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除了視覺效果震撼以外,各種燃燒的火牛、火獸陣,不外乎是藉由動物的體量與著火後的狼奔豕突,質量乘上速度,製造沛然莫之能禦的效果。
中國的戰國時代,依「國際」大勢可概分為前、中、後三期。前期是魏國率先變法、國勢搶先臻至鼎盛,而後又遭到趙、韓、齊、秦的夾擊,漸趨中衰,以魏國的盛極而衰為主旋律。
中期則是擊敗魏國的齊、秦各領風騷、東西稱霸,乃至於有互稱東、西帝的豪舉。東、西夾峙的形勢並未持續很久;齊國儘管北破燕、南滅宋,但是也招惹來中原諸國的一致敵意,最後遭五國聯軍擊破、被聯軍主將樂毅連下70餘城,幾近亡國。
戰國時代由此進入了秦國獨強、兼併一統的尾聲,只有北方的趙國還能勉強與強秦孤注一搏。不僅僅是戰國中、後期形勢的轉捩點,樂毅以弱燕破齊、以小搏大的故事,本身便頗具傳奇色彩;精彩之處還在於後續,以一旅孤軍困守即墨的田單,突出奇計火牛陣、擊敗燕軍,進而盡復齊國70餘城的橋段,戲劇性有過之而無不及,也鼓舞了許多後人──好比說在金門太武山刻上「毋忘在莒」的那位。
不僅僅是段鼓舞人心的歷史,「火牛陣」作為成功的先例,還引出許多後人群起仿效。宋朝就有好些個例子,好比說宋仁宗慶曆七年(1047),叛亂的王則就曾以火牛衝擊攻城的官軍;牛鼻子被官軍長槍戳痛了,反過來捅穿叛軍,官軍乘勝追擊,叛亂就此弭平。建炎元年(1127),防守德州的陳規也曾在被圍70餘天後,派兵60人手持突火槍突襲圍城敵軍,佐以火牛助攻,成功解圍。
紹興元年(1131),水賊邵青與王德在崇明沙交戰,邵青的火牛陣才發動,就被王德預備下的強弩給萬弩齊發射退,紛紛反衝賊陣,邵青賊眾大部被殲滅。王德事先已經得到對手排布火牛陣的情報,笑說「是古法也,可一不可再,今不知變,此成擒耳」,結局一如所料。淳祐元年(1241),蒙古大軍攻圍四川漢州,南宋守將王夔也是在火牛陣的掩護下突出圍城。
火牛陣也有外國版本──在東鄰日本, 1183年的俱利伽羅峠戰役中,據說木曾義仲就曾施放火牛夜襲敵軍。1592年,豐臣秀吉跨海進軍朝鮮時,一說日軍也曾在彈琴台一役中佈署火牛、突擊朝鮮兵馬。
不過,日本版的火牛陣大約都是虛構;木曾義仲的火牛計見載於《源平盛衰記》,恐怕是出於挪用田單火牛陣的小說筆法,另一部記錄此役的著作《平家物語》壓根沒提過有這回事。朝鮮之役的火牛陣也只見於日方記載,朝鮮方面的史料簡直不知道啥時被放了火牛。

西方也有火牛陣。西元前217年,比田單約晚一甲子,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的Ager Falernus戰役,漢尼拔就曾施放火牛陣夜襲羅馬軍團,成功擊破對手;只是與田單不同,他的火牛陣是把火炬綁在牛角上而不是牛尾巴上。
西方的火牛陣應該只是輪子的重複發明,不比遠東,往往是效顰田單故步。火牛陣雖則燒得是牛肉,燃燒獸肉釋放衝擊能量的辦法當然不限於牛。早在春秋時期、楚吳爭霸的年代,西元前506年,據說吳軍在孫武的幕後策畫下5、6戰連敗楚師,進逼楚國郢都;楚軍戰意全失,楚王出奔,而掩護楚王逃亡的則是燒著尾巴的大象。
既然大象也能燒,「火象陣」之外,還有其他動物著火。後漢楊琁在零陵守城禦賊時,除了用馬車載石灰、順風揚灰毒人眼目之外,還把馬尾巴也給點著,放出「火馬陣」衝鋒破敵。
北宋末年徽宗朝,還有「火猴子」戰例──趙遹在晏州(位在今日廣西境內)討伐少數民族時,對方據守懸崖山巔,趙遹麾下兵丁得另行開路、攀爬藤葛、繩梯絡繹啣枚而上;有些兵士還帶著猴子──畢竟是山險,四隻腳的尋常牲畜沒法克服地形──共帶了幾十隻,上了山巔便點起猴子背後灌滿蠟油膏脂的麻束,讓著火的猴子四處放火,在混亂中大破敵軍 。
西方人則燒豬肉;西元前226年,安提柯王朝的建立者安提柯二世(Antigonus II Gonatas)圍攻Megara城時,守軍為對抗安提柯二世的印度戰象陣,在家豬身上塗滿瀝青,點起火來衝向戰象。大象被著火尖叫的豬四處驅趕,陣形大亂,安提柯二世竟因此敗北。吃一塹長一智,嗣後安提柯二世便同印度的戰象供應商要求,戰象得從小在豬群環伺的環境裡養大。
- 達利的畫作〈著火長頸鹿〉
著火的動物狂奔而來,景象當然是很嚇人的,如果不是像達利(Salvador Dalí)畫中著火的長頸鹿那樣夢幻的話。不過,看完上述幾個戰例,各種獸肉火烤後的戰果卻大不相同;比較有創意的燒象、燒豬、燒馬、燒猴子都有相當效果,但是用上第二、三遍的火牛陣有時就不那麼靈便了,反而有反衝自己陣營導致戰敗的尷尬情況。
除了視覺效果震撼以外,各種燃燒的火牛、火獸陣,不外乎是藉由動物的體量與著火後的狼奔豕突,質量乘上速度,製造沛然莫之能禦的效果。但是,騎乘馴養馬匹衝鋒的騎兵也能有同等效果。
火牛、火豬、火象的成功戰例都在(雖然分為東西方的)古典時期前後,恰恰是戰車漸趨式微、但戰馬衝鋒還未完全興起的時期。人類文明的早期之所以時興開戰車而不騎馬,最主要的原因是,還未馴養出耐得住人類體重、載得起穿戴盔甲的士兵還跑得動的馬匹。
一匹馬不行,那就再加一匹、再加兩匹,這是雙馬戰車與駟馬戰車的邏輯;而馴養馬匹以拖拉戰車為主而非騎乘,馴化出的馬種肌肉群分布是以拖曳而非承載為主,則延緩了乘馬騎兵的發展。單槍匹馬的騎兵不單單只是取代了戰車衝擊的功能,更重要的變革層面還在於,騎兵活動時的靈活性、對地形的適應性,比之戰車是大大地強化了。
相對於衝擊時極受地形限制、衝擊後也不容易重整隊伍、難以維持戰力的戰車(少掉一匹馬,整台車就無用武之地),對地形不那麼挑剔的騎兵衝鋒更具奇襲效果,而且這種衝鋒經久耐操可重複使用,不像戰車那樣缺乏後續。
換言之,進入騎兵能衝鋒的時代後,不管是哪支軍隊,都必須提心吊膽,隨時抵禦騎兵的奇襲,而這在戰車當道的古典時期卻不是常見的威脅──所以說衝鋒火牛陣在戰車時代所具備的奇襲效果,到騎兵興起以後大夥司空見慣,作用自然有限了。
饒是如此,火牛陣故事的傳奇性依然抉住了人們的想像力;進入火器時代後的明朝人,想得是更加轟轟烈烈的加強版火牛陣──載了火藥炸砲。雖然明代兵書中記載了不少類似構想圖解的五花八門,實戰的例子卻可說是一個也見不著,可見火牛陣是真格過氣了。

反而是西方人的花樣有翻新──賓州圖書館(Penn Libraries)藏有1584年德意志的Feuer Buech(直譯為「火書」)手稿,其中就有自爆喵星人的餿主意;把被圍城鎮中的家貓抓來綁上幾包炸藥,戀家不戀人的喵星人就會自動導航回家爆炸了,想得多美。只是似乎沒見到過實戰紀錄。
比起花樣翻新的西方,直到相當晚近的時代,火牛陣在中國的魅力依然不減。大概最後一次火牛陣是1930年的事。當時國民黨圍剿紅軍,反包圍的紅軍主動進攻長沙,雖然有兵力優勢,卻被長沙外圍簡單的鐵絲網防線擋住了。於是有人建議仿效田單火牛陣──而且還真有人去買了些耕牛,尾巴上綁了浸煤油的棉花團,乘夜間點火出擊。結果這些耕牛根本控制不了前進方向四處亂竄,攻勢告吹,奇謀也變成笑話一場。
不過這還不是最糗的。國民革命軍北伐前夕,1925年12月,馮玉祥的國民軍兵抵楊村,與東北奉系軍閥對峙,在土方工事與鐵絲網前屢屢進攻而不能得手。時任師長的韓復榘於是提出了一條妙計;他派了一個營的士兵整天收購公綿羊,共買了300多隻,夜間在綿羊尾巴上點燃麻絮,咩咩亂嚷著拖著著火的尾巴沒命地衝向敵陣。
後續的步兵都已待命,準備衝入缺口;防禦方卻只是在照明彈的幫助下,看著羊群在壕溝旁四處亂竄,防線毫髮無傷。韓復榘惱羞成怒,下令步兵衝鋒,隨即被機槍火力勸退。
這還沒完。隔天清晨,前線上撿到不少包著紙條扔過來的石頭;士兵撿來交還司令部,不看還好,看了簡直教人氣炸──原來紙條寫著的是請帖,守方感謝韓將軍犒賞羊肉,已備下羊肉湯、烤羊肉、馬鈴薯燒羊肉、羊肉飯捲…林林總總十幾道菜,懇請韓將軍赴宴來著。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TNL 網路沙龍守則
TNL網路沙龍是關鍵評論網讓讀者能針對文章表達自身觀點的留言區。我們希望在這裡,大家可以理性的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不同的論點保持開放心態,促進多元意見的交流與碰撞。
現在網路上的留言討論常淪為謾罵與攻擊的場域,反而造成了彼此更大的歧異,無法達成討論與溝通的目的。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我們希望參與討論的你謹記以下幾個基本守則,與關鍵評論網一起提升網路沙龍的品質: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並且避免對於不同意見的攻擊、惡意謾罵言論。
為了鼓勵多元評論與觀點的碰撞激盪,並符合上述兩個守則前提下,我們要求所有沙龍參與者都遵守以下規範,當您按下同意開始使用本沙龍服務時,視為同意此規範:
- 您同意為您自身言論負完全法律責任,您不會發表不適當言論,包含但不限於惡意攻擊言論、歧視言論、誹謗言論、侵害他人權利或任何違法情事。
- 您同意您不會張貼任何帶有商業行銷或廣告直銷之勸誘式廣告內容。
- 本集團有權管理沙龍所有內容,以利維護沙龍良性的溝通環境與氛圍。
- 本集團有權隨時新增或修改此規範,如有增修將公告於本網站。若公告後您仍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視為同意接受增修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