
尤其淨4.0開始,「集會嘉年華化」、「社運政黨化」、「手段過度保守溫和」、「訴求不具體」等議題,再三於網路及媒體上爆發討論,不少時評員也針對這些現象給出意見和看法:
社運與政黨掛鉤?
除了馬來裔群眾依賴伊斯蘭黨動員,淨5.0讓曾反對黃色集會的馬哈迪上台談論民主救國,引來部分網民及執政黨領袖批評社運已被騎劫。
此外,今年(2018)瑪麗亞陳辭去淨選盟主席一職,以獨立候選人之姿,借希盟旗幟出戰大選,但她走入體制的決定亦激起不少思辨。馬國活躍時評員唐南發對此撰文提醒,「選委會操弄選舉應被批判,但曾保證恢復地方選舉的反對陣線,最終被棄承諾;且希盟主導人正是破壞選制最深的馬哈迪,「曾以完善選制為志向的瑪麗亞陳在希盟旗幟下以其資源動員競選,仰人鼻息,又當如何質詢?」
缺乏訴求的討論
評論員吳振南點出,淨選盟所提出的體制改革方案,往往在集會前後隱沒在社情輿論中,無法形成社會討論。於是,淨4.0的改革內容在集會現場轉為抽象的三大口號:乾淨選舉;乾淨政府;異議權利。他認為,公民運動缺乏制度論述的窘境,或許正是多元社會對於新體制仍缺乏共識的反映。
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助理教授曾維龍也認為,集會中的訴求多與憲制有關,只有具備相關知識者才能深入討論,一般群眾難以做到,只能選擇依從或沉默聆聽。他擔心,久而久之,淨選盟運動或將傾向精英化。
保守路線或已失靈
淨選盟集會10年來,具體達成之訴求只有一項「選舉時使用不褪色墨汁」。然而,每一次的集會卻都被宣布為「成功」、並「和平解散」。主辦方事先承諾警方解散時間、樹立人牆防止支持者衝破封鎖的獨立廣場圍欄、發文感謝警方合作,並呼籲踐踏領導人肖像照的與會者自首等,都曾引來民眾質疑。
黃進發在《馬來西亞淨選盟,十年來的感動與挫敗》一文中,敘述了淨選盟保守溫和的鬥爭路線由來:1969年馬國513流血事件在官方論述中,就是在野黨支持者選後遊行挑起的,從此,「示威」與「暴亂」便畫上等號;隨後1987年發生政府大規模逮捕社運份子的「茅草行動(Operasi Lalang)」,進一步讓類白色恐怖的恐懼根植在大眾心中。
但他也認為,淨選盟五次集會抗爭的另一成果就是:集會的正當化和常態化。1998年副首相安華被革職而發起的抗爭行動「烈火莫熄」,就被認為是打破人民上街恐懼的「全民運動」。十年後,淨選盟接棒開啟另一個時代黃潮,最高紀錄曾吸引25萬人上街。馬大前學生會署理主席李晉揚在彼時《當今大馬》的投書中也提醒,「505大選後幾乎一月一集會,對於上街,人民的恐懼早已破除了。」
的確,淨5.0後網路上的輿論分為支持升級運動、使用更激進手段的「勇武派」和希望集會不讓參與者承擔過高風險、不讓政府抓大痛腳的「溫和派」,可見淨選盟素來的保守路線或許不再能滿足所有支持者的期待。
資深媒體工作者周澤南曾在專欄中提醒,馬來西亞有很多以「不和平」手段爭取權益的成功例子,尤其原住民運動,他舉例,砂拉越州原住民久曾設立路障三年,最後成功阻止興建水壩、捍衛祖地。
社會主義黨中央委員朱進佳撰文回顧五次集會時,也討論此點:「社會抗爭的形式可以因需求而改變。如果靜坐多時沒有任何成果,可以絕食……抗爭是一個長遠的過程,永遠會有更進一步的目標,並沒有『和平就是王道』、『勇武就是唯一途徑』的標準方程式」。
他在文末提及,沒有明確改革綱領、提升群眾政治意識的社運難以走得遠,或將被投機的政客收割。他認為,強化人民力量,長期深入民間的政治教育、組織及日常抗爭中,提升群眾的政治意識,才是首要之道。
「淨選盟只是一個平台,有其局限性,關鍵在於公民社會的整合」,《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林瑞源在回望淨選盟10年的文章時,如此寫道。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周澤南/激昂的熱情,異質的社運(燧火評論)
- 吳振南/在「制度」缺席的街頭(燧火評論)
- 林瑞源/淨選盟的10年風雨路(星洲日報)
- 黃進發:馬來西亞淨選盟,十年來的感動與挫敗(端傳媒)
- 沒有捷徑的民主路/朱進佳(惟工新聞)
核稿編輯:楊之瑜
專題下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