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特別報導

【析聽廣東歌】呂爵安Edan Lui《ChatMrE》:於後人類時期再思藝術

TNL+ 2023/09/23 ,

評論

馮月明

馮月明

馮月明

90後、INFP。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碩士生,畢業於香港教育大學音樂系及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分別獲頒學士及碩士學位。現為獨立音樂人、文藝教育工作者、電子樂團指揮。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既然學習音樂是「需要一世的功課」,而AI不管在技巧、創作效率等多方面都遠勝人類,只需要「三秒即起貨」,甚至由人類演奏的音樂肯定沒有AI來得「完美」,那我們還為何要繼續花時間去學習,倒不如「任由大腦安息 請個槍手」。在人工智能時期,我相信這是我們需要問自己的問題——一道對每個人都不同的問題。

「ChatGPT,早安!請為我撰寫一篇有關呂爵安Edan Lui《ChatMrE》的樂評,謝謝你!」

像歌詞所說,無論是寫作、創作,甚至是約會、談戀愛,人工智能(AI)的應用已無可避免。於是,有天我忽發其想,倒不如也試著用ChatGPT來寫《ChatMrE》吧,「請個槍手」為我「三秒即起貨」。結果,發現AI所寫的內容頭頭是道,行文也比我的流暢許多,結構亦相當完整(詳見文章的最後),這讓我再思寫作對於自己的意義,還有藝術在人工智能/後人類時期對自己的意義。

接下來,我將以沒有AI般完美的筆觸來寫寫我的拙見——「另類」的美學體驗、「傳統」藝術的再思。

總有天位位都得靠倚 
文明所趨 切勿禁止

出於對AI的好奇,我嘗試問了AI一些問題,以下是其中之一。

我問:「可從『人工智能藝術』中用後結構主義分析其權力的關係與轉變嗎?」

AI回應:「權力的滲透性、生產性、抵抗性、不穩定性。」(詳見下圖)

詳見下圖
圖片由作者提供

其中所提到的兩點是我一直在思考的角度,於是這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本文的主要框架。

(一)「權力的生產性」:「另類」的美學體驗

根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的觀點,傳統的藝術是通過模仿和再現真實世界來創造作品的,但在模擬時代,真實已被模擬和虛構所取代。因此,傳統的藝術已經失去了對真實的呈現功能。

聽起來可能有點難懂,試舉個現代音樂的例子,電子合成器不是對鋼琴的模仿,電子鼓機也已不再是爵士鼓的再現,也就是說,它實質上就是一件獨立的樂器、一種另類的音樂體驗,甚至乎由此發展下來,圍繞著其自身的另一套美學也已被建立起來。所以,它非但不是反映現實的本身,而是創造了另一種現實——布希亞所說的「超現實」。對此,你還能想到一些其他的例子嗎?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專題下則文章:

【析聽廣東歌】林家謙《怪我只敢做好人》:「我思考,我存在」



析聽廣東歌:

香港音樂人譜出的廣東歌新樂章,在這裡記錄下來,還望有人共鳴、賞析。

看完整特別報導