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趣史鑑定團

【趣史鑑定團】乾隆皇帝遠征大小金川之役的「咒術迴戰」:落雷、詛咒,還有用大砲迎戰妖孽

TNL+ 2022/08/25 ,

評論

逸佚居

逸佚居

逸佚居

誠斯幾,誠幾斯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瀰漫於前線疑神疑鬼的氣氛,似乎也感染到了在朝廷發縱指示的乾隆皇,令弘曆也不得不抬出自己天子名號,告誡將軍們邪不勝正。替他們打氣說天朝更有代天宣化、降妖伏魔的靈力加持,真的遇到大風雪大,可朝大自然開轟大砲來迎擊妖孽。

清高宗一朝大小戰事,乾隆帝侈為「十全武功」。其實除了第一次準噶爾之役直如一場勝利行軍之外,其他如平回疆、征緬、征安南、征廓爾喀,清軍都捅出了不少簍子,打得十分艱辛。尤其「兩次金川之役」(1747-1749,1771-1776),儘管清廷估計大、小金川土司能戰者各自不過七、八千人,但當地的氣候、地勢與藏族碉樓等防禦工事的結合叫清軍難越雷池,打得灰頭土臉。

首次金川之役面對大金川,清兵既然僵持不下寸步難進,只得草草安排和議,允准對方「請降」。文過飾非,引得大金川更加肆無忌憚干預侵擾鄰近土司,甚至介入小金川與其他土司的紛爭而有結盟之勢,打破了四川西北嘉絨藏族「十四土司」的勢力平衡,最終引發了第二次金川之役。

這回乾隆不再姑息,打定主意要獲得完全勝利,但戰略上的難題無法解決,清軍只好依賴物量上的絕對優勢將消耗戰貫徹到底。這就使得第二次金川之役成了十全武功當中代價最高昂的戰役:

戰役

時間

戰費(兩)

初次金川之役

乾隆12至14年(1747-1749)

1000餘萬

准回之役

乾隆19至26年(1754-1761)

3300餘萬

緬甸之役

乾隆32至34年(1767-1769)

1300餘萬

二次金川之役

乾隆36至41年(1771-1776)

7000餘萬

臺灣之役

乾隆52至53年(1787-1788)

1000餘萬

安南之役

乾隆53至54年(1788-1789)

130餘萬

初次廓爾喀之役

乾隆53至54年(1788-1789)

100餘萬

二次廓爾喀之役

乾隆56至57年(1791-1792)

1100餘萬

除去當地斷崖絕壁,外加碉樓官寨難攻不落,必須重砲轟擊,非得拖動火藥炮械橫越荒山野嶺之外,造成軍資糜費的另一大原因在於氣候。大小金川所在山區,山地平均海拔在4000~4500公尺之間,許多山峰在5000公尺以上,而峽底河谷高度則多半在2000~2500公尺之間。

大小金川附近圖
Photo Credit: 湖北官書局 @ public domain
大小金川附近地圖

隨著地形急劇升降,微觀上的氣候也變化劇烈。「金川氣候,一日之間,寒暖倐殊;咫尺之地,陰晴各異。嚴冬天晴時,日中可穿春服;盛夏天陰時,朝晚亦可披裘。四時無大寒大熱,然倏忽變幻如此。」

而隨著季節變換的嚴酷氣候,更極度壓縮了適合進兵的時節。「彼中天時地利,夏秋既多霪雨,動輒坐守竟日;而冬春之際,又復冰雪載塗,不能日事攻戰。」

在降雨季節,不但地面泥濘難行,火器且因潮濕無法使用;即便陰雲未能致雨,雲遮山麓則轉為大霧,障蔽視線,妨礙射擊;而在冬季大雪封山,不但「山徑凍滑,亦須砍鑿開通」,「運糧道路,冰雪凝結,甚為險滑,雖隨時間開出階梯,不過一半日,一經人跡行走,或大雪迷覆,仍復掩沒。」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專題下則文章:

【趣史鑑定團】看官們聽過「女僕咖啡廳」,但是有聽過西晉超級富豪石崇的「女僕廁所」嗎?



趣史鑑定團:

馬克・吐溫說過「有時候真實比小說更加荒誕。」每個月一篇離奇有趣的歷史故事,挑戰「真實與虛幻」的邊界,顛覆你對古人古事的想像。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