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析聽廣東歌

【析聽廣東歌】陳蕾《下流社會》:一種橫蠻與一種缺失

TNL+ 2023/04/23 ,

評論

馮月明

馮月明

馮月明

90後、INFP。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碩士生,畢業於香港教育大學音樂系及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分別獲頒學士及碩士學位。現為獨立音樂人、文藝教育工作者、電子樂團指揮。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香港年青一代質疑,為什麼一定要跟這套被他人所訂好的老規則?為什麼一定要按你的方向、你的綱領?年青一代要控訴的,不在於「遊戲勝負」,重點不在於他們有沒有能力買房子,不在於物質條件如何,而在於「遊戲規則」由誰來制訂,在於他們在社會中能扮演怎樣的角色。凡此種種,都在陳蕾的《下流社會》找到回響。

《下流社會》不難令人想到日本社會學家三浦展的同名著作,其中指出社會貧富趨向兩極化的現象。陳蕾的《下流社會》除了以「敗者」的視角對「上流社會」挖苦戲謔,在某程度上也突顯出「物質主義」與「後物質主義」兩種意識形態的針鋒相對,年青一代所控訴的不是遊戲的「勝負」,而是「遊戲規則」。如果我們將「下流現象」放到香港的殖民地及後殖民脈絡來觀察,這種現象也側面反映出殖民性的橫蠻及其主體性的缺失,而人們選擇「下流」只是這種形勢下的其中一種結果——一種消極的「選擇」作為對主體缺失的彌補,也就是說,既然沒有辦法改變外在環境,那總可以選擇「躺」了吧?這是社會的悲歌。

戰後的爺爺嬤嬤有錢也不敢花 年少氣盛的平成娃娃種一生只有瓜

這不禁讓我想起香港社會學家呂大樂的「世代論」,其描述了香港不同世代的特徵與差異。詞中的「戰後的爺爺嫲嫲有錢也不敢花」,諷刺戰後嬰兒潮一代,或廣義受惠於經濟高速發展的上一輩。弔詭的是,當他們認為「出生必須按守規則跟方針」、各人要安分守己的同時,他們的人生就像「開了掛」一般——「無人前來關心 這開掛的半生已丟失體溫」——指玩遊戲時作弊、不按照規則的意思。

Screenshot_2023-04-22_at_12_40_17_AM
圖片來源:陳蕾《下流社會》MV

根據同為戰後嬰兒潮一代的呂大樂與陳冠中等學者的觀點,由於當時的社會正處於戰後百廢待興的急速發展時期,加上並沒有太多前人的阻礙,於是戰後嬰兒潮的一代基本上可說是平步青雲,然而卻遲遲也不退下來。對於這種弔詭,歌者在質問,也在譏笑。

「下流」是現代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主流的經濟論述將其歸因於社會流動性、物質條件等等:「因為年青人買不起房子。」又或者,「因為物質太富裕了。」既然如此,與其說這跟「物質」有關,倒不如像沈旭暉所說,這是「後物質」世代與「物質」世代的針鋒相對。「後物質主義」對「物質主義」的徹底質疑及清算。

打工先靠譜 買樓好過租 結婚多美好 人應該多生點小寶寶

自1970年代麥理浩時期的經濟急速起飛,在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環境中,香港人能往上流動的機會增加,視「三/四仔主義」為人生目標(即「車仔」、「屋仔」、「老婆仔」,或再加上「仔仔」),視發展主義、「中環價值」為香港的核心價值,經濟成就成了香港精神,呂大樂稱之為「淺薄的香港意識」,羅永生則稱之為「香港主體性的殘缺/難產」。用羅永生教授的語言來說,這是一種「虛假自由主義」,也是與殖民權力共謀的本質,這長期以來使人成了自利的個體。這令部分人在分享了好處以後則忘記了一切價值——又或許其實不曾有過——這種毒素終令香港淪為「功利」的象徵。(這一點亦能解釋部分上一輩的藝人為何有如此之大的「價值」轉向。)

Screenshot_2023-04-22_at_12_39_00_AM
圖片來源:陳蕾《下流社會》MV

「殖民主義」/「殖民現代性」的餘毒在社會各個層面擴散,無論是職場文化,抑或是社會的價值觀等。於是這種香港精神也似乎成了丈量個人價值的唯一標準,當然這種外化的標準並不會站在年青人的角度出發,所以如果不按這一套規則的話,自然就是「太懶惰腐敗 風氣被敗壞 一堆不長進的小孩」了。

設法地上游想竄改權力戰鬥 多麼想拯救但無奈仍在蟻丘

年青一代質疑,為什麼一定要跟這套被他人所訂好的老規則?為什麼一定要按你的方向、你的綱領?(「沒按你的方向 太不識相」、「沒按你的綱領 太不尊敬」)年青一代要控訴的,不在於「遊戲勝負」,重點不在於他們有沒有能力買房子,不在於物質條件如何,而在於「遊戲規則」由誰來制訂,在於他們在社會中能扮演怎樣的角色。可惜故事的殘酷結局是,面對各種「殖民性」、物質主義在社會上長期積累下來的勢頭,他們嘗試拯救,卻敗下陣來,仍在蟻丘。

真的很不甘心 真的很不甘心 再不想掏空這血身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專題下則文章:

【析聽廣東歌】陳蕾《世界與你無關》、《窮人的薔薇》:熱情對抗冷漠



析聽廣東歌:

香港音樂人譜出的廣東歌新樂章,在這裡記錄下來,還望有人共鳴、賞析。

看完整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